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高校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0 11:40:00
導語: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高校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且也為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建立和諧的德育機制;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諧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心性和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建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均是高校德育工作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和諧社會高等院校德育工作
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既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思路,同時也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和諧德育”的內在支撐,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群體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十分重要的力量。為此,本文試圖就和諧社會理念對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應對進行探討。
一、和諧社會的理念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一個富有時代意義的新課題。對于發(fā)展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正如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十七大報告中,將“促進社會和諧”寫入大會的主題;同時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fā)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認識的新發(fā)展,它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人與自然等多重關系,涵蓋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只有真正走向社會和諧,社會才能夠進一步發(fā)展。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渴望這個夢想的實現(xiàn)——政通人和、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尚同一義、博愛互助等,這既是我國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國;而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則更是人類迄今最理想的和諧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工農差別完全消滅,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帶來的不平等與社會沖突不復存在,人性得以完全解放,人們的自由個性獲得充分釋放。可見,使社會更加和諧,是人類共同的理想目標。一方面,政府和社會應當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提供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使得處于不同利益群體中的個人有機會申訴其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必須協(xié)調各種利益矛盾,使人與人、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和睦相處,使社會趨于和諧,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使社會公正處處開滿自由之花。構建和諧社會,尤其要倡導寬容、謙讓、奉獻的社會公共道德,營造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以及和睦相處的人際環(huán)境。社會生活的和諧,必須有穩(wěn)定安寧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這樣的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確立,不僅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且也為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思路。每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諧精神,為高校的和諧發(fā)展添磚加瓦,實現(xiàn)高校德育教學的更加輝煌。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靈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能否順利實現(xiàn)的帶有全局性的戰(zhàn)略問題。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加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所指出的那樣: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yè),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梁啟超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青年中重要群體的大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負有重要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既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一支潛在力量,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一支重要的力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回應
當代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成員,人們不僅注重他們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更注重他們的道德水準,他們在工作中的道德修養(yǎng)反映出他們在高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水平。所以,高校德育工作不僅要培養(yǎng)和塑造大學生的道德人格,更應該看到高校德育也為社會倡導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樹立具有影響力的道德形象,使大學生的道德人格成為社會公德的中流砥柱。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推廣和實踐和諧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大學生的高尚道德人格。
(一)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諧度
德育工作者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力加強基本道德規(guī)范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和關系。只有妥善協(xié)調和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才能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而要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必須首先保證自身的和諧,因為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同時又是自然與社會和諧的產物。所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既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最終目標。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個體的綜合素質提高為基礎,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要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首先必須使其各項素質和諧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們智力、體力、思想道德等方面獲得極大的提高。由此可見,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其各項素質均衡發(fā)展,而不能弱化甚至忽略其中任何一項素質的培養(yǎng);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個性,而不是壓抑甚至扼殺個性,限制人才的發(fā)展;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唯師是從的舊觀念,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自尊、自信的情感體驗,最終提升學生自身的和諧度,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同時在這種平等的交往互動過程中,學生自身和諧度、教師的和諧度以及師生和諧度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促成學生的和諧、全面發(fā)展,并為構建和諧校園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務員之家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心性和諧
當代大學生要成為和諧發(fā)展之人,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已經成為大學生順利就業(yè)和善于處理日常生活及人際關系的前提條件。當今社會,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困境、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語境的影響、激烈競爭帶來的壓力、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利益格局的調整、貧富差距的拉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一項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至25.4%,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容樂觀。在這些大學生身上,高知識的光環(huán)與不健康的心理并存,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必要,這就需要我們工作者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遵循教育規(guī)律,研究制定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工作評價與督導指標體系和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評定量表,舉辦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骨干教師培訓班,開展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監(jiān)測試點工作。高校自身也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yè)互補、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和咨詢隊伍,選擇有效的教育途徑,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提高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同時提高心理素質;并開設心理健康系列選修課程,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方法;同時搞好心理咨詢與服務工作,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引導學生強化心理素質。孔子在《論語》中談到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現(xiàn)在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性格也迥異,這需要我們的因材施教的思路去關注。個體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異表現(xiàn)為學生個體的智力特點以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同;非智力因索的差異表現(xiàn)在情商方面的差異和興趣、理想、動機、意志、氣質、性格方面的差異。此外,大學生個體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習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工作必須正視差異的存在,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健康人格。
(三)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建立和諧的德育機制
高校必須對“兩課”教學、學生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進行積極的探索,通過加大投入,優(yōu)選載體,協(xié)調運作。構建起適應時代要求的德育教育體系。完善的德育教育體系包括德育教育內容體系和保證體系兩個方面。高校德育教育的內容體系,應該以“兩課”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生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為重要補充。所以,在德育內容體系建設方面,必須加強“兩課”教學,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主渠道”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強化學生工作,把日常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補充,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德育教育主要載體的功能;發(fā)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延伸,使德育認知和德育實踐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持續(xù)性。領導重視、環(huán)境優(yōu)良、隊伍精干是德育教學全面展開、德育教育全面實施的重要條件,只有建立德育教育保證體系,才能真正形成全員育人的德育氛圍,使德育教育收到實效。這需要高校完善有效的領導體制,確保“兩課”教學的有力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構建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確保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素質過硬的德育工作隊伍,確保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當前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差強人意,德育工作機制存在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從長期的德育教育實踐來看,和諧的德育機制應該是一個相互銜接、補充、協(xié)同、配套的德育機制,應該是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服務、關心、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素質發(fā)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并堅持個性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德育機制。和諧的德育機制可以表述為:組織——主題——載體——評價。就組織而言,成立一個能夠使德育教育的各種載體相互銜接、補充、協(xié)同、配套的指導性組織機構,起到協(xié)同、指導、檢查的作用。主題應包括永恒主題和階段主題兩類,學風、誠信、健康人格、“三主義”教育應該是我國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題,階段主題應根據工作需要和形勢要求進行制定。德育載體包括“兩課”教育、教書育人、管理育人、輔導員、黨團組織、班級文化、校園文化、校園環(huán)境等眾多形式,各種載體有各自的特點和功能,但均是品德教育和養(yǎng)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德育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任務。任何工作機制都離不開評價,評價是德育機制的很重要的一個程序。在啟動評價機制時需要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中注重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為主,同時對于評價結論僅作為參考性依據。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建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和諧的德育過程也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除大師、大樓外,主要就是其文化環(huán)境,真正的大學應該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長的最佳處所,在這里充滿著對人的價值與意義的理解與尊重,能夠使置身其間的每個人感受到充滿內心的莊嚴和被凈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科學理想信念的樹立,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質的提高,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層面。良好的、富有個性的校園物質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展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即環(huán)境育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活。”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校紀校規(guī)、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校園管理、宿舍管理、獎罰等各種規(guī)章制度。校園制度文化體現(xiàn)在學校的日常活動、人際關系、教育觀念、課程與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學校管理結構、發(fā)展規(guī)劃、教育組織形式、傳統(tǒng)習俗,乃至師生的心理氛圍中,校園制度文化在構建學校和諧校園文化和和諧德育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規(guī)范師生行為、塑造高尚人格、培養(yǎng)高雅文化三個方面。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動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學校領導和師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yè)道德及精神風貌。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和諧寬松的精文化環(huán)境可以潛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內化為對學校師生的自我要求,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形成無形的強大精神動力,使學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體現(xiàn)。所以高校必須不斷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huán)境;重視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唱響和諧主旋律,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師生發(fā)展的和諧育人環(huán)境。
三、結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地,肩負著為祖國培養(yǎng)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當代大學生要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接班人,成為和諧社會合格的建設者,就必須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引導下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成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和諧人”,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石和思想保證。面對和諧社會理念的實施,高校德育工作不斷進行探索,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建立和諧的德育機制;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諧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心性和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建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兩課”教師應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認真探索高校德育的改革途徑和工作機制,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和諧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