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主導作用
時間:2022-03-15 10:20:00
導語: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評價的客觀性
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就已經為學生設下了一個圈套,然后就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圈套,而且必須是完全進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就常常帶有主觀臆斷性。學生答得對了,馬上笑容可掬地問:“他答得對不對呀?”學生答錯了,立刻緊鎖眉頭地問:“這樣答對嗎?”再輔之以語氣變化,學生無需思考,單從老師的語氣和面部表情就能判斷出答案的正確與否。在這里,教師忽略了評價的客觀性,沒有給學生以一定的思考和判斷的時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用辨別老師的語氣和表情來代替思考和判斷了。
而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后,往往不置可否,欲揚先抑,進一步傾聽學生的意見,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筆者曾聽過一個小學低年級教師的一節看圖說話課,老師指著一幅三個小學生在校園打掃衛生的彩圖問:“你們看,圖上表示的是什么時刻?”幾個學生意見不統一,有說早上,有說下午,老師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噢,有不同意見。請大家仔細觀察,說出依據來。”學生甲:“是早晨,因為掃除都在早晨。”學生乙:“是中午,因為早晨同學們是來上學的,這圖上的小朋友是背著書包回家的。”學生丙:“不,不是早上,也不是中午,是下午放學的時候,因為中午放學是不背書包的。”很多學生贊同最后一種說法。這位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沒有急于滲透主觀意識,而是把討論的局面充分展開,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增強了思維和判斷能力。如果一開始有學生說出是“下午放學”時,老師就給予肯定的評價,豈不是既省時又省力,但這樣學生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上。
二、評價的層次性
對學生表達的評價應該有層次性。這也是評價的順序機能的具體體現,其主要作用是鼓勵學生的學習向縱深和高層次發展。如果不注意評價的層次性,學生的學習就會停滯于低級水平。有一個老師在要求學生用“窮”字組詞時,幾個學生先后組了“很窮”,“貧窮”、“層出不窮”,老師的評價全是“好”。“很窮”和“層次不窮”,兩個學生的構詞能力差別是很大的,嚴格講“很窮”是個臨時組合的詞。這位老師的評價不分層次,全是“好”,一些學生就會滿足于“很窮”,影響了“層出不窮”、“一窮二白”、“圖窮匕首現”的出現。同樣是組詞,又一個教師就處理得不錯。學生用“身”字組詞,第一個學生說了個“上身”,老師問:“還有沒有別的?”這學生接著說了個“身體”,老師說“行”。第二個學生說了個“身經百戰”,老師說“好”。第三個學生說了個“身臨其境”,老師說“有水平”。這個老師分別用“有沒有別的”,“行”、“好”、“有水平”對“上身”、“身體”、“身經百戰”、“身臨其境”等詞語的組成作出了評價,層次分明,鼓勵了學生尋求好詞語的積極性。這樣的層次性評價,就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不斷發展,使那些有獨到見解和有創新意識的學生不斷得到鼓勵,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鍛煉和發展。當然評價的層次性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而定,不同的學生也要有不同層次的評價。
三、評價的啟發性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盡管原來想得不錯,但會由于緊張,將想好的內容或語言忘記,或由于突然的思維障礙而停頓。這就需要老師的評價富于激勵性和啟發性,幫助學生掃清思維障礙,消除緊張因素,糾正錯誤。有的教師圖省時省事,一個學生答錯了或講不下去了,就叫另一個,不斷換人,“點對為止”,不獲“答案”,決不收兵。這樣就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深入,也會使課堂形成猜謎的局面。如語文課的分段,某篇課文共五個自然段,學生分段,教師先后否定了“兩段”“四段”的分法,到這時智力再差的學生也知道是三段了。不是“加減”,就是“乘除”。這實際上是教師主觀臆斷的具體表現,沒有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斷地肯定其正確的方面,哪怕是一點點,鼓勵其說下去,并運用啟發的手段,指點迷津,另辟蹊徑,引導學生繼續深入的學習。有這樣一節寫人物的作文指導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口述人物特點和主要事件時,一個學生說的人物正是講課的老師,課堂氣氛頓時活躍。當學生講了老師“平易近人,博學多才,從不批評學生”等特點之后,卻講不出什么具體事例,這個老師沒有再讓他想事例,而是進一步去啟發:“你很注意觀察,對老師也很有好感。你說老師從不批評人,那學生課堂違犯紀律怎么辦哪?從不批評,大家都隨隨便便,課怎么上啊?”這一下,這個學生有話說了,說老師用眼神、手勢、語言提醒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又講了一個“我”在課堂看課外書,老師如何在課后誘導幫助的事情,使這個學生寫出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啟發性的評價得以充分的發揮。
四、評價的具體性
學生最怕的是教師空洞的評價:學生回答之后,簡單的一句“錯了”、“不對”;朗讀課文之后,“平平淡淡”,“沒有感情”等。這樣的評價使學生無從著落。怎樣才對,怎樣才感情充沛?學生從教師的評語中無從尋找。一般來說,教師的評價應是具體的,使學生有章可循。一個教師在講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叫一個學生讀“火爐幻象”一段,學生讀得確實平淡,語氣無變化,教師沒有簡單的否定,而是先肯定他“是努力想把文章讀好的”,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小女孩在寒冷之中渴望有一個火爐取暖,火爐出現后十分高興,幻象消失后又非常失望的情緒變化。之后,學生對如何讀好這一段(包括后幾段)已有了具體的印象,老師才說:“剛才××讀的時候沒有把這個情緒變化表現出來。”學生也心服口服,再讀也一定有進步。又如,一個學生用“摩拳擦掌”造句,說:“霍元甲和他的徒弟們在擂臺下摩拳擦掌。”句子顯得不完整,如果老師只說句子意思不完整,學生一時也鬧不清。這位老師先肯定地說:“詞用的是地方。”然后又說:“他們在臺下看呢。”那學生立即接上:“準備上去會會那個俄國佬”這樣的具體評價指導,使這個句子完整了。恰如其分的具體評價是教師教學基本素質的集中體現。
五、評價的結論性
結論性評價是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或充實學生的表達,使重點更加突出,語言更加精確,內容更加豐富。這多用于幾個同學回答一個問題或一個問題的不同意見之后。沒有這個結論性評價(盡管教師和部分學生心里有了準確答案),一些學生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如一位老師在上《閃動的紅星》一課時,學生問:“結尾一段為什么讀得慢?”老師征求學生意見,一個學生說:“老軍人腿跛,走路慢,就慢讀。”一個學生說:“慢讀可增強對老軍人的崇敬之情”一個學生說:“慢讀令人回味。”等等,老師只說“大家討論得很好”,然后就避而言他。這個評價中忽略了結論,學生也不知道誰說得對,腿跛慢讀的說法顯然不妥,如果老師在肯定學生研究氣氛的同時,追問一句:“腿跛就慢讀,火箭上天該怎么讀?”結論自然會產生出來,但教師卻把這極好的“主導”機會失掉了。前面提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老師的結論性評價就恰到好處:一些學生說小女孩已經沒有媽媽了,一個學生問:“小女孩的媽媽哪去了?”學生甲:“媽媽生她時難產,又去不起醫院,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學生乙:“小女孩生下之后,家里就更窮了,她媽媽出去做工,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學生丙:“這個國家的人非常自私,她媽嫌這個家太窮,撇下小女孩改嫁了。”老師:“大家的討論很好,這幾種情況都有可能,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說明黑暗的社會是冷酷無情的、悲慘的。”老師的結論性評價很有說服力,也恰到好處。
總而言之,準確的課堂評價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只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課堂應變能力,就能準確把握評價的尺度,真正達到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