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分析
時間:2022-01-18 09:43:55
導語:高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運用,不少學校也都建成了網絡教學平臺,信息技術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也越來越顯著。為順應這一時展的要求,每一門課程在教學設計環節上都將充分考慮信息化教學的要求,高職德育課程自然也不例外。筆者將以高職二年級《經濟政治與社會》第五章第十三課第一節里中“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一課為例,撰寫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案例。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本課選自規劃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第十三課建設和諧文化。整部教材包含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所有內容。本課屬于文化建設部分。其內容的學習有利于中職生深刻理解精神,重拾中華文化的自信心,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更好地服務于未來的職業崗位,投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2.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涉外旅游專業的學生。他們學習過比較多的人文類課程和導游類課程,了解較多的歷史知識、名勝古跡、人文典故,自知未來的導游崗位負有文化交流的職業責任,對涉及中國文化的學習內容感興趣、有熱情,且性格活潑、善于表達。但他們對各種現象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達到知行合一有一定的困難。3.教學目標根據學情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確立了三維教學目標。認知目標:了解文化的多樣性,理解不同性質文化的不同作用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意義。情感態度觀念目標:形成對待多樣文化的正確態度;熱愛先進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運用目標:能明辨不同性質的文化現象;弘揚先進文化,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做先進文化的傳承人。4.重點難點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是德育教學的根本宗旨,而思想與行動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有正確的行動。所以在三維教學目標中,筆者將培養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用實際行動傳承先進文化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情感上的共鳴必須建立在認知統一的基礎上,行動方向選擇是以正確的是非善惡辨別力為前提的,行動上的堅守、堅持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因此,筆者將“理解不同性質文化的不同作用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意義,學會明辨不同性質的文化現象”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精神和“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筆者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合為文化“自信之基、自信之源、自信之旅”三大板塊;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以“絲路文化”為主線,創建了“沙漠駝鈴”“抗戰聲影”“現代絲路”三個虛擬展廳,作為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縮影;在教學過程上,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成“課前任務驅動、課中分享生成、課后實踐鞏固”三個環節;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聲、影、圖、文”等多種手段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上的震撼;在教學評價上,將課前、課后相同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縱向對比,以檢測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教學過程
1.課前——任務驅動課前教師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了三個任務。任務一是三個虛擬展廳的展品征集令。將全班同學分為三個團隊,通過網絡平臺點擊、搶選任務,給三個展廳選擇合適的展品,按照主題的不同進行布展。任務二是結合兩類典型的旅游現象,在線完成一份調查問卷。任務三是根據“一批韓國訪問生即將到校參觀”這一背景,請三個小組各設計一份校園參觀的解說詞,上傳至教學平臺,由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前打分評價。問卷調查的結果反映出學生普遍認同,“熱愛祖國”這一核心價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但是對“勇于創新”這一核心價值是否屬于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卻持有懷疑態度;對文化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實質認識不統一;多數學生在選擇旅游線路時,將“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分別放在第一和第二位,將旅游現象中的典型反面案例歸因為行為習慣的問題。任務三解說詞的設計中反映出學生習慣于從建筑外形、面積大小、主要功能等角度向來賓介紹自己的校園,而不是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去理解、詮釋校園。據此,教師對學生在認知、辨識、踐行三個方面的現有水平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為后續教學環節的設計提供了依據。2.課中——分享生成(1)環節一:自信之基。第一團隊的學生帶領大家進入“沙漠駝鈴”廳,濃濃的絲路風使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躍然而現。點擊館中的每一件展品,討論回答與這些展品相關的知識問題:飛天形象的來源,鑿空之旅傳出、引進了什么,大雁塔述說了怎樣的故事,坎兒井的前世今生……在互動交流中,同學們由衷感受到中華文明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是民族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強大動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接著,第一團隊請大家聚焦“秦銅馬車”和“鑿空之旅”,通過層層設問,探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背后蘊含的“追求國家統一”文化基因;引導學生從鑿空之旅中提煉文化現象背后蘊含的民族精神,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懂得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安邦興國的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接下來,教師設問:傳統文化是否都是先進的呢?通過討論、交流、對比,同學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封建思想具有腐朽、落后的特點,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阻礙前行的道路。因此,對待傳統文化需要用辯證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據此,同學們對先進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所起的不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每位同學給第一團隊布置的展廳以點贊的方式進行評價,文脈火炬傳遞給下一個團隊。(2)環節二:自信之源。第二團隊帶領大家進入“抗戰聲影”廳,課前每位同學在每一個主題中選擇自己喜愛的影視作品,觀看聆聽后在感言板上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拋出問題:“在民族陷于危難時,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哪里?這些歌曲、影片傳遞了怎樣的力量?”同學們一致認為抗戰歌曲、抗戰影片是那個時代進步文化的縮影,能喚醒民眾,催人奮進。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撐。第二團隊成員引導同學們聚焦《義勇軍進行曲》,分享利比亞撤僑事件,再現國歌響徹港口的動人情景。此時,教師拋出問題“抗戰時期有一股賣國有理的思想傾向,它們是否隨著抗戰的勝利而消失了呢?”通過網上搜索和交流討論,同學們認清了殖民思想在當代的表現形式及其危害。由此,對兩種性質文化的辨識能力及其作用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平臺統計,同學們歸納出第二展廳的文化之魂。隨后教師點開討論板塊,有同學問:戰爭年代,我們用鮮血和生命表達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那么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我們又該怎么做呢?文脈火炬傳遞給第三團隊。(3)環節三:自信之旅。第三團隊帶領大家進入“現代絲路”廳。古代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發明、首創帶到世界各地,今天中國高鐵以其卓越的性能將中國商品及文化信息帶到世界各地。團隊成員帶領同學們重點分享高鐵人創新實干、報效祖國的動人事跡。請大家列舉出與高鐵精神相背離的現象及其危害,再次通過對比辨識,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師的主導下,同學們從三個展廳的文化之魂中提煉出先進文化的特征,同時反向歸納出落后、腐朽文化的特征,認同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性,形成傳承先進文化的內驅力。抓住這一契機,教師及時拋出問題“今天的我們可以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做些什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心至行隨,三個小組重新審視原來的解說詞,結合百年老校的文化內涵進行重新設計,每組推選代表上臺模擬講解。全體同學通過打分的方式選出最佳解說詞。這兩個環節檢測了同學們“知行合一”的達成度。3.課后——實踐鞏固為了鞏固知行合一的成效,教師布置實踐性作業,以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為中心,針對高中生、外國游客和企業經理者三類不同的游客,設計開發三條突顯不同文化特色的旅游線路。
四、教學效果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知識體系多且分散、信息量大。就本節課而言,45分鐘時間教學內容涉及文化的多樣性、對待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正確態度、理解不同性質文化的作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如何參與文化建設。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難以完成所有教學任務,學習資源平臺的建設成為彌補這一不足的重要手段。文化現象浩如煙海,它的豐富性、多樣性是單一的文字信息所無法表達的。它的達成是傳統教學手段難以實現的。文化的解讀離不開感受、感動和情感,而情感目標的達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信息化手段給課堂展示了更豐富的文化現象,極大地發揮了直觀教學的傳情作用,實現了以情明理、以情導行、以情育德的教學效果。從二次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對“勇于創新”這一民族核心精神的認同達到100%;在選擇旅游線路時首選“文化內涵”的比例由原來的22%上升至67%;學生已經能從文化的高度去辨別旅游中亂象;重新修改的解說詞突顯了百年老校的文化內涵,格調更高雅。課后設計的三條旅游線路將博物館、碑林、城墻等極具文化特點的景點納入線路中。學生在認知、辨識、踐行三個方面的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此次授課,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職業自信感躍然心間。這種自信深深地感染著筆者。筆者當與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一道,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人。
作者:馮冬梅 單位: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多元中職護理德育價值及應用
- 下一篇:德育大學考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