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德育”滲透在生物課堂中
時間:2022-02-17 09:51:15
導語:“無痕德育”滲透在生物課堂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痕德育”無疑是生物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的一種理想境界,它強調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無痕德育”看似無痕,實則有痕,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去挖掘和使用.下面談談筆者在《分離定律》的教學過程中對“無痕德育”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好奇之心———無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必修二模塊是按照科學發展的主要歷程進行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隨著人類研究生物遺傳的發展線索去認知.所以學生在學習遺傳定律時缺乏減數分裂的知識,在知識結構認知上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平鋪直敘地進入分離定律的核心知識,難免會使學生知難而退,如何讓學生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就顯得非常重要.學生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其實早就有所感知,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遺傳現象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伸出雙手,自然交叉,注意觀察大家交叉的方式有何不同,馬上有同學發現搶著回答:“我的左手大拇指在上,某某同學右手大拇指在上!”其他同學連忙看自己和周圍同學的交叉方式,驚奇地發現確有不同.我告訴大家:“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對相對性狀.其實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再列舉一些你知道的類似現象嗎?”學生踴躍發言:學生甲:“人的眼皮有雙眼皮和單眼皮之分.”學生乙:“我的頭發天生是卷的,像我媽媽,跟別人的直發不同.”……“很好,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能注意觀察,發現問題.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想!”生活中一些特別的現象總是會讓人充滿好奇之心,尤其是對青春年少的學生.從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已經被激發出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主動地樂于去學習科學知識.
二、探究之意———無痕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孟德爾在遺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這與他的科學探究精神密不可分.孟德爾在做遺傳雜交實驗中嚴謹的作風和勇于探索、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學生在學習了紫花和白花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后,我并沒有急于對讓學生對分離現象進行解釋,而是告訴學生孟德爾為了得到科學的實驗數據,還做了很多實驗.我把大量的數據呈現給學生:孟德爾用市場上收集來的34個豌豆品種,在修道院的小菜園里種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在實驗中他分別研究了多對可以相互區分的相對性狀,除了紫花和白花,還包括了黃色子葉和白色子葉、圓形種子和皺形種子、高莖和矮莖等,并把他記錄統計的數據一一呈現.學生在看到這么多的數據結果后,都張大了嘴巴,被這位遺傳之父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三、耐挫之志———無痕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當前的學生在心理上普遍表現出心理素質差、耐挫能力弱等問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進入高中后,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的改變,很多學生感覺一時無所適從,特別是努力學習后換來的是考試成績的不理想,有些學生就會喪失信心,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有些學生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喪失人生目標甚至輕生.所以在教學中滲透耐挫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素材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在學習了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后,學生深深體會到這位科學家在遺傳學道路上付出的艱辛,最終他能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得到科學界的重視和公認也是實至名歸.但是,我告訴學生,孟德爾在期間所遇到的挫折是常人無法承受的:孟德爾把他多年的研究結果和結論仔細地寫成了《植物雜交實驗》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開的自然科學研究學會第二次會議上宣讀并發表.但遺憾的是由于當時人們正討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沒有人重視一個地方組織的報刊,沒有人留意一個業余研究者的成果.而且孟德爾的理論超出了人們能夠接受的水平,因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孟德爾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信念,執著地在遺傳學領域默默耕耘.直到1900年,荷蘭植物學家德佛里斯、德國植物學家柯靈斯、奧地利植物學家邱歇馬克三個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爾完全相同的結論,這樣,孟德爾的論文才得到科學界的重視和公認.從孟德爾到三位科學家分別“發現”他的遺傳規律經過了35年的時間,直到去世孟德爾在科學界還是默默無聞.然而孟德爾對生物學所作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他在遺傳學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孟德爾這些經歷讓學生堅信一個道理:逆境不是苦難,而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我們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應該積極面對,正視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燦爛的天地.
四、感恩之情———無痕建立并增強感恩意識,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一切無私的給予,一旦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亂發脾氣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感恩意識極其匱乏.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講授孟德爾遺傳定律在人類遺傳病中的應用時,我給學生列舉了一些常見的遺傳病,讓學生了解產生這些遺傳病的原因和危害,認識遺傳病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這其中有很多是學生在生活中有真實體驗的,學生對這些遺傳病患者表露出深深的同情.我趁機引導學生:與這些患者相比,你們的父母給予了你們健康的肢體,聰明的大腦,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給你們創造最優越的學習條件,你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是多么幸福啊!其實我們身邊圍繞著滿滿的愛,可是有時候你們還經常覺得不滿足,這是因為你們缺少發現愛的雙眼.學生有了這樣真實的體驗,自然就會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和品質,進而能漸漸外化為感恩的實踐行為.教書育人絕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該認真鉆研教材,用心去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滲透于生物課堂中,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無痕德育”滲透在我們的生物課堂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茁壯成長.
作者:吳美芳 單位:浙江省諸暨市牌頭中學
- 上一篇:煤礦機電安全管理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淺議初中德育工作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