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在德育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6-06 10:16:59
導語:微課在德育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微課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全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知識體系、教學規律進行把握,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微課具有傳播性,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反饋教學信息。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探討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運用與分析。
關鍵詞:微課;德育教學;運用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教學方式得到了創新與發展,微課是順應信息化時代產生的產物,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優質教育,促進教學反饋。本文將對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與研究。
1微課
當前教育教學領域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熱潮,微課是教育信息化的全新模式,參加微課培訓、學習微課制作,促進微課的有效實施,分享微課的教學心得,成為許多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微課呢?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的教學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重難點、教學環節等等,精心設計出短小精悍的視頻,微課一般時間比較短、僅僅在十分鐘之內,教學主題明確、教學資源容量比較小,設計精心、活動精彩,交互性、應用性比較高,教學效果良好,從當前的教學反饋來說,微課的反響比較好,成為當前最好的教育技術。
2德育教學現狀
2.1缺少思想重視。在當前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對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標缺乏認識,對于德育教育的意義與作用缺乏重視,因此,對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缺乏根本上的認知與探索。在技校德育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述,或只是做個簡單的課件,難以提升學生注意力的。如,在課堂教學中我要采取何種手段進行德育教育,這種教學手段能否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達到最優化,德育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學生的點點滴滴,思想情感的變化教師需要去思考但是卻有很少一部分教師去探索,在思想認識上輕視德育教育工作,教師沒有精心的準備,學生對于德育的學習根本上難以提起興趣,教師的德育課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只是單純的說教,學生被動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論上的知識,沒有自身的實踐與體驗,學生的心靈感悟,思想體驗不會有發展與升華,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與連續性,學生無法進行深入學習。2.2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當前大部分學校教育工作發展的重點都是培養學生的智育,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傳授理論知識與技能。技校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學生某個技能的實踐能力,學校要將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技能課程上,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與道德水平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課程,實踐過程中確實形同虛設。在大部分德育教育過程中德育教育展現出來的主要問題如:課時安排少;教學內容方面主要是教科書,學生的實踐活動非常少,對于學生來說,抽象理論根本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讀教材內容,其深入的思想內涵教師很少去探究。
3微課在德育運用的必要性
當前德育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尋找新的教學模式成為必要的處理。微課的運用與普及,有利于德育教學的創新,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筆者認為,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運用十分具有必要性。具體展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德育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樹立德育樹人的要求,在教學形式上更加具有時代感與針對性,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第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基礎,只有對德育課程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微課精美,蘊含著意境藝術美等方面,給學生會造成多種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樂觀、好學的良好局面。第三,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傳統德育課程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微課通過視頻、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新媒體形式呈現給學生,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第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微課可以在形式上順應時代潮流,為傳統教學方法帶來創新與變革,學生會更容易吸收德育課程,培養學生成為愛國守法、具有政治素養與公德素養的良好公民。第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教育教學越來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解放學生的壓抑天性,發展學生的良好習慣,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讓學生自我發展。第六,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微課的實施,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拓寬學生視野,深化教學實踐,教師參加微課培訓,獲得信息技術與水平,與其他教師溝通與交流,在教學思想、教學技能得到提升,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節省教學時間、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4微課在德育教學教學中的應用
4.1課上應用。(1)用于導入環節。在德育課教學活動中,教師采取的是情境教學、合作探究、案例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的思考與探索,這些教學方式往往是建立在真實事件、真實案例的基礎上的,這些事件或者案例在教學中被稱為“拋錨”,因為剛開始的這個事件確定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學基調就被確定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往往會存在一些困難,因為案例情境的呈現往往是文本、口述的形式,缺少感染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得到激發。微課生動、形象、直觀的呈現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導入課程的時候利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加強課程活動的吸引力。例如,在學習愛崗敬業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優秀的畢業生,將他工作時候的場景做成視頻,用在新課導入,同學們在觀看微課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對案例進行分析,“主人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努力對企業發展有什么意義?我們應該學習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在這樣的情境與問題下,學生會得到極大的啟發,在案例中學習到知行統一的思想,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2)用于重難點教學。德育教學中有許多內容理論性比較強,抽象的知識學生難以把握與理解。依據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理解是知識記憶與淺議的基礎。現代教育技術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直觀化,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哲學相關知識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對量變與質變的知識沒有辦法深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意思的記憶上。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些知識,教師可以將水、冰、氣三種物態度的轉變制作成為可見,學生看到這些直觀形象的展示,很容易理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轉化,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使得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應用于活動體驗。德育教學中運用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就是活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會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抽象的弊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德育教學中實施活動實踐課是比較困難的,班級學生比較多,并不會人人都會參與到教學中,課堂時間有限制,不可能整節課都進行活動教學,利用微課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活動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求職與應聘》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在課后表演關于招聘的相關短劇,錄制成微課,放在相關的網址上,讓同學們互相觀摩學習,有利于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4)應用于課堂總結。課堂教學需要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總結重難點,理清本節課的脈絡,加深學生的記憶,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英語,可以更好地凝聚重點、聚焦難點,更加生動的展示畫面,在短時間內鞏固更多的知識,課堂小結不是對學習知識的粗略概括,而是將知識系統化、形象化的組合在一起,然后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拓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4.2課后應用。課堂復習對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后復習可以鞏固知識、加深記憶與理解,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會有遺漏點與不可理解的部分,學生在課后也很難進行一一解答,微課可以反復的播放、查缺補漏,在掌握的基礎上更深次的挖掘知識內容。學生也可以在網上找一些不同的微課,進行不同的感受,更好地理解知識,拓展學生視野,打破時空限制,實行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5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反思
5.1把握好教學方向。要用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培養新時期的新學生,在教學中,要將教學目標與國家教育的大政方針保持在一起,將公民道德健身的總目標放在一起,在設計微課的時候,要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要學會查詢信息、篩選信息,對視頻、文字、圖片進行挑選,把握好方向性原則,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5.2學好現代信息技術。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僅僅跟隨時代步伐,教師必須要掌握好現代技術與方法微課資源的搜索,數字音頻的剪輯,影視短片的制作,多媒體演示稿的制作,建立信息技術庫等等,教師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有利于增加知識的連貫性,在運用信息化的時候得心應手。5.3辨證的看待微課的作用。微課是對傳統教學資源的補充與拓展,過分注重微課的作用或者忽視微課的作用都是不對的,教師要冷靜思考、理智分析,不要盲目跟風,生搬硬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不同情況,實施不同的教學,將微課的作用發揚光大。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中實施微課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全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的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羅蘇,黃曉芳.當前中職教育現狀及其思路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200.
[3]蔡明英.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1):98-100.
作者:曾志娟 單位:陽江技師學院
- 上一篇:學生德育實踐策略
- 下一篇:高職學生德育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