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態體驗式德育教育作用
時間:2022-04-02 09:13:26
導語:中學生態體驗式德育教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體驗式德育”的內涵
“生態體驗式德育”是在對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主體地位與作用進行反思,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不僅強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還注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生態體驗式德育也是價值取向,注重尊重學生,依靠學生、善待學生與塑造學生。“生態體驗式德育”將知識的學習與體驗者本身的生命意義有機結合起來,從感性生命個體出發,強調反思性、享用性與實踐性的表述。“生態體驗式德育”強調師生都要有健康人格,讓師生學習和生命質量在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能得到全面創新。
二、生態體驗式德育在中學管理中的作用
中學管理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重要的藝術。不斷提升中學管理水平,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全面思考的重要課題。生態體驗式德育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突出人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好的管理能讓事情感覺到很有頭緒,并且讓整個集體能更好的運轉。當代中學生對生活不僅熱愛,也希望能更好介入生活,渴望獲得成功并能享受成功之后的喜悅,實現全面發展。
1.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并啟發學生展開自主式管理。(1)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因為長期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于服從家長、服從教師的管教,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根據傳統教育模式培養的出來的人才已經不能很好適應未來時展要求。所以,教師既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思想,采用體驗式德育理念,幫助學生能擺脫傳統教育理念,成為教育主體,適應時展要求。(2)啟發學生展開自主式管理。教育學者斯賓塞曾經說過,管教目標是培養成能自治的人,并不是成為管理的人。采用生態體驗式德育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只是管理班級,還是讓學生來管理學生,最關鍵的是學生能更好自己管理自己,讓全部學生能真正體驗到作為一個班的主人應有的責任,能全面意識到自己為集體內的重要一員,創建多層面、全方位的集體自我管理機構,該機構能更好體現管理主體性:一是,將班委作為核心。班委是整個班級核心,是凝聚整個班級體的重要紐帶,需要創建強有力的干部隊伍,這在班級管理中就成功了一半。生態體驗式德育模式要求創建素質高、責任心強、工作大膽的班級干部隊伍,真正將權力下放到班委內,讓學生能夠去主動參與班級的管理,老師不需要事事都躬親。大力實行學生主動申請、民主選舉班委成員、班委成員民主選舉班長的做法。由班長來組織整個班委會,制定班干部工作責任的職權范圍與責任目標,再由班級內的全體成員集體討論與修改后,才能獲得通過,班干部的工作應該由全體同學加以監督與評價。二是,班長輪流坐。從前在班級管理中,班級相對穩定的話需要穩定的班干部組織,然而,這樣做的劣勢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生態體驗式德育的要求出發,需要采取值周班長的形式,讓班級內的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到班級管理之內。具體做法是,每一周都推舉臨時班長。在經過民主推選之后選出臨時班長,班長組成臨時性班委,并且負責該周班級內的日常事務。將其中一位同學作為總的負責人,擔任值周班長,并且讓其他學生進行分工負責,采取這樣的方式能夠為每一個人能參加到班級管理中的機會,鍛煉每一位同學的辦事能力,進一步增加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自我約束能力。三是,利于班級實現自治。生態體驗式德育,能讓班級內的每一個學生全面發揮主體性作用。要求每一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由選擇的基本權利,進而使全體同學具有人人有責任的理念。每一個同學都是管理人員,還是相互的合作者,做到人人有事管、人人能管人的局面。管理和被管理相互結合后,提升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參與度,使其能在集體內找到自身的位置,感覺到本身的利益與責任,激發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既能讓學生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將學生為主體的生態體驗式管理模式,能有效增加學生管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而提升班級管理效能。
2.利于學生的實現自我成長。生態體驗式德育利于學會實現自我成長。要想讓整個班級能充滿生機與活力,最重要的是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學生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并且在中學生一般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希望能通過自身的表現來展現才華,獲得普遍的成功與認可,如何引導學生能實現健康發展,成為班級工作重點。教師可以根據生態體驗式德育的特點,結合紀念日、重大節日以及國內外大事、文體活動、辯論賽等有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健康活動,讓學生能充分展示自我,讓學生成為班級工作的實施者、主持者與參與者,真正地去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與依靠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更好進行實踐。
3.利于激發學生的自律能力。生態體驗式德育能更好激發學生的自律能力,實行承諾制。在自律的過程中讓學生能自己負責。自律承諾指的是每一位學生將自身的行為放在學校、班級、家庭和同學監督以及約束下,是開展學生自我管理責任意識的路徑,是從原來的“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的管理模式。學生集體力量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說教如果脫離學生的自主性活動,都會成為一紙空文。切實發揮好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教師開展監督與管理為成功經驗。培養廣大學生的自律意識與自理能力,只是依靠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更是不科學的。在進行實踐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能輪流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內,例如班級內紀律維持、學生考勤等,讓學生對標準更為清晰,在要求別人能做到的同時,首先自己要做到;并能切實體會到管理的困境,明確知道該如何去做。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學生自律的整個過程中,還需要做到不能急于求成,允許學生逐漸發展這一能力,允許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復。每一次認識到錯誤,并能及時改正錯誤,這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學生就能在反復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
4.利于陶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實行生態體驗式德育是直面體驗者生命發育與人生發展的問題。教師主導視線不再過分集中在限制性因子與懲罰性行為強化,轉向開發體驗者成長與教育環境多樣化的生態因子,發掘并凸顯和諧的人格生成因素,并且能實現不同要素的整合。教師與學生都是采用和諧美善的心態來更好對待對方的方式,采用欣賞的心情實現共享。在日常生活與體驗過程中,學生的身心心態會出現向善、向美的深層變化,學生的生態德行境界逐漸提升。生態體驗式德育是德育行為模式,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德育過程之內,進而提升德育的行動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并沉浸在德育過程內,大大提升學生德育的吸引力與親近感。生態體驗式德育的基點是三重生態因子科學組織,運轉機制是打造開放式對話、營造體驗場的有效表達。體驗場是三重生態沖突和和諧的情境,運轉機制是突出德育的享用性、實踐性與反思性表述。生態體驗過程內,學生與教師將個體發展與群體自覺有機結合起來,共同體驗學會成長的人生意義,真正過上富有意義的生活。采用體驗式干預設計,來建立有價值能激發生態體驗的境界,震撼學生心靈,發揮德育文化應有的魅力。另外,生態體驗式德育課堂是生態體驗式德育核心表現,和傳統的課堂的最大不同之處是起點不是單一性知識,也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將充分尊重學生的健康發展與幸福成長。生態體驗德育課堂是師生統統發展的生態場,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獨立學習與學會學習的時空場所。學生都是班級的主體與主人,而班級成為師生互動、學生主動與共同體驗成長的有效載體。緊密圍繞學生的成長將相關生態因素,實現有機協調與整合的運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共同交流與合作,更好陶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為更好開展學生管理打下堅實基礎。總之,生態體驗式德育強調師生都要有健康人格,讓師生學習和生命質量在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能得到全面創新。在學生管理中,生態體驗式德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并啟發學生展開自主式管理,利于學生的實現自我成長,利于激發學生的自律能力,利于陶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為此,必須加強生態體驗式德育建設步伐,提升中學生的管理水平。
作者:孟森工作單位:江蘇省姜堰中學
- 上一篇:思想政治課德育教改策略
- 下一篇:中美師德規范差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