高校德育工作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16 01:56:00

導語:高校德育工作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工作探討論文

[摘要]高校的德育課程和德育工作,是大學論文生在世界觀形成過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我國社會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決定了高校教師,尤其是德育教師在具體工作中,必須采取多種方式因材施教,多渠道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高校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素質大學生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寫到:“高等學校德育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德育事業的發展,影響面是多層次的,牽動力是綜合性的。德育事業的發展,通過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成員,而對一個社會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到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出十分積極的連動效果。德育事業的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是直接的、巨大的和深刻的。那么,高校德育教師在德育教育的實踐中,應把握哪幾個問題呢?

一、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

馬克思指出:人是主體,客體是自然,“人始終是主體”。人不是機械接受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積極主體。從道德產生的過程看,道德源于協調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關系的需要,總的來說,它與個體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社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對個體而言,并非是異己的外在的約束力,而是一種積極的內在的需要。明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才能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只有確立了這種主體地位,教育者才能把握教育的重心始終放在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提高上。行為主義和認知學派在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導致單純的行為訓練和道德灌輸,從而忽視對道德主體道德能力的培養,根源就在于把社會的道德規范以及踐行這些規范所必須具有的能力看作是與個體利益相斥的一種外在社會約束力,把受教育者僅看作是消極接受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這樣,就很難從內心的層面上來激發他們對社會道德規范的真正理解。

因此,在各種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特別是高校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必須樹立受教育者是主體的觀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揮他們的主體功能,注意培養他們道德品質的自我鍛煉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也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履行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本領,并表現出一種良好的、穩定的心理狀況,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并逐漸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慎獨”的道德境界。

二、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斷充實道德教育的內容,使受教育者能夠全面地把握道德的理性知識

正像一個人的其他能力一樣,道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一定的理性知識。這是因為,道德能力并不是游離于理性知識之外的,而是以理性作為背景和條件的,他沉淀著道德理性因素。很難想象,一個毫無道德知識的人會有很強的道德能力。有效而系統的道德知識是提高道德能力的基本前提之一,道德生活的事實證明,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道德知識越豐富,道德理性認識越深刻,他的道德能力就越強。這就要求我們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給各個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以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融會貫通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道德知識。

就我國目前而言,在德育教育的內容上,不但要講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規范,而且還要講中國傳統道德中各個方面的某些積極因素、當代西方國家中反映人類共同需要的道德要求等,并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此來開闊受教育者的道德視野,開拓他們的道德知識領域。其他如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行為的選擇、道德修養的途徑等方面,也同樣可以從多種維度授予一些科學的方法和實用的知識,使不同層次個體成員的道德知識在德育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從而為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理性基礎。

三、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斷引導受教育者注意道德經驗的積累

一個人道德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理性知識,而且還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實踐經驗。道德理性知識,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它主要告訴人們對人生價值和社會理想的崇高追求,而理想性則是道德的靈魂。道德總是以“應然”的價值指令把社會生活引向理想的層次,具體包括生活的幸福、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等,同時也包括人類追求崇高精神價值的超越性。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但是道德發展的歷史繼承和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需求,決定了共同的原則性規范的存在,如仁愛、正義、誠信等。這些原則性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的社會與人倫關系的共同認識,人類正是在踐行這些道德規范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道德經驗。因此,用前人積累的道德經驗來啟發后人根據不同時代要求和道德環境注意道德經驗的積累,并把它作為提高道德能力的重要一環,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道德心理的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平時積累的道德經驗,會自然地沉淀于他的意識之中,當外部情境能夠喚起人的大腦中的相似塊時,道德思維便會自動對號,并迅速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這種道德思維的方式,正是直接的表現了一個人的道德能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德能力作為主體直接把握道德理性知識和倫理關系的內在表現,是以足夠的道德經驗為基礎的,而人的道德經驗多數是從直接的或間接的道德生活中,通過所見所聞所遇的具體事實中獲得的。這就告訴我們,要培養從而提高人的道德能力,不但要進行理性的教育,而且還必須組織不同道德層次的學生,參加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以積累豐富的道德經驗。

四、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進行多樣化的道德思維訓練

全面系統的道德知識和豐富的道德經驗,只不過是培養道德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而不是道德能力本身。道德能力有其培養的一般規律,因而可以進行專門的有意識的訓練。道德能力是各種道德思維包括道德邏輯推理的壓縮和變換。因此,對受教育者進行多樣化的道德思維訓練,如道德概括能力、道德猜測能力,道德思維的敏捷性、求同存異道德思維的訓練等,對于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效果。

當然,高校學生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突出特點,掌握當代大學生的現實思想,講究德育的實際效果。要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當代大學生追求真理,追求新知,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方法創新、手段創新和載體創新,吸收和借鑒其他學科的先進科研成果,改進德育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學含量。

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和與他們關系最密切的問題入手,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把解決德育問題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將德育工作做實做細,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