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智障兒童德育教學

時間:2022-09-03 08:24:00

導語:詮釋智障兒童德育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智障兒童德育教學

德育教育是智障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障教育不可忽視的內容。因為,智障兒童認知水平低,高級心理的調節功能薄弱,加之他們常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后果,應急能力差,若忽視了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往往會出現不自覺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和活動,甚至導致犯罪行為。所以,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智障兒童德育教育工作,力爭把智障兒童培養成一名適應社會、被社會接受的合格公民。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為智障兒童創設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環境

好的環境能使人振奮。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特殊教育學校也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特殊學生由于易遺忘、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更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國旗,在國旗下獎勵衛生好、學習好、不遲到、愛勞動、講文明的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學生養成了每周日自覺洗頭、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的習慣,每個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按時到校上課。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

二、與家長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國特殊兒童入學年齡一般比正常兒童晚,他們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比正常兒童長,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及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啟蒙性、連續性、終身性、潛移性的特點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接學生時和家長面對面的交談等方式,使學校與家庭及時溝通,使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架起溝通橋梁,使智障兒童融入文明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健全人與他們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則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如,與正常學校建立友誼班,加強與正常兒童的接觸和交往,增強其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正常兒童每月來幫他們打掃衛生,輔導他們做數學題。他們也可以為正常學生表演他們的文藝節目,或者向正常兒童贈送小禮品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愛,從而培養了正常兒童理解、尊重、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美德,對特殊學生來說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獨立意識,也學習了正常兒童的辦事效率與優秀品質。

四、將德育融入生活,培養智障兒童感恩之情

在抓好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生活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監護和安全條件下,開展有利于他們品德發展的活動。如:教育學生孝敬長輩,讓他們學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尊老愛幼、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觀念,又能提高他們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強的信心。畢竟,這群學生早晚是要走向社會的,將來想在社會上生存肯定要獲得更多人的幫助。那么,現在就要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回饋社會。

教師滿腔熱情的愛心、理解和信任是對特殊教育學校兒童少年進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這里學習的兒童少年是社會的不幸兒,在社會和家庭中他們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視,很少能享受到溫暖和愛,這就使他們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膽小任性、蠻橫無理,動不動就表現出一種防衛姿態,喪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這些病態的心理,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教師滿腔熱情的愛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們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為習慣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強化。其實有時候這些看起來好像是不道德行為,但實際是這些兒童少年的某種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師必須從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出正確的處理,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集體的溫暖,這樣才有利于他們良好品德的培養。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時刻注重智障兒童的德育工作,必須把德育教育和訓練放在教育的首位。這不僅是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教育要求,而且也是智障兒童、少年本身特點的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