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三案六環節讓課堂充滿活力

時間:2022-07-20 03:00:00

導語:芻議三案六環節讓課堂充滿活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三案六環節讓課堂充滿活力

【摘要】“三案·六環節”模式下的新課堂最本質的改變就在于教師、學生角色地位的轉變,由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堂。“三案六環節”主要凸顯“過程、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教師“精講”、扮好“組織者”的角色,要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與空間。目的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三案·六環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

“三案六環節”教學的關鍵在于“三案”的編制。三案的編寫,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根本目標就是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去,努力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讓課堂“活”起來,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把好備課關,對教材的處理應有新的突破,真正使課本上是知識“活起來”,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個性特征和身體狀況等,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地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心中有書,目中有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測試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文本,是幫助教師解讀教材,加工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實施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認知學習目標,預習生疑,探究解疑,生成新思維,產生新思想,掌握新方法,形成知識鏈,拓展遷移的基本方案。其編寫原則是:

1.章節化原則。按教材章節設計學案,做到每節一案。這樣便于控制學案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較好地實現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問題化原則。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

3.參與化原則。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學案設計中應考慮讓學生進行參與性學習,在課堂上通過學案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激勵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還課堂于學生。

4.方法化原則。強化學法指導,通過學案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同時注意學法指導的基礎性與發展性。在引導學生形成基礎性學習方法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學習,讓學生能夠用已學方法,去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5.層次化原則。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認知水平的高低層次,在編寫學案時就該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每階層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探究或學習的內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須是能動的,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無從下手,不能霧里看花。各層之間的銜接要自然和諧,即由此及彼,由此達彼。一般地講,要做到依托學案并閱讀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應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題,基本做好目標檢測。這與教學內容、教學流程、課標要求緊密相關。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的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秀生從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好的教學案思路清晰,問題設計巧妙,能讓學生容易突破重難點。好的教學案題目有層次性,既有大量的基礎題又要有少量拔高題,難度依次漸進;好的鞏固案題目有典型代表性,有部分經典老題目可以涵蓋本節的多個知識點。

“三案六環節”的核心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點撥引導。因此,問題就回到了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要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讓學生走上講臺板書、交流、質疑、互動。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反映,理清學生學習中的疑點、盲點,適時地進行精講點拔。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無論教師講得多好,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學,不培養自學能力,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才能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才能培養他們的能力,發展他們創造性思維,沖破目前還普遍存在的學生在課堂上規規矩矩的坐著,師生之間只有灌輸,缺乏交流的狀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沉悶局面。

總之,“三案六環節”中的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改變了以前學生上課只能被動學習的歷史,學生由以前的耳聽為主,轉變為以大腦思考、用嘴巴表達為主。每節課中,教師講的很少,只有幾分鐘,而絕大多數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在合作、交流、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