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和諧休閑的基本道德規范

時間:2022-02-25 04:21:00

導語:剖析和諧休閑的基本道德規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和諧休閑的基本道德規范

摘要:明確那些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的基本休閑道德規范,是實施休閑教育、發展和諧休閑的首要任務。和諧休閑的基本道德規范應包括四個方面:健康快樂、求真求善、尊童差異與和諧發展。

關鍵詞:和諧休閑;基本道德規范

休閑是從工作和必須履行的義務中解脫出來的一種自由生活,其本質是自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休閑作為生命質量的重要尺度在個人生活中的地位將越發突出,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然而,就在人們開始接觸休閑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時候,不和諧休閑的問題也隨之而出。也因此,把休閑生活納入道德教育的范圍,引導人們去追尋生命的意義,過上一種有道德的、和諧的休閑生活,已成為時代的一個命題。任何生活都需要教育的配合。盡管休閑的本質是自由,但這并不必然地讓人們過上健康、文明、幸福、和諧的休閑生活;盡管休閑內蘊了道德的意義,但這并不必然地為人了然于心且遵循之。因此,明確那些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的基本休閑道德規范,是實施休閑教育、發展和諧休閑的首要任務。筆者基于對休閑及休閑本質以及現實休閑生活存在差異性和層次性的認識,認為和諧休閑的基本道德規范應包括四個方面。

一、健康快樂,是個人參與休閑最基本的目的

健康快樂,即要求休閑主體在參加休閑活動時,能保證其行為及行為后果有益于、至少無損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保證用一種愉悅的心態去選擇和從事休閑活動,并進一步獲得休閑的快樂,至少應保證休閑活動不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健康快樂是個人參與休閑最基本的目的。

1.健康快樂是休閑得以持續性進行的基本保障

“健康是一種道德義務”,這是說個體的身心健康與否,不是純屬私人的事情。因為人是社會的存在,總是處于人與人的關系之中,他的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存在,也對其他人產生影響。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不僅自己不能很好地參與社會活動,而且還會影響他人順利地參加;一個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必然會削弱他履行義務的能力,客觀上會減少他對社會的貢獻,增加社會的負擔。休閑具有健康價值。美國著名休閑學教授杰弗瑞·戈比曾說過:“休閑生活可以成為緊張生活和疾病之間的緩沖。”休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減輕人們的工作壓力使人們有機會放慢生活節奏、享受生活樂趣,重新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快樂是人們選擇和從事休閑活動的原因之一,也是休閑活動的一個結果。人如果在休閑的自由時間內不是快樂的而是無聊地打發著這段時間,那么就可能導致許多問題。休閑中備感無聊的個體比較習慣于不良的行為形態例如嗜食、酗酒、性活動、藥物依賴等以解除無聊感所帶來的不愉快。顯然這些行為會危害到個人的身體健康。

多項研究還表明,休閑無聊感傾向也與不同的心理疾病、社會適應有關,如憂慮、人際疏遠、寂寞、害羞、較差的社會能力等問題。在無法以合適方式參與休閑活動時,有些人會冒著風險,以失范行為來換取更多的刺激感,來排遣無聊;有些人還因不能解決無聊問題,而無法擺脫不良情緒給生活帶來的苦惱。

2.休閑的理性首先在于合理的節制

所謂合理的節制,就是我們既反對禁欲主義,也反對享樂主義。作為一種道德價值觀的禁欲主義,主張抑制甚至摒棄個人的感性欲望,把人的欲望需求視為邪惡。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約,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勞動,甚至只有物質勞動,才能創造社會財富,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休閑只是對現有財富的消費,是不利于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因此,過去,不講休閑,只提艱苦奮斗,認為休閑是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方式。這種無視人的生存質量的極端禁欲主義做法,毫無疑問有損人的健康,是反人道的。

與禁欲主義道德價值觀截然相反的是享樂主義的道德價值觀,這種道德價值觀主張放縱人的各種感性欲望。受此影響,不少人認為休閑就是享受,甚至就是及時行樂。馬克思主義并不一概否定“享樂”,恩格斯就曾肯定過人有享樂的需要。但享樂主義是將享樂極端化,將享樂看做是至高無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終極目的,所以人只能跟著感覺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閑完全等同于享樂,必然對休閑采取不理性的態度,使原本可以讓人的生命更精彩,讓人“成為人”的休閑墮落成滿足感性欲望的工具。休閑會失去本來的意義,休閑的健康價值也將不復存在。因此,二者都要否定。筆者主張休閑生活的合理節制。節制是否合理,取決于是否以影響身心健康為度。

3喜于在休閑活動中獲得健康快樂

正確的休閑不僅能夠實現其在內在目的,而且對人們的許多方面都有改進或完善的益處。身體素質方面的鍛煉會使大多數人的身體狀況有所改善,在自由時間中閱讀則會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積極參加公益性活動,有利于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心理平衡。至于如何在休閑當中獲得快樂,根據奇克森米哈伊(1975)的暢爽理論,當一項活動或任務既不太難(那將導致壓力)也不是特別容易的時候,人們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只有當活動所帶來的挑戰與參與者的自身技能水平大體平衡時,他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在這種“暢爽”狀態中,人們全神貫注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忘記了時間和自我,并且充滿信心。因此,人們如果能擁有適當的休閑生活形態,則能從中學習到與自我或世界有關的新技能及知識,并從有意義的休閑中體驗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能避免無聊帶來的問題。

二、求真求善,是維系休閑主體資格的根本要求

“求真”,就是休閑主體在休閑時要做到誠明,致心致志,對自己真實無妄,對他人誠實無欺,做一個通達事理的“真人”。“求善”就是要懷有良心、善心和愛心,做善人、行善事,至少不去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求真求善”是維系休閑主體資格的根本要求。

1.在誠明中發現自我

休閑活動呵以使人們發現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休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發現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但是,并不是說有了休閑自由時間這一條件,人人就可以進入到“暢爽”的休閑意境。欺騙和自欺欺人,都是休閑障礙的主觀因素。不誠明,就會戴著面具去休閑,去同他人交往和游戲,帶著功利即“非我”的目的漂浮在休閑的自由性上面。他在蒙蔽他人的同時,也在掩蓋其真實的自我。對他來說,休閑的過程是達不到內心的通達的。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是實現不了“暢爽”。那么,放棄虛偽和欺騙,讓真實的自我走進有意義的休閑,讓休閑陶冶自己、改善自己,反向教育自己,從而實現一個德性的自我。

2.休閑最需良心“監管”

“良心、善心、愛心”是做人依次由低向高的三種境界。良心是每個正常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一個人只有真正做到有良心,才算是一真正的人。所謂的良心,是指人們一種內在的有關正邪、善惡的理性判斷和評價能力,是正當與善的知覺,義務與好惡的情感,控制與抉擇的意志,持久的習慣和信念在個人意識中的綜合統一。

休閑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自由性和個人性。但個體間的休閑生活并不是超然于社會的孑然孤單生活,而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主體必然地要與其他社會主體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必然存在著利益分配、利益關照等關系。如果沒有良心的“監管”,主體行為容易失控,后果是損害他人,破壞休閑秩序,毒害社會風氣。危害社會關系。

3.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

不損害他人利益,首先是不損害他人的安寧。安寧是休閑生活的氛圍特征。如何選擇安寧是以不妨礙別人對安寧的選擇為度的。其次是不損害他人的和公共的財物。休閑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愛護他人財物和公共財物也是對休閑的社會肯定。剝奪了休閑的社會性,也等于剝奪了自己的休閑,因為自己也可以成為某個人的“他人”,也是公共財物的受益者。最后是不損害社會風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休閑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理性選擇,而是受情感、習俗、經驗、常識、傳統、習慣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響的行為,因而休閑主體的休閑選擇會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和支配。因此,共同改善、優化社會風氣,讓休閑擁有文明的社會環境是每個社會成員的神圣責任。不損害社會風氣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剔除休閑生活中的污穢不良現象,尤其是以色情淫穢賭毒為內容的“休閑”現象。

三、尊重差異。是和諧休閑的本質要義

休閑是個人自由意志選擇的活動,其本身就內蘊著差異性,沒有差異的休閑是不存在的。休閑的差異性,喪現為每~個休閑主體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如何休閑”,還表現為不同主體占有的休閑資源總是有差別的。休閑的差異性決定著休閑活動的豐富性,而這種差異的休閑又發展著不同人的個性特征。因而,休閑時“尊重差異”有三層含義: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休閑選擇,自己不盲從、不順從,同時,不把自己的休閑意志強加于人,削弱、剝奪他人的自由選擇權力;二是尊重不同主體在休閑資源占有上的差異,對自己和他人在休閑資源上的占有,不因量的大小而菲薄或嫉羨、白大或鄙視;三是尊重休閑資源本身的差異,不去破壞休閑的自然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要尊重族群、民族、種族和國家的傳統。

休閑的差異性原則,要求人們在選擇具體的休閑活動時。應當建立起自己的理性,尤其應正確看待休閑資源的占有問題。筆者認為,當物質條件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后。盡管休閑資源是維持休閑的物質性的重要條件,但休閑的質量并不取決于他對休閑資源的占有量。所謂的休閑資源的占有量,是指主體實際占有的時間、金錢、體力,或者能觸及得到的自然、人文資源的豐富程度。人對這種休閑資源的實際占有.僅是獲得休閑達到“暢爽”的可能性。實際上,當人被消費主義等形態的價值觀所左右時,一味地占有休閑資源,或者通過占有昂貴的休閑資源來炫耀自己時,休閑便走向了異化,人便為物所累。理性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休閑方式,這是人們在休閑時最應遵循的。

四、和諧發展,是和諧休閑的基本價值取向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社會的共同理想。強調通過休閑促進和諧發展,是要求休閑主體通過休閑參加創造性活動,獲得積極體驗,促進自我實現、自我發展,同時積極處理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自我實現、自我發展是休閑生活的重要品質

休閑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為丁具手段的休閑,它應該促進而且也有利于促進休閑主體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那么怎樣才能通過休閑來促進自我實現、自我發展呢?一是積極獲得體驗,身臨其境,乃至“忘我”,而不是袖手旁觀,置若罔聞,或者休閑中缺乏投入。只有積極投入,才能對休閑產生深刻的印象、全新的感受和不平凡的經歷。李仲廣、盧昌崇認為產生體驗的休閑活動的條件有5個:能激發休閑的欲望;具有競爭性和挑戰性;要有參與性。個人能參與到活動中;利用現代化工具和設備,使人盡可能獲得全面和整體體驗;在身臨其境中體驗,組織角色表演創設情境。

在休閑中促進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創造性”。納什將創造性的參與形容為“一個理想模式”,對于納什來說,不論采取什么形式,創造性的參與都是利用休閑時間的最好方法。具有創造性的休閑顯然與模仿性休閑對人的發展作用是不樣的。如青少年崇尚流行,追隨時尚,模仿明星,使休閑生活明星化.就是缺乏創造性的休閑。只有創造性休閑,才能為人們提供深度的休閑體驗,提供新生活的品質。

2.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休閑生活,實現和諧休閑

黨和國家對民生問題越來越重視,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在休閑學領域,和諧休閑命題亦隨和諧社會的構建而提出。其實,休閑本身內蘊著“和諧”之意,但現實中的休閑總有道德失范伴隨,總有高頻率的背離休閑與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現象。因此,我們還是有必要大力提倡和諧休閑,促進和諧休閑。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人們的休閑生活,促進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包括與自己)的關系。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要在休閑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反對消費主義,不濫用資源,不鋪張浪費,同時積極保護自然的、人文的資源,積極參與到保護公共資源的公益性休閑活動中來。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這是實現和諧休閑的一個基本條件。人際關系的處理首先要從尊重開始,用心去做,對人要理解和寬容,要按照“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規則辦事,要特別重視按平等性、相互性原則處理利益問題,為人處世善于“中庸”。正確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就要積極培養和諧人格,促進自己的身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