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德育困境與突圍
時間:2022-07-19 08:55:45
導語:高職德育困境與突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陣地狹隘。高職德育實施的主要陣地是思政課,德育陣地相對狹隘。德育不僅受到時間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空間限制,德育滲透力不夠。且單一依賴思政課的德育限制,不能迎合高職學生認知特點,這種單一化依賴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德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德育需要,德育陣地的狹隘直接影響到高職德育實施的有效性。(二)德育活動乏力。活動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路徑,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才能提升德育有效性。但是高職德育陷入程式化現狀,不少德育活動陳舊,缺乏時代感,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德育活動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有效的德育效應,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德育活動獲得的體驗不深刻,弱化了德育活動效應。(三)德育氛圍不濃。德育著眼于人的思想與心靈,這就需要德育能夠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激發學生內驅動力。然而高職院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往往忽視德育文化建設,不能將高職德育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校園文化中德育氛圍不濃,不能發揮文化建設對德育推動作用,也使高職德育缺乏人文內涵。(四)激勵效應弱化。激勵機制是激發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方法,高職德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單純地利用課程評價對學生進行激勵,這種剛性化激勵機制效應雖然能夠起到強制性效應,但是不能使德育內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新時期高職德育要不斷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學生自我德育意識,發揮激勵機制的最大效用。
二、基于人本視角的高職德育困境突圍
(一)尊重學生認知,開辟網絡德育陣地。基于人本視角的高職德育必須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德育認知特點。目前網絡成為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職德育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一步拓展網絡德育陣地。1.校園德育平臺。高職院校要利用好學校官方網站,在網站開辟德育板塊,通過德育板塊滲透德育宣傳,使師生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組織全校師生參與到德育互動中,開展網絡德育研討、交流活動,發揮校園網絡平臺的德育功能。2.移動德育平臺。智能手機在高職校園得到了普及,智能手機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高職德育要基于智能手機平臺,開展微德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網絡微德育課堂、德育網絡微互動等,將學生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提升德育滲透力與影響力。(二)融入時代元素,開展主題德育活動。高職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新奇的事物。高職德育要不斷創新德育內容,使德育融入時代元素,貼近學生生活,開展主題德育活動,形成有機的德育活動鏈。1.融合時事。高職院校德育必須要保持前瞻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感,使高職德育有機融合時事,結合時下最熱點、關注率高的事件,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結合“中國夢”“十八大”等開展德育活動,提升學生參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學生不斷提升思想境界。2.貼近生活。德育效率不高的一個突出原因是空洞,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高職德育要將德育植根于現實生活,將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利用德育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包括思想、價值觀、人生觀、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三)嫁接校園文化,豐富德育人文內涵。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辦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職院校要將德育與校園文化有機嫁接,借力校園文化熏陶作用,豐富高職院校德育人文內涵。1.融入德育元素。為了提升高職德育的影響力,高職院校除了利用課堂德育陣地外,還要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融入德育元素,并且要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常態。2.借力學生組織。高職院校社團、興趣小組、俱樂部等,是學生自發性組織,在學生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高職德育要善于借力學生組織,將德育活動與學生社團、興趣小組、俱樂部等活動有機融合起來,提升德育親和力。(四)樹立榜樣典型,放大激勵機制效應。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高職院校要樹立榜樣典型,放大激勵機制效應,使學生通過榜樣提升德育自覺性。1.時代榜樣。德育不僅是高職院校重要課程,也是時代一個重要主題。高職院校要善于援引時代榜樣,用榜樣實施德育,發揮榜樣引領作用,使學生在榜樣熏陶下,不斷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以榜樣要求自我,學榜樣、爭做榜樣。2.學生榜樣。身邊的榜樣更具有說服力,高職院校德育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利用學生榜樣,通過選樹學活動,通過學生推選,為學生樹立榜樣,深入開展學習活動,激勵學生進行自我德育,不斷提升自我要求,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德育影響力。
總之,德育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路徑。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強化德育人本化理念,尊重學生認知,強化學生德育體驗,突出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使德育始終保持鮮活性,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新.高職院校德育的人本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4(11):50-51.
[2]沈曉紅.高職院校德育課堂教學的人本化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0(5):102-104.
作者:甘娜 單位: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學校德育教育統帥和靈魂
- 下一篇:人工智能對審計職業判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