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建構研究
時間:2022-02-28 06:08:00
導語:德育的建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是面向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青少年成長離不開社會,社會的明天也離不開青少年。因此我們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個體的思想和社會意識,以便讓青少年個體在維護社會利益的同時保證自己的發展,讓青少年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維護個體的權益,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最近同志指出,要“大力推動思想道德建設的改進創新。重點在充分體現時代性、準確把握規律性、大力增強實效性三個方面狠下功夫。”德育的建構,就是要改變在德育工作中過分重視行為訓練的傾向,特別是要改變德育過程中無視學生自身經歷經驗的做法,通過合乎他們生活經驗的背景形成道德認知。我們不是要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做出反應或者以某種特殊方式進行行動,強化那些被強化的行為,我們應該重視和開發學生主體內在的固有的思想道德的邏輯能力,使學生即使在不充分的場合也能做出正確反應或者答案,德育應該重視學生內在的對未來意外事件做出反應的能力。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系,學生是通過人際互動和社會性的協商進行自己德育觀念的建構。因此討論和研究德育的建構顯得十分必要和有意義。
一、建構主義和德育
在建構主義的鼻祖維柯、杜威、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等的研究中,德育和教學并沒有清晰的分界。杜威就認為,真正的理解在本質上是聯系動作的。因此,教育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教育就是經驗的生成和經驗的改造。在進入信息社會以后,德育的建構本質、社會協商本質和參與本質越來越顯現其主導作用。研究德育的建構,我們發現建構理論中的建構性、社會性、情境性、復雜性和默會性等已經成為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
德育的建構性:客觀和建構是德育的重要維度。傳統的認識論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因此德育的很多工作都投入到行為習慣的訓練上,而很少考慮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學生作為認識主體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動性。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道德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因此德育的功能就是適應學生的這種需求,幫助學生開展對經驗世界的組織。
德育的社會性:個人和社會也是德育的重要維度。前者把思想道德看作是屬于個體內部的,后者則認為思想道德是內含在團隊和共同體中的。德育的這個維度就是通過個人和社會之間產生的互動、中介、轉化、融合等張力形式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完整的、發展的思想道德。關鍵是社會協商這個詞的內涵和外延在學習中容易理解,但對于思想道德而言我們的德育對學生之間的協商的方法、途徑、內容以及產生的效果還需要深入地討論。
德育的情境性:德育的情境性,已經越來越被大家重視。情境性的三個環節,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整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
情境的理論要求我們對學校教育環境進行較大的改革,其中學生作為主體的認知和實踐、交互影響以及對社會各方面道德的要求需要不斷地加以充實和提高,而社會、歷史、文化、藝術及哲學的影響應逐步加強。情境性中的難點就是家庭和社會,它們對情境的創設、活動的組織開展,以及使學生的視角從狹窄的圈子里走出來,使之在這些情境中完成必要的互動和融合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德育的復雜性:長期以來德育對信息和思想道德的區分度不高,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使學生個體穩定的、自足的、良好的結構受到沖擊和破壞;而讓位于動蕩的、主觀的、結構不良的信息。德育中容易把行為習慣的訓練看作是可以積累、加工、儲存、分配的,并且試圖通過這樣的傳遞、傳授、傳播不斷加以強化。而實際上思想道德要比信息遠遠復雜得多。思想道德成長本身包括對真理的懷疑、對真理的渴望、對真理的終極追求和理解,而伴隨其中的所有情境脈絡都和德育的建構有關。思想道德包含在學生個體生活的世界中,包含在他與社會的普遍聯系中,也包含在他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自己的思想道德建構中。德育的開放性、變化性、不良性、協商性和個體的建構性等都使得這個問題顯得十分復雜。
德育的默會性:德育伴隨著人成長的整個過程,有許多東西學生在未上學之前已經逐步形成。家庭和家屬的影響,社會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及他們之間互動的影響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含有許多動態變化因素和自然影響。人類學情境理論提出的“合法的邊緣參與”表明,人的行動模式、處理事件的情感影響,以及人與情境的互動都說明思想道德存在默會的一面,德育應該在如何利用和發展個體的建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在建構主義者的眼里,(一)個人的形成是一種社會活動,一個加入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一個新來者把一種特定的社會的現實當作生活的本來樣子加以接受。(二)從廣義上講,維持與組織一個集體的社會意義是隨人們在生活中,由相互之間日常相處的一貫模式而創造的。!《意識形態與課程》邁克爾·"·阿普爾黃忠敬譯華東師大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頁’從這一觀點出發,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學生心中扎根,情境的創設和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模式都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德育成功的基礎是它與社會生活適合的程度、它與學生經驗吻合的程度,以及它在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中的生命力。用皮亞杰的話語說就是思想道德要獲得新的意義需要有原有的思想道德做基礎,同時新的思想道德獲得又可以使原有的思想道德發生一定改變,使它豐富、調整或改造,這就是建構的雙向過程。
因此運用建構的理論看德育,就可以認識到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是依賴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對思想道德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這種思想道德的習得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它同時包含著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也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對思想道德的新、舊經驗雙向作用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德育工作不是簡單地呈現思想道德內容,而更應該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分析這種想法的由來,從而順勢而為,引導學生豐富或者挑戰自己的見解。兩難問題,或者類似的問題情境的設置,使學生便于開展討論,甚至對某些問題開展互相責疑等都可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的認識和默會。這樣在構建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同學等都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互相學習交流探索,并能為大家共享的寶貴教育資源。
二、德育的建構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人在社會歷史情境中的地位決定了他的許多特性。換句話說,人的思想道德是社會的產物。因此維果茨基認為人的高級認知機能在其起源上完全是社會文化性的,它們不僅是社會文化性質的建構,又是需要通過其經歷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情境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主題。德育的建構就是要讓個體依靠自己已有的對道德的認知理解不斷完善和建構新的更高級的思想道德系統,就是適當開發概念,伴以期望和形成性過程建構新的創造性的組合。
按照整合以后的建構主義理論可以把德育的建構理解為這樣一個過程:
(一)知識是參與者認為對個人和社會都可行的那些東西。
(二)知識是暫時的、共享的,與評價有關,也與評價者有關。知識的界定要聯系他人的評價以及個人一生的情況進行;對家庭來說要聯系社會成員或社會成員所作的評價進行;對于上一個時代的看法,要聯系歷史學家或歷史參與者的看法進行的。
(三)教育涉及關于物體或他人或物的知識。
(四)我們與物體,他人及它物(非人類)之間的互動必須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來研究。
(五)認識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孩子自己動作的重要性。
(六)在互動形式中有分離和差別的觀念,也有關聯和連接的概念。
(七)認識反省作為物理動作轉化的心理運算的重要性。
(八)溝通,他人交換思想,既使我們產生認識,又是認識的一部分。
(九)認識有任何同原性的多元文化存在。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萊斯特·斯特佛杰里·蓋爾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社年
月第一版,第頁’顯然德育在構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對現象和問題的物理和心理的反思,創造學生對思想道德個人的解釋是十分有意義的。而在這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情境,特別是活動情境,教師應該嘗試從基本原則出發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點。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在社會互動中,學生看似錯誤或者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了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新的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建構的形成需要持續很長的時間。既然思想道德的形成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情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中,在教師、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和互動的影響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實現思想道德建構的過程,那么認真研究探索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和優化就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建立思想道德建構的學習情境
德育需要創設思想道德學習的具體的現實的情境,這種情境是對生活和現實世界的提煉,使其充滿生活的生動性、豐富性和多元性。在這種情境中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探索、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對思想道德的建構。讓學生處于真實的、復雜的環境中可以使學生對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產生自己的理解,從而在顯示生活中獲得更廣泛的遷移。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補道德空缺、道德認知失衡以及思想沖突的本能。當學生一旦進入這種情境以后就會形成一種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行動、自己去解決矛盾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正好可以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的前提。當然在創設這類學習情境的時候,學校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的規律和需求,努力使學生從道德認知中培養道德情感,直至升華成為道德行為。
(二)重視思想道德建構的人際互動的作用
在學校中教師、學生構成了學生思想道德建構的學習共同體。建構理論認為思想道德是在個體和社會環境中相互作用下建構起來的,其中師生、生生,以及學生家長等人際關系就成為其中決定因素。特別是教師在這種關系中處于特殊地位,他們之間表現為提問與應答、要求與反應、指導和行動、評價和反饋、榜樣和模仿等種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這里教師本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駕馭影響學生思想的能力就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教師對學生民主的教育策略等都會給學生思想道德建構帶來有利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道德的相互影響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關系,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學生之間的默認和合作,不但可以解決個體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激發了學生追求真理的動機和智慧,有利于建立更合理更完善的思想道德建構。
(三)拓展思想道德建構的學習資源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一套與時代傳媒發展相匹配的學習資源,這套資源中有在學校里使用的軟件材料和硬件系統,還包括在社區中活動的相應設施和資源,前者包括有圖書、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動畫和網絡等;后者包括有社會活動基地、社會文化設施、社區指導和評估中心以及社會援助機構等。從我國的國情來說,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產生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改革開放得的巨大成就等都是我們寶貴的教育資源。如何讓這些寶貴資源在學生思想道德建構中發揮積極作用是值得認真研究探索的現實問題。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一切文化成果都來自于一種凝固化、穩定化的活動。人如果不具有使他的思想可觀化,并使之具有堅固而持久的特殊能力的話,那他就不可能交流他的思想和情感,從而也不可能生活在社會的世界中。顯然我們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寶庫,但是如何使這些寶貴的財富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構的資源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許多寶貴的有意義的東西還沒有成為一種文化,一種資源在德育中還未發揮積極效果。我們德育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發現、缺乏創新,如何與時俱進,挖掘這些財富,讓它們成為學校德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還需要我們做出巨大的努力。
綜上所述德育的建構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還具有積極意義。只要我們重視德育建構的三種因素,創造和優化適合學生思想道德建構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通過這三重因素的相互交融,協同和整合,德育的建構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還是可以提供寶貴的智慧和借鑒。
- 上一篇:信息科部門職員工作計劃
- 下一篇:做好禁毒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