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傳統德育教育優化現代德育理論
時間:2022-02-09 06:17:00
導語:剖析傳統德育教育優化現代德育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杠桿之一,自人類擺脫野蠻、進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德育歷史尤其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記·五帝本紀》)之舉,表明從那時起,就已出現德育現象。后來到了堯舜時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觀念,并且舜曾“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旨在改變“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的結局。這說明在舜時,道德教育已成為社會管理者的自覺行為。此后,薪火相傳,代代相繼,不斷將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論推向前進,使中華民族成為富有道德內涵的偉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譽為“禮義之邦”,留下了無比豐厚的德育產。發掘、總結、提煉、繼承這批遺產,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是當代德育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正是在這一歷史使命的激勵下,近年來許多學人,特別是一些生氣勃勃的青年學者,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成果。崔華前同志這部《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書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讀到這部書稿,感受良多。
書稿把“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為研究對象,這個任務是很艱巨的。先秦諸子是在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熔爐中鍛煉出來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各家學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學術上展開論辯,彼此交鋒,是此而非彼,競相提出不同的學術見解,表現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對立傾向。在德育理論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論創造。他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各種不同的德育學說交相輝映,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德育學術盛況的壯麗圖景。
面對這種紛繁復雜的學術背景,要對先秦諸子德育方法作開創性的、系統性的總結,其難度確實非同尋常。令人高興的是,作者沒有向困難低頭。他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運用比較研究法和歷史文獻考察法等現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會條件和理論基礎之后,對先秦諸子的德育方法學說,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實,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理論探索。書稿所展示的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體系,其概念之清晰,內容之宏富,脈絡之分明,觀點之新穎,都顯示出自己的特有優勢,給人以許多智慧的啟迪,讀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關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釋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進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體說來,就是指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教育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溝通德育主客體的中介或橋梁。”這個概括,內容完整而清晰,它不僅厘清了現代意義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對其具體內涵作了完整歸納,給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長期以來,一些人從廣義的角度,把“德育”解釋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體。這是值得推敲的。“德育”一語,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德育即指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廣義上說,“德育”指的是關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若從廣義角度把“德育”概括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體,則必然導致概念上的重疊或出現“屋上架屋”的弊病。我們知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各有特定內涵,簡單地將之相加,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我們所說的“思想教育”,指的是關于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思想觀念”所涉內涵很寬,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等一系列關于思想方面的觀念。因此,所謂“思想教育”,指的是以上述一系列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我們所常說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都含納于思想教育之中,或者說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政治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則指的是以道德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教育,等等。思想教育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屬于高一層次的概念,絕不可與后二者平列看待。
若把“思想教育”看作與“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平列的東西,并簡單將它們相加起來構成“德育”概念,其結果必然使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似乎“思想教育”中,沒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似乎又不屬于思想教育。這顯然不符合客觀實際,其失誤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本書將“德育”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無疑是正確的作法,值得大加肯定。
二、內容宏富
本書旨在揭示我國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大學派中的著名思想家的德育方法思想,具體說來就是對儒家學派中的孔丘、孟軻、荀況,墨家學派中的墨翟及其后學,道家學派中的老聃、莊周及稷下道家學者,法家學派中的商鞅、韓非及齊法家學者等人的德育方法思想,進行系統論述。其所涉學者之眾、內容層面之寬,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提煉方面,書稿既有宏觀的概括,更有微觀的剖析。
例如,它在分析先秦諸子關于“身教示范方法”的思想時,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分別論析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思想、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荀子的“師以身為正儀”的思想、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身體力行思想、老莊的“行不言之教思想”、商鞅的“官無邪則民不敖”的思想、韓非的“不以言談教”思想,以及齊法家的“明正以治國”思想,等等。這些論析,既說明先秦諸子對“身教示范”德育方法的普遍關注,又說明他們從不同視角對“身教示范”德育方法,進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論創造。一部專著,把問題的研究置于如此廣博的層面,并將之引向微觀作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反映了作者扎實的專業功底,更反映了作者不懈追求的理論勇氣。
它使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生動而具體,細膩而周密,給讀者以內容宏富的深切感受。
三、脈絡分明
書稿所要集中闡釋的,是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系統思想。這是一個涉及面寬、包容量大、需要回答很多問題的研究課題。如何才能抓住要領、突出重點呢?作者別出心裁,將先秦諸子的德育方法思想,分為三大類:一為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二為關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三為關于實施德育評估的方法思想,等等。全書關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的思想體系,正是由這三個方面擴展開去,并最終建構起來的。
例如,圍繞“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書稿揭示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學相長法”、“平等育人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漸進法”、“啟示引導法”、“環境陶冶法”等八種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圍繞“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書稿又揭示了“知榮明恥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獨法”、“忠恕一貫法”、“改過遷善法”、“防微杜漸法”、“躬行踐履法”、“益志養氣法”等八種關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此外,圍繞“關于實施德育評估方法的思想”,書稿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的基本方法、原則。這樣,全書沿著以上三條粗線深入下去,層層剖析,步步發掘,揭示了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思想共達150余種之多。這么多方法,用三條線索將之串連起來,可謂脈絡分明,條理謹嚴,既突出了重點,又照應了全面,確有裁剪得體之功效。
四、思想新穎
一部專著的成功,不僅取決于它有明晰的概念、豐富的內容、嚴謹的邏輯,更取決于它有創新的理論思維。創新是一切理論研究的靈魂,是一部專著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書稿的可貴之處,就是作者在探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過程中,勇于闡發自己的獨得之見。例如,書稿在探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的理論基礎》這一節中,抓往三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天人觀、人性論、發展觀),進行自己的理論思考,認為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思想,都是與他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看法相關聯。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認識。“天人觀、人性論、發展觀”(以下簡稱“三觀”),均屬于世界觀范疇。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正是基于這一見解,書稿具體回答了先秦諸子所持的“三觀”如何決定了他們相應的方法論。以“人性論”為例,書稿把先秦諸子的人性理論,分為“性習論”、“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自然論”、“性利己論”等七種形態,在此基礎上,再進而說明這些人性之論如何決定了相應的方法論,如:孔子的“性習論”,決定了他重視后天學習、提倡“擇友擇處”、突出養成教育的德育方法;孟子的“性善論”,決定了他在德育方法方面,重視“反省內求”、“存心養性”、“平等育人”等方法;荀子的“性惡論”,決定了他重視“積善成德”、“環境育人”以及“待師法而正”的德育方法等等。這就從本質上闡明了先秦諸子德育方法各具特色的思想的緣由。其所論,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達到了相當的理論深度,又闡發了自己的獨到認識,給人以勇于探索和觀念新穎的深切感受。
本書的創新特色,不僅在于作者在書中闡發了自己的獨得之見,更在于它從總體上對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了系統性總結,這是一項披荊斬棘、開拓荒野的具有探索意義的學術研究活動。長期以來,由于“左”的思維方式的束縛,人們害怕被載上“鉆故紙堆”、“拾封建余唾”的帽子,以致不敢接觸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德育遺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別是傳統道德的價值,已逐漸為人們所認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偉大戰略任務。正是在改革開放的適宜條件下,對于傳統德育遺產的發掘與研究,日益引起學界重視。近年來,先后有一系列研究傳統道德或傳統德育的新著問世,如,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含多傳本與單行本兩種本子)、陳谷嘉主編的《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研究》、江萬秀等著《中國德育思想史》、羅熾主編的《中國德育思想史綱》以及拙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等等,都是研究傳統德育理論的新著。然而,這些著作多偏于德育理論方面的探討,而對于傳統德育方法則涉及較為有限。
擺在書案上的這部《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第一部研究傳統德育方法的新著,盡管它所涉及的歷史僅限于先秦時期的春秋戰國階段,但它的問世,卻打破了過去關于傳統德育方法的專門研究長期處于“0”的狀況。這無疑是一項具有填空補白意義的難能可貴的探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了“一”的起點,我相信隨著傳統德育研究的深入,我國學界以后將會有更新、更多、更高水平的傳統德育方法研究新成果涌現出來!這正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這一社會發展規律所使然,余將樂觀其成!
毋庸諱言,作為一部拓荒性的著作,本書稿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不可避免地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例如,本書以《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為題,但在《導論》中,卻對先秦諸子所處的百家爭鳴歷史環境、諸子所依各家各派的基本學術宗旨,以及諸子中各位學者的生平傳記,均未能作出較為詳盡的交待。
這就給不熟悉先秦文化史的讀者帶來了諸多不便。雖存在這一缺陷,但瑕不掩瑜,它不妨礙本書仍是一本好書,而且其存在的問題,也是不難改正的。如同初生的小天鵝難免有其“丑”的一面,但終會最后完善自我、飛向天空一樣。崔華前同志的碩士階段,專攻中國哲學史專業;考取博士生后,又把中國傳統道德與當代中國思想道德建設,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努力拼搏,不懈追求。
他的博士論文曾得到校內外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這部書稿,就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在送出版社之前,他邀我為之作“序”。作為他的導師,我欣然應允,并為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感到由衷欣慰。希望華前同志再接再厲,在學術探求的道路上永不自滿,并立志為當代中國的德育理論建設不斷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是為序。
- 上一篇:建筑消防督查工作匯報
- 下一篇:優撫對象醫保工作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