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德育環境完善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2 12:02:00

導語:優化德育環境完善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化德育環境完善素質教育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學校德育環境的功能;學校德育環境優化策略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學校德育環境的各種因素對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學校德育環境作為學生長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種具體生動的道德環境、學校德育環境對學生的言行和德育活動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示范功能學校德育環境蘊含了豐富的示范教育因素、優化學校物質環境一方面,優化學校布局、建筑、優化學校德育制度、加強學校德育制度的執行力度、優化學校精神文化環境、提升校園精神文化層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等,具體請詳見。

德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形成、發展和人的德育活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學校德育環境是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文化、課程、活動等方面都在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發展。通過對學校德育環境進行優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一、學校德育環境的功能

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知識灌輸和說理教育等方式來實現的,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強制性。由各種環境因素構成的學校德育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多是潛移默化的,它們對學生德性發展存在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1.陶冶功能學校德育環境的各種因素對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并使他們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情感,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

學校環境中豐富的內容對學生情感陶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還是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都是陶冶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情操的重要環境因素。師生交往、同學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會形成學校特有的人際情感環境,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校的花草樹木、建筑布局、雕塑等都是陶冶情感的因素,使學生對集體、對學校產生歸屬感、認同感,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愛學校愛生活的情感。

2.認識導向功能學校德育環境作為學生長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種具體生動的道德環境,對學生道德認識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這種導向作用表現為:第一,從學校環境來看,從物質條件到精神活動,從集體規范到人際關系,從教師的舉止儀表到教室的裝飾布置,都給生活于其中的成員一個具體可感的參考,并傳遞出一定的價值信息,給每個成員心理上一定的暗示,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周圍環境中接受那些人們所認可的或學校所倡導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第二,社會環境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因素通過學生的自覺實踐和學校的德育活動不斷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使社會信息源源不斷地傳入學校。良好健康的社會信息可對學生的道德認識、人生價值觀和德育活動導入正確的方向。

3.規范功能學校德育環境對學生的言行和德育活動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

環境對學生的教育不是直接的,而是隱蔽滲透在學生經常接觸、參與的各種環境因素及活動之中。從表現上看,盡管這些作用是潛在的,但它們卻往往通過暗示、輿論、從眾等對學生形成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從而體現出對學生言行的約束規范,達到正面教育難以達到的效果。

各種規章制度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強制作用,體現著學校的意志以及社會道德觀念和是非標準,它能使管理工作朝著科學有序方向發展。校風是全校師生理想追求、科學文化素養、治學精神和行為風尚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它是一種無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它能使處于其中的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制約,積極遵守群體生活的軌道,進而在集體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共同的心理約束力。

4.示范功能學校德育環境蘊含了豐富的示范教育因素,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校環境的示范作用具體表現為:首先,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的示范無疑是最重要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學生的人格榜樣,他們的政治態度、品德作風和生活方式對學生的政治觀、人生價值觀、道德觀會產生直接影響。其次,學生中先進人物和事跡的示范作用。這種示范對他們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的年齡結構、社會閱歷、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有相近或一致的特點,因而所在環境中受到獎勵或輿論褒揚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就易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而對受到懲罰和輿論貶責的人或事就會拒絕模仿。再次,社會的各種典型人物和事跡也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袄卒h精神”影響了幾代人,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并且以后還將產生其深遠的影響。、

二、學校德育環境優化策略

1.優化學校物質環境一方面,優化學校布局、建筑。

學校布局應從育人這一根本目的出發,根據某一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和在校園的活動軌跡,結合環境、地形,依勢布置,為學生成長提供一個自然、優美、高品味、有文化底蘊的學校環境。另一方面,美化校園環境。校園美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一個恬靜、整潔、優美、精致、充滿生氣的校園,不僅可以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空間,而且可以促進師生的身心健康,發揮師生的智能,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質。美化校園是學校環境建設的重要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植物造景、雕塑美化、教室美化和校園其他美化。

2.優化學校德育制度

(1)改革制度本身。

學校德育制度本身應是道德的,應是以自律為主的,還應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首先,學校德育制度應是道德的。長期以來,我們更多注意學校德育制度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卻很少考慮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道德的德育制度應是激勵性而非強制性的,不以限制、束縛學生為目的,而以鼓勵、發展學生為原則,尊重學生的意愿與選擇,但又不是毫無原則的道德相對主義。其次,學校德育制度應是自律為主、結合他律的。德育制度中他律的一面是必要的,但遵守制度和規范并不等于就提高了學生德性水平。德育制度對受教育者的作用更應靠制度中的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來實現,而不是靠強制性規范。制度的導向作用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尋中去體驗、感受德性之美,認識它對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用,進而在主動選擇中追求德性的完美。第三,學校德育制度應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規范不是僵化、機械的,而是開放的系統,應隨時代的發展要求融入新的元素而趨于合理,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來認識、完善甚至改造這一系統。并且根據時代的發展,政治、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創新與完善,才能與學生的身心發展保持一致。

(2)加強學校德育制度的執行力度。

首先,要正確認識學校德育制度在執行過程中的形式化現象,從兩個方面來改善當前的狀況:一是完善學校德育制度,制定學校各組織的執行規則,加強執行環節中的程序建設;二是通過非制度化的途徑來彌補制度規則本身的不足和缺陷,培養制度執行者正確的制度理念。其次,要樹立學校德育制度的權威性,保障制度的實行。目前,學校德育制度對執行的組織程序沒有明確的規定,如對違背學校德育制度的教育事件的處理,學校有關組織或教育者往往職權不分,造成執行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損害學校德育制度的權威性。

另外,要加強對制度執行者的監控。從現實的情況看,學校各組織和教育者從利益及職業角色考慮,或放棄對制度的價值理念追求,或對制度的價值產生疑慮甚至逆反,從而修改或歪曲了學校的德育制度。

3.優化學校精神文化環境

(l)與時俱進,增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時代性。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創新,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新的環境變化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的挑戰和機遇。要本著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原則,進行全面規劃,整體推進。一是要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把握主題,選擇更貼近國情、校情、學生實際的文化主題,形成代表先進文化方向,健康的、積極的校園精神文化。二是要創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內容。要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校園文化富有時代氣息。把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使校園精神文化不斷滲透人文精神。三是要創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式。要把校園精神文化活動的觸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會實踐陣地,與企業、社區等聯姻。通過調研、咨詢、“學生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形成校園、社會互動網絡,使學生學習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2)提升校園精神文化層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校園精神文化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設,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學校精神源于一所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先進文化積淀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結合;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的精神支持,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它與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是學校整體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是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沒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學校,就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遠大理想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因此,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配合學校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促進學校發展服務,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學校精神的塑造,努力提升校園文化層次,激發學生潛心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嶄新觀念和先進的文化底蘊。

(3)轉換視角,構建多元化的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首先應擺脫一元的價值取向,把學生看作社會的個體,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自己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貼近學生生活,再現真實生活中的場景,體現真實生活中的價值選擇和沖突。另外,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應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現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有自主參與和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