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問題及對策綜述
時間:2022-03-10 03:28:00
導語: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問題及對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社會化是指對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青少年家庭道德社會化是其道德社會化及道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融入社會的重要前提,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青少年;家庭道德;道德行為;道德規范;社會化
道德社會化是指對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而價值觀、道德觀的成熟是社會化成熟的重要標志。但最近一項不完全調查發現一些青少年思想上存在不安全因素,表現為道德觀和價值觀迷失,是非觀念不清,自私、自卑心理嚴重等。這需要我們對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問題給予高度重視。
一、青少年家庭道德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一)呈現出重智輕德的趨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擁有豐富的知識的重要性已經日益顯現出來。而在應試教育“考試至上”觀念的引導下,許多家長對子女的道德教育不夠重視,認為智力發展才是關系子女整個一生發展的實用能力。他們為了孩子以后能立足社會,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過上比父輩們更好的生活,不惜為孩子請家教、購書籍,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關注子女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上來,認為只要孩子考試有好分數,能夠考上較好的大學就是好孩子,卻忽略了對孩子品行的教育。在很多家庭中誠信、平等和友愛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
(二)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存在偏差,知行不一
不少家長雖然重視子女道德認知教育,但是卻忽視孩子道德行為的培養,導致青少年的知與行發生脫節,他們的道德品質往往停留在認識層面,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如2004年“北京市青少年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組的調查數據表明:當前的北京高中生有95.2%的人贊同“只要從每個人做起,社會風氣就一定會好轉”,76%的學生認同“尊老愛幼”,56.7%的學生認同“助人為樂”,60%以上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義務勞動、救災捐助、捐助危重病人等公益活動。但在承擔責任、關心他人、誠信等方面明顯存在道德缺失的情況。如絕大多數學生對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者表示會主動讓座,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會讓座的只占少數;大部分學生贊同勞動最光榮的提法,但對值日生工作、家務勞動,部分學生卻不夠自覺;對于考試作弊雖然大部分學生知道這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但是僅有21.69%的高中生表示沒有作過弊。這些都說明部分青年學生缺乏應有的道德責任感,存在知行脫節現象。
(三)青少年道德評價標準不一,呈現模糊化、雙重化傾向
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道德評價標準的雙重性。一些青少年在進行道德評價時,對別人和對自己執行雙重標準,對別人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非常明確,分析全面透徹,是非分明。但是對自己的道德評價的標準卻大大降低,表現為低標準和寬要求。二是道德評價標準發生顛倒。少數青少年崇尚暴力,把所謂“哥們兒義氣”當成真正友誼,把影視作品中的“黑幫”當成“英雄”,把網絡游戲的“英雄”角色當成現實中的自我。而將我們正面宣傳的英雄人物及模范事跡視之為是“落伍”、“老土”的說教。這導致了他們的道德正義感的弱化和是非善惡標準的顛倒。
二、青少年家庭道德社會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按照心理學家維納的歸因理論,歸因原因的特點包括三點:一是穩定性,它是指一種原因的持續性,可以是不隨時間而變化的(穩定的),如能力,或者隨時間而變化的(不穩定的),如運氣;二是部位(對行動者的內部和外部原因);三是控制性(可控與不可控)。下面我們從穩定性、部位和控制性三個方面來對青少年家庭道德社會化問題做原因分析。
(一)錯誤教育觀念的影響
部分家長的頭腦中存在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即“考試迷信”:考試分數一學業成績一學術成就一未來職業上的成敗一未來的社會經濟地位一個人和家庭的成就一個人的價值。在“應試教育”環境中,家長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盲目地去效仿他人,極少考慮從子女身心發展的特點來教育他們,妨礙了子女道德社會化的進程。這一因素是不穩定的、外部的和可以控制的,需要我們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理念。
(二)家庭教育方式欠妥
根據某些學者的觀點,父母的教養行為模式大致可劃分為4種類型:權威型,縱容型,獨裁型,忽視型。其中,縱容型、獨裁型和忽視型的教養模式嚴重地影響青少年的道德社會化。獨裁型的父母經常采用體罰等懲戒性手段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他們強調孩子的服從,一旦孩子做出違背其期望的行為時,往往是責罵與體罰。而采用縱容型和忽視型教養模式的家長則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行為采取放縱或置之不理的態度。這一因素是屬于家長內部的、可控的、不穩定的,也就是說父母對這一問題是負有責任的,是應當受到責備的,需要家長提高教育水平和改進教育方式來促進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位”
所謂留守子女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外出打工,交由長輩撫養、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孩子。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平均每4個農村兒童中就有1個多留守兒童。在這樣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失調、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和父母監控機制弱化,家庭環境發生了不利于人格發展的變化,青少年人格出現一些不良的特質,影響他們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影響實現道德社會化的目標。這一因素是不穩定的、外在的、可控的,需要我們對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進行“補位”。
(四)道德示范和糾正作用的缺失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說:“人們可以通過言語引導、榜樣示范等方式來學習道德法則,進行道德判斷。”對于青少年來說,父母的道德示范作用對其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有的家長往往忽視其道德示范和糾正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工作不努力,牢騷滿腹,得過且過,待人粗俗,滿口臟話,生活作風不檢點,遇事見風轉舵。還有的家長甚至不務正業,賭博、打麻將,夜不歸家等。這一因素是屬于家長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需要我們加強和改善家長的道德示范和糾正的作用。
三、青少年家庭道德社會化問題的對策
青少年的家庭道德社會化是其道德社會化及道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融人社會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這就需要我們做好以下幾點。
(一)改變“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觀念
我們要樹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深入貫徹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采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加強素質教育,以便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家長的教養能力和水平
政府提供資金對家長進行培訓,可以設立各種咨詢機構來提供咨詢服務、設立幫助機構來提高家長的教養素質等。
(三)加強和完善家長道德的示范和糾正功能
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基本含義界定為“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是他已經具有的某種行為反應特征得到矯正。學習情境中,榜樣對觀察者的示范影響主要是通過榜樣及其行為表現的信息價值來實現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榜樣,青少年是觀察者,青少年是通過觀察家長的道德行為表現及其強化結果而學習新的反應,或是他已經具有的不良道德行為反應得到矯正。這就需要家長為青少年做出道德人格的表率,并以此來充分發揮其道德示范和糾正的功能。
(四)通過道德行為的培養,來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通過孩子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來加強青少年的自主獨立、進取協作、創新開拓、誠信道德、生態責任、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方面內容的教育。這方面具有現實的緊迫性,需要家長予以高度重視。
(五)學校教育“補位”——擴展學校人格教育與心理輔導功能
這包括以下幾點:1.在班級建立留守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檔案;2.在學校中成立留守青少年的“成長互助小組”,及時了解留守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動態;3.開展和提倡義務支教活動來幫助農村留守青少年;4.開發以促進留守青少年道德人格發展為目的的特殊課程和教育實踐活動。
- 上一篇:選調生歡迎會部長講話稿
- 下一篇:談論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中關鍵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