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育德共同發展淺探論文
時間:2022-09-10 11:31:00
導語:德育和育德共同發展淺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又叫育德,它不是說教,而是品行筑壘。其基本途徑不是課堂講授,而是行為示范。行正為范,見賢思齊,這是育德的根本方法。當今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不是日益增長的對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教育經費不足的矛盾,而是不斷擴大的招生規模、大眾化教育的展開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力、教育管理不善的矛盾。腐敗教育是在教育腐敗的環境中孳生的一種偷襲學生心靈的嚴重病害,若不趕緊制止和割除,必將禍國殃民。
關鍵詞:德育;育德;腐敗教育
一、德育是一門行為課
下面我們講關于德育和育德的思考,先講第一個問題,德育是一門行為課。
在學校里頭如何實施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通常都是用關于如何做事的教育一樣的辦法,通過課程教學進行知識傳授,因此在我國高校,就產生了所謂“兩課”的建制。
所謂兩課,就是馬列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保證培養社會主義的“四有”人才,“兩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兩課的質量只能提高,不能下滑,這是堅定不移的立場,鮮明徹亮的觀點,永遠高揚的旗幟。否則就不叫社會主義教育,就不叫社會主義辦學。然而,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們必須弄明白:德育又叫做育德,它不是說教,而是品行筑壘,其基本途徑不是課堂講授,而是行為示范。行正為范,見賢思齊,這是育德的根本方法。教育反腐,既是生動的品行教育,又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實舉措。
我們來回憶一下,自從設置了德育課程以來,德育課只是課堂講授和學生臨考的一門知識課程而已,就是講授和臨考嘛,它對學生的思想內化,融入品德,提高做人境界,奠定服務民眾的心靈,煉就見義勇為的大節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可以去調查,可以去問卷,也可以測試。別的不論,發生在考場中的“”事件,買賣學歷學位的交易,甚至兇殺致人死命的大案,都相繼發生,駭人聽聞。其中固然應該多從管理上尋找原因,但與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品德教育不無關系。
行正為范,見賢思齊,這是古訓,講出了品德教育全靠行為熏陶、不憑嘴巴說教的真諦。“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這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講的名言。雖然外界會把某個口號當作旗幟去識別某個政黨或者某個社團,但是,一旦跟著這面旗幟走過一段行程以后,只要看清這個舉旗人的所作所為和打在這個舉旗人臀部的那個印跡,立即就會作出去留的判斷并采取相應行動。這是歷史和現狀的真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關于“社會主義批判”這一章中,在批判封建的社會主義這一節里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因為當時,也就是在19世紀中葉的時候,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面旗幟,一種時髦,大家都打出來,其中就有封建主義者,封建主義頭子也打社會主義的旗幟,而且是拿著討米袋,在討米袋上繡上“社會主義”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吸引一批要飯吃的人跟著他跑。但是一旦跟著他跑的人看到這個舉旗人的臀部打上的是封建印章以后,立即就哄堂一笑,紛紛離去。這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說的話啊,今天不還是這樣嘛。也許我們某個人可以舉一個旗,可以暫時糾集一批人跟著他跑,但是跟著他跑的人只要發現了他臀部上印的章子是骯臟的,不是照樣就哄堂一笑,就離開了他嘛。
為什么“孟母三遷”?為的是給孟子提供一個仿效的楷模。孟子開始是住在賣肉的店子旁邊,孟母看到孟子天天學做生意,去稱稱桿,很痛心啊,就搬家了。搬到哪里啊?搬到一個荒郊野外,滿是墳堆的地方。結果那個地方天天有人去朝拜,吹吹唱唱,孟子又跟著人家吹吹唱唱,不思讀書,不思習文啊,就是學當吹鼓手。孟母又搬家了。第三次搬到哪里啊?搬到學校旁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人的行為融入環境中就成了改變另一些人的色彩的染缸。為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啊,因為崇高不僅使人感受到美,而且由于悲壯而令人感動,從而叫人把這種崇高輸入血液或流進心田,感化成崇高的再生或復造。公務員之家
反映論當中有一條千真萬確的準則,說嘗到的梨子的味道比書本中描述的梨子的滋味要具體得多,真實得多,因而才是可信的。所以,唯物論的認識論堅持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的著名論斷,并因而與唯名論劃清了界限。
當然,反映論也不是經驗論。我們不會重復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錯誤,也不會把理性排斥在行動指導之外。因此,名垂青史的先正賢良、民眾口碑的英模公仆都是我們效法的風范和敬仰的樣板,用他們的品德找自己的差距,用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奮進,永遠是不枯竭的思想動力。
- 上一篇:金融視角下中國經濟區域劃分論文
- 下一篇:中國金融經營模式發展趨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