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原則及核心
時間:2022-02-25 04:27:00
導語:剖析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原則及核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諧社會是以寬容、理解、尊重、祥和為倫理價值的社會發展模式,是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求得協調、有序的社會發展狀態。道德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諧社會道德建設要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和為人民服務核心。
關鍵詞:和諧社會;道德建設;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
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是以寬容、理解、尊重、祥和為倫理價值的一種社會發展模式和目標。和諧社會是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求得協調、有序的社會發展狀態。這樣一種社會境況的實現需要寬容、理解、尊重的倫理精神支持。這就決定了道德建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和諧社會道德建設要堅持集體主義原則
道德建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是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道德是為維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的。道德的存在“有兩個前提,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二是人際利害沖突。望無限而資源有限,這必然引起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解決沖突的一種途徑就是約束人們相對過度的欲求,規范、調解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強調道德精神并不是要人們以忍讓來對待自己的利益、權利,而是說道德精神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根本問題是關照自我利益,還是關照他人利益?是優先個人利益還是優先集體、社會利益?“處理個體與群體關系的總原則,是使個體的生存發展適應群體的生存發展,而不是相反。”即道德調節的基本原則是人類的類利益。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從最本初的意義上講是符合人類的類生存和發展的。從道德的產生和發展來看,“道德是人類的道德,是同人本身、人的活動、同人的社會屬性的發展變化緊緊聯系著的。”口道德作為“人類自我約束、自我調控”的規范,能夠“加強內部團結,鞏固外部聯系,約束和調節個人行為”。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事實上這也保障了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在道德發展、變遷和完善的整個過程中,一直以維護人類的類利益為宗旨和目標,只是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道德所維護的‘類”的內涵有所不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維護的“類”利益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
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首先,是由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決定的。社會主義道德調節的目的是處在社會主義形態的人類、社會、國家、集體的整體利益、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宗旨就是維護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的人類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其次,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道德調節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公有制為主體客觀上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意識形態在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時,以集體、國家和社會利益為最高最后標準。即“集體利益高于一切”。道德作為一定社會調節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從根本意義上講,其調節者是掌握著國家、集體主動權的人(領導者),道德是操縱在其手中的工具,調節的目的是社會秩序的和諧,是人群關系的融洽,更是統治的長治久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道德調解時必然要求維護集體、國家、社會利益。
市場經濟固有的局限性和弱點,決定了道德調節的集體主義原則的必要性。市場活動有其自身的缺陷,如趨利性、投機性等,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就容易誘發各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和貪污腐化等消極腐敗現象,干擾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的功利性會使不成熟的市場主體,更多的關注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和他人利益,導致利益主體的短期行為,這就要求發揮道德的調節作用,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功利觀,立足國家、社會、集體的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立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鑄造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合力、動力和凝聚力。
道德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和影響因素,其自身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道德原則也是如此。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為了真正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囚從道德原則的一般性、普遍性、共識性和導向性出發,我們應該深人豐富、充實、發展、更新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內涵,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第一,和諧社會集體利益重于一切,這是道德調節集體原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由道德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有制性質決定的。道德的最初和最終意義在于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因為削弱了群體,個體也無法發展,甚至無法生存。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方略,道德調節利益關系的立足點必然是國家利益,是國家的全局、整體和長遠利益?!凹w利益重于一切”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的性質,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說明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性質,佐證了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也說明了以集體主義作為道德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對我國和諧社會發展是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的;在實踐中,“集體利益重于一切”為人們實施道德行為提供了出發點和立足點,由于和諧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國家、社會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公民在實施道德行為時,更多的情況是集體、國家、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雙燕,“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都有增長”;在當前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市場主體,多種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并存的情況下,社會上也必然存在多種道德規范、道德評價標準,處于主導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道德明確“集體利益重于一切”,為和諧社會的人們提供了正確的道德選擇標準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人們做出正確的(符合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行為選擇。
第二,和諧社會集體保全、維護、滿足個體的正當利益。這是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的重要內容,也是集體原則發揮調節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和諧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國家、集體利益兩全共盔,是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富裕、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在一般情況下和更本質的意義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互增益。兩者中更為主導和主動的因素是個體,因為集體的利益和目標是通過個體的行動來實現和達成的。集體有必要而且必須保全、維護、滿足個人正當的利益,以調動和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集體目標;只有個體的正當利益得到了應有的保障、維護和滿足,個體處于較滿意的生存狀態,心情舒暢,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集中精力干工作,從工作中體會到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改善自己生活質量的同時,為集體的發展做出貢獻。
第三,當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要求讓度個人、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保全集體國家社會的長遠利益。這是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的核心內容。由于集體、國家、社會更多關注的是整體、全局和長遠的利益,而個人則更多關注的是自我的和局部的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仍然會發生某個個體、局部利益和集體、國家、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這種是道德調節的極端情況,也是區分道德性質的試金石。此時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要求個體的局部的物質利益服從國家社會集體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這是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的原則性體現。這不僅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國家性質.也符合道德調節的本意,更為重要的是符合人類的類生存和發展,同時也符合道德調節的利益最大化原則。惟其如此,人類才能長久生存繁衍,社會才能不斷進步,文明才能進化,道德才能完善。
第四,當面對人的生命財產時,和諧社會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要求集體、國家、社會關注個人的生命財產,為保全個人的生命財產,不惜犧牲任何物質利益代價。人的生命是人的類生存和類發展本義。個體存活構成類的存活,個體生命的延續構成類的延續。所以,維護、保全個體生命是道德調節的集體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傳統社會中,由于社會物質財富匾乏,也由于缺乏“以人為本”觀念、認識不到人的生命權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權利。我們曾經一度大力宣傳、弘揚“為搶救國家、集體財產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英雄行為,對人的生命財產不夠珍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改變這種觀念,以人為本,核心是以人的生命權為本,要盡最大努力保障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當前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態度很積極,措施也很到位,我們已經看到,在各種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中,政府首當其沖想到的是救人,不惜一切代價,竭盡全力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這也是道德調節的本意和道德調節集體原則的回歸。
二、和諧社會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我國和諧社會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在調整人們之間關系時依然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和諧社會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但是融人了市場經濟因素、受市場經濟制約和影響的為人民服務。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是集體利益的最高代表,社會道德規范主要把個體主體為約束對象,重點強調企業、個人對國家和集體的責任和義務,忽視企業和個人等個體主體的自我利益,這種主導社會利益普遍一致的經濟運行機制,淡化了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沖突,使人們在社會道德規范上的分歧減少了,在遵守道德規范時的摩擦和矛盾也大大減少了。和諧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行為主體是參與經濟活動的具體企業和個人,同時他們也是相對獨立的道德主體。構成該社會道德主體的不再是利益普遍一致基礎上的國家,而是獨立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的企業和個人等法人實體。道德調節不僅要強調企業、個人等利益主體對國家和集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要充分考慮這些道德主體的利益和利益差別,這就決定了為人民服務核心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和諧社會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規范的市場經濟就是服務經濟。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利益實現形式客觀上更要求人們在勞動和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笔袌鼋洕倪\行機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通過人與人的合作、協作來完成生產過程,互相達成目標,實現各自的利益。換言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生產直接地、直觀地表現為“為他”,人們勞動的直接目標就是滿足他人的愿望和要求,在此前提下,人們的利益才能實現并得到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講,為他人服務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職業職責,也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評價、計量人們工作量的標準和給予工作報酬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為了謀生或為了生活的更好就更好地去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我們應該把這樣的行為看作“為人民服務”思想的一個層次予以認可并加以提倡。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非公有制經濟,無論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還是三資企業,亦或自由職業者,他們生產經營的直接目的是賺取利潤,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資本的利潤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只有商品在市場上交換成功,包含在其中的價值(利潤)才能實現。一般來講,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獲得利潤的前提。也就是說,非公有制經濟經營者的利益能否實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取決于其產品和服務能否為顧客(民眾)所認可和接納。如果生產或服務方為顧客(民眾)提供了很好地滿足他們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那么交換順利進行,包含在商品和服務中的價值得以實現,經營者就能夠賺取利潤,從而實現其生產目的。由此可見,個體、私營、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雖然其生產經營的目的與公有制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但為了實現其生產經營目的,客觀上要求他們必須樹立服務意識,生產出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并通過良好的售后服務來燕得客戶的信賴。這甚至灌輸到公司的理念之中:“質量是本,服務是金,’;“你所需要的,就是我所努力的”等。
和諧社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經濟成份長期共存,他們在行為表現上都是服務于民的。根據和諧社會的經濟關系、人們的思想覺悟和行為表現,把“為人民服務”劃分為三個層次:
為客戶服務是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廣泛性的體現。可表述為“客觀為別人,主觀為自己”。主要是指非公有制經濟的從業者、也包括一些其它社會公民的職業行為的道德意義。這里的“客戶”是社會公民中進人他們產品和服務視野的人。這個人群具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確定性是指這個人群僅僅是使用其產品和消費其服務的民眾;其不確定性是說社會的每個公民都可能使用其產品和消費其服務。全體公民都是他們的潛在客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和經營者面向市場生產和經營,其實質就是為消費者生產和經營。哪里有這種商品的消費者,商品就會自動流向哪里。“為客戶服務”無論從行為的客觀效果還是主觀意愿來看,從業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生產目的,能夠想顧客之所想,在產品質量、性能、價格,服務及售后服務上能滿足客戶的要求。為客戶著想也就是為民眾著想,為客戶服務就是為民眾服務。這是廣大的從業者愿意做到也能夠做到的。經營者依據法律和市場規則經營、管理,贏得利潤;從業者通過聰明智慧、誠實勞動賺取勞動報酬。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不坑蒙拐騙。這種是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層次。
傳統上理解的“為人民服務”是我國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群眾性的體現??杀硎鰹椤拔覟槿巳?,人人為我”。主要是指公有制經濟的從業者職業行為的道德意義。這個層次上的為人民服務就是人民群眾的自我服務,即群眾之間的相互服務,“我”既是為人民服務的主體,又是為人民服務的客體;既是服務者,又是被服務者。這里所倡導的基本精神,是鼓勵社會成員主動為他人服務,為滿足他人的需要做貢獻。公有制經濟中,根據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需要,勞動群眾從業于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為社會、為他人、也為自己勞動著、貢獻著。同時,自身的各種需要通過他人的勞動得到滿足。這樣社會就會出現良好的道德氛圍,形成和諧的人際環境,從而使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貫徹到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遇事“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信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在學習、生活中,互相體諒,互相尊重,在職業活動中,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在我國,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勞動群眾都能夠較好地做到這些,他們是人民的大多數,是我國和諧社會的主體,也是貫徹為人民服務思想、實踐為人民服務道德要求的主體。即凡為黨的事業、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從而謀生的人都是在為人民服務。這是為人民服務的第二層次。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先進性的體現。可表述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和部分公民所具有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追求?!拔覀冞@個隊伍是為著人民的,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敝袊伯a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廣大的黨員和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具有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他們具有良好的、堅定的為人民謀利益的主觀動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或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熙在實踐上克服一切困難達成為人民謀利益的客觀效果,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為人民排優解難。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報酬、甚至因此而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們大公無私,無私奉獻,不怕犧牲。這就是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所強調的像白求恩那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里為人民服務已經深人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升華為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精神力量,成為了個體自我評價和自我實現的途徑。這是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層次。和諧社會為人民服務內涵的三個層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構成三個層次的人群也沒有明顯的分野,而是隨著社會環境、工作條件、教育背景和個人思想道德覺悟而不斷變化的。
- 上一篇:稅收征管違章界定思考
- 下一篇:中國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