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德育實踐策略
時間:2022-06-06 10:14:47
導語:學生德育實踐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藏區“9+3”學生的心理特征,學校確定了“三三教育”德育工作理念,即“三成教育”和“三品教育”,并以強化課堂德育為中心推進“9+3”學生德育,以“內外結合”的學生管理為載體深化“9+3”學生德育,以整合校外德育資源為補充配合“9+3”學生德育,提升了德育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關鍵詞:“9+3”學生;心理特質;德育工作;“三三教育”
藏區“9+3”的學生心理特質普遍具有二重性,他們在心理需求與現實狀況之間存在許多矛盾。他們具有自尊、好強、執著、有上進心等優良品質。但由于藏區“9+3”學生離開家鄉,在外學習,身處不同的文化氛圍和陌生的生活環境,往往難以開始新的學習生活,表現在:對周圍環境融入較緩慢,對周圍的事物容易有疑慮、恐懼或敵對情緒;對周圍人或事過度敏感,人際適應較困難,可能存有戒備心理;情緒不穩定,較易與他人發生沖突;學習較懈怠,對學習采取回避態度;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的增強與心智不成熟的矛盾突出,逆反心理更加凸顯。學校德育工作要幫助他們揚長避短,發揮其心理特質中積極的一面,并盡量避免消極方面的影響,積極探索適應藏區“9+3”學生的德育工作新經驗。
一、以“三三教育”為理念引領“9+3”學生德育
學校根據對藏區“9+3”學生情況的調查和對其心理特征的研究,確定了進行“三三教育”的“9+3”學生德育工作理念。“三三教育”,是“三成教育”和“三品教育”的簡稱。第一個“三”是指“三成”教育,即成人、成才、成功。有出息且行為高尚之人,謂之“成人”;凡有用之人皆可謂之“成才”;達成預期目標謂之“成功”。“三成”教育是我們在實踐教育過程中的經驗總結,也是培養高規格、高素質人才的較高標準,于“9+3”學生而言,尤其適用。因為他們融入內地,原有的目標需重新定位,原有的思想更需重新調整。要實現“三成”教育,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樣的,但歸根結底離不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是內在的,內因支配和決定外因,思想問題解決了,行為自然得到規范。第二個“三”是指“三品”教育,即品行、品格、品位。人品德行謂之“品行”;品性、性格謂之“品格”;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修養謂之“品位”。“三品教育”就是要達到培養出有高尚品質、品德端正、性格良好之人,這是對學生品質培養的較高要求。
二、以強化課堂德育為中心推進“9+3”學生德育
(一)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學生主要的時間是在課堂中,所以要重視德育課中對“9+3”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們分析“9+3”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心理特質,注意心理特質的二重性,引導其向好的方向轉變,在德育課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用發生在藏區學生身上真實的、正向的實例進行教學,非常適合德育課教育,讓學生們從成功的案例中找到奮斗的目標與方向。但書本上的案例或通過其他渠道搜集到的案例對藏區“9+3”學生來說遙遠而又陌生,缺乏民族認同感。德育課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原理,創新出真人真事教育法,利用本校藏區“9+3”學生取得優良成績的真人真事來勉勵他們,讓藏區“9+3”學生盡快從文化、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心理沖擊中走出來,重新恢復自己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進而培養出他們的良好的道德品質。2.潛移默化教學法潛移默化教學法是把教學融入課堂活動中去,注重課堂對話和課堂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們在日常活動和文娛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從中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德育的目的。潛移默化教學法起著行為導向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注重行為養成。如班主任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主題班會,預設趣味活動,讓藏漢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與溝通能力,克服其文化與宗教信仰差異帶來的沖突。3.生活教學法德育要落到實處,真正起到培養藏區“9+3”學生健康的心理特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便于更好地教導學生,學生也能盡快融入陌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去。德育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他們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方法,利用情感教育法的原理,創新出生活教學法。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的作用在于給學生創造一種環境,讓學生自覺進入一種體驗學習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實現自我教育。4.情境導向教學法我校的德育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包含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四門主干課程。教師充分發揮教育主題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活動情境,虛擬出現實社會生活中、職場上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們學會采取正確的態度、價值觀進行應對,培養他們應對問題、處理好人事關系的能力,形成激活學生熱情、誘發辨析思考、開展行為實踐的活動化教學。課堂營造出一種民主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大膽推理設想,把問題拓展延伸開,把思想和情緒激活,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二)在各學科中滲透德育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是指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這一途徑,不僅可以克服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單靠部分教師勢單力薄地開展工作的不利局面,而且對增進課堂教學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學各學科教材中蘊含有很多中華民族優良美德的素材,我們要求各學科教師注意挖掘其中的閃光點,因材施教,達到寓德育于教學中,真正做到“文道統一”,提高學科育人的教育性。具體到各學科,教師要結合所教科目特點滲透德育。如進行英語朗讀背誦比賽,樹立自信,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克服農村學生學英語“畏難”的心理障礙;專業實訓中的“敬崗愛業”“在奉獻中體現人生價值”等思想的滲透,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逐步增強其“自主、自控、自強”的能力。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集體觀念、理想信念、意志品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了“9+3”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
三、以“內外結合”的學生管理為載體深化“9+3”學生德育
(一)文化建設激活學生內在動力通過各種精心組織的文化活動,在過程中教育和培養學生成人的熱情度,激發學生成才和成功的信心和決心。1.深入開展“三融合四靠攏五星級八標兵”的活動“三融合”,即來自不同地域的“9+3”學生之間的融合,“9+3”學生和內地學生之間的融合,“9+3”學生和內地管理人員之間的融合。“四靠攏”,即非團員向團員靠攏,團員向入黨積極分子靠攏,入黨積極分子向預備黨員靠攏,預備黨員向正式黨員靠攏。“五星級”即守紀星、衛生星、進步星、仁愛星、禮儀星。“八標兵”即學習、技能、守紀、衛生、文明、協管、勤儉、藝體八類標兵。“三融合四靠攏五星級八標兵”活動符合中職學生心理特點,尤其適合于“9+3”學生,他們大多自尊心強,希望得到關注。其中,“五星級八標兵”的評選使得學生有了追求的“目標”,解決了一些學生目標缺失的問題;同時抓住了這個年齡的學生“樂于展現”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一旦獲評,更能激勵學生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向上,促使學生自覺養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行。2.抓好主題升旗儀式,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育民族精神近年來,我校結合中學生特點,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內容進行了整理和歸納。進行升旗儀式、國旗下的演講,使每個內容的宣講恰到好處。如在每一學期開學的第一個升旗儀式上,由校長親自對全校師生作“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樹立民族精神”的動員講話;教師節前安排“尊師愛生”內容;十一國慶節的“愛國”內容講話,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培育了未成年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強化了他們個性心理品質的良性循環。3.辦好“一報一刊”,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營造育人氛圍我校校園媒體堅持宣傳典型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登載歷屆優秀校友介紹、市縣名人佳作、本校師生文藝作品等,實現了“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初衷。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侵蝕,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他們始終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4.利用節日抓好主題教育我校十分重視重大慶典紀念日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主題教育活動。如清明節的掃墓活動、母親節的“一封家書活動”、教師節的感恩活動、“十一”期間舉辦感恩歌詠比賽、藏歷新年拔河比賽……這些活動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并產生對國家、家鄉、學校、班級榮譽的認同感、親切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教育磁場效應;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學生的吃苦耐勞、受挫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對學生進行心理正強化的教育作用。(二)制度建設完善環境外在規范1.構建“德育量化操行評分制”,加強評價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現代企業對職業學校學生的一大要求之一。如何開展養成教育,培養“9+3”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我校一直在探索研究。“德育量化操行評分制”適用于“9+3”學生,旨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平時的點滴規范要求融入學生參與的評分活動中,讓學生在這樣的“心理場”中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認知對錯,在日常管理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2.一對一幫扶“潛能生”,注重特長發展每一位“9+3”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潛能發展空間,只是在于我們是否發現。學校要求教師與“9+3”學生接觸過程中,處處細心、勤思、善斷,只有這“9+3”民族教育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地做好潛能生轉化工作。為此,我們對全校“9+3”學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干部“會診”確定各班潛能學生,并制訂切實可行的幫教方案,確立幫扶教師與其的談心、簽訂目標責任書制度,做到教師人人有轉化“潛能生”的任務。此外,學校領導與潛能生對話,政教處跟蹤幫扶情況進展,這些舉措平衡了潛能生的心態,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增強了彼此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組織心理咨詢,疏導學生心理學生的心理需要分為一般性需要和特殊性需要,前者是指所有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為發展上的需要,后者是指某校、某班學生或某些特殊學生群體由于處在特殊環境或遇到特別事件的沖擊或壓力而產生的解除困境、度過危機的需要。相應地,心理健康輔導也分為一般性輔導和特殊性輔導。前者是面向每一位在校學生持續地開展,后者多是為部分學生設立的。對學生的德育指導不僅要體現在德育課和心理健康課上,還要在課外加強對個別學生的個別指導。針對學生自覺的需求,應據學生需要提供咨詢;針對學生不自覺的心理問題,更要求老師加強日常觀察和溝通了解,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以整合校外德育資源為補充配合“9+3”學生德育
(一)和企業合作,將“企業5S管理”引進學校的德育中職業學校學生的定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普通和高級勞動者,這一特點決定了我校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將進入企業,成為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但企業需要怎樣的員工?管理模式是怎樣的?學校要調節自身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學生卻不了解,這使得許多畢業生進入企業后不能適應那里的管理。由此我們將現代企業的“5S管理”(包括: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U、清潔SEIKETU、素養SHITUKE)引進學校的德育中,讓學生了解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了解企業文化,讓學生貼近企業,明確“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才能成為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心理品質才能進入優秀的企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二)和社區合作,利用社區中的德育資源依托社區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利用好社區這個特殊學校的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發揮優勢,共同育人。以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為載體,如帶領學生到文明門參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邀請區內的民警為學生進行普法宣傳,通過真實的案例講解和分析,讓“9+3”學生增進對法律法規的了解,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開展“藏漢一家親———走親訪友”等活動,讓“9+3”學生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和人文風情,促進藏漢之間的交流,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又能融入當地的學校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巴呷.困境與出路———甘孜藏區“9+3”教育模式的內地實踐[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19(3):88-90.
[2]林燕.藏區“9+3”學生教育管理初探[J].職業,2011,(10):42-43.
[3]羅曉平,黃定興.中職學校藏區“9+3”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1,(5):80-83.
[4]謝曉輝,趙鵬程.“9+3”免費職教學生非正式群體分析及對策研討[J].攀枝花學院報,2012,29(1):81-83.
[5]岳志勇.四川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
[6]柴劍鋒.四川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管理模式探索———兼談“9+3”計劃與內地西藏班的比較[J].現代人才,2012,(3):36-40.
[7]姚永萍.四川省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學生教育目的的調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
作者:易培華 單位:宜賓市南溪職業技術學
- 上一篇: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探析
- 下一篇:微課在德育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