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德育的運用
時間:2022-07-10 03:28:31
導語: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德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根據嶺南文化開放與兼容、開拓與創新的鮮明特征,論述了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開發,并基于此,分別從學科建設、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三個維度,提出了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運用路徑。以期利用獨特的嶺南文化,引領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事業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質量,促進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嶺南文化資源;德育;開發;運用路徑
廣東位于嶺南地區,而嶺南文化是基于土著南越文化,將中原文化作為主體,同時汲取其他各族與地方文化的精髓,經歷幾千年的整合、改革、交匯以及升華而逐漸形成的特色區域文化。嶺南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是內陸農業文明與沿海地區商業貿易文化交融的成果,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廣東當地的高職院校來說,運用自身先天的地理優勢,充分將嶺南文化滲透到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從而形成獨具區域特色的校園文化,這對提高德育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有效開發
(一)開放與兼容。嶺南民間風俗文化對內先后共經歷了四次移民,對外從漢朝起就接受了來自其他國家的貿易文化,這讓嶺南民間風俗文化具備了與眾不同的內核,賦予強大的包容性,鑄造了嶺南文化顯著的開放與兼容性特點。對于各地高職院校來說,面對這樣復雜的多元理論,想要實現教育特別是德育基礎理論課程的積極功能,就需要提高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文明體現出來的是文化,它的價值取向與文化有著直接關系。對此,文化素養以及文化價值理念是德育教育的基礎與核心。也就是說德育教育只有依托文化這一有效載體才真正具有意義,德育教育事實上屬于文化教育的范疇,而文化教育需要依據特定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超越特定知識邁向另一個精神思想境界。文化教育的關鍵在于人文精神建設,人文的根本意義首先應是人學,即人自我反思、自我審視之學。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作用中的充分發揮,正是利用不同地方文化來實現的,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積極能效,不僅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同時也有利于拓展和提高廣大學生的自身素養,有效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提供強勁動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1]。(二)開拓與創新。嶺南文化的誕生及發展,和歷代移民的印記密切相連。嶺南文化實際上屬于一種移民文化,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開拓與創新,從漢朝起就對東南亞、美洲以及歐洲等國家展開了貿易往來,這使得嶺南文化具有了海納百川的不凡氣度。漫長的中原移民以及對外貿易歷史構成了嶺南獨特的民俗文化,它基于古代南越民族文化,融合了中原與西方文化的特色內核,逐漸具有了強大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對新鮮事物極其靈敏,可由于文化基礎薄弱,對源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文化元素缺少良好的整合力,導致嶺南文化形成了多樣品格。在當前數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今天,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意味著第三次浪潮即將掀起,生活在創新社會中的人們,因中西兩國社會體制從原有的對立轉變成了相互包容,傳統與先進價值觀在不斷撞擊中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過去的理想、信仰以及信念均面臨著巨大挑戰,部分人開始喪失了堅定的信念與信仰,缺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針對這種現狀,高職院校德育在實踐中,應積極探索并利用嶺南文化的海量資源,強化歷史文化教育,挖掘嶺南文化,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切實做好文化典故整理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對外文化互動,汲取其他國家先進文化成果,以此來提高嶺南文化的綜合影響力。從個體精神內涵層面上看,建設精神家園的本質是構筑人們信仰和理想信念,德育作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重要陣地,主要宗旨是積極幫助人們確立科學合理的理想與堅定的信念,探尋人生的真正意義,關注發展目標,解析生命價值,從而有效培養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2]。
二、嶺南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運用路徑
(一)運用在學科建設中,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國各大高職院校德育課程體系中存在較多的核心理論知識,而真正靠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被他們喜愛的內容卻極其有限,教學模式固化僵硬,課堂氛圍沉悶,缺少濃厚的生活氣息。德育教育想要達到預期理想效果,就應將理論問題與現實情況進行有機結合,讓廣大學生根據現實來思考問題,以此彌補自身不足,促使個人修養的提升。由此能夠看出,處在不同地區環境下的高職院校,在創辦學校的過程中將區域文化、風土民情、人文精神等思想理念融入校風與學風中,可有效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并且也能激發學生的熱情,為課堂氛圍增添更多活力。除了開展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必修與選修課程外,在常規課程中,可根據具體現實引進鄉土和地方文化的有關內容。在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直接傳授歷史文學、當代文學,還可適當融入一些民間文學,引導學生簡述自己出生地流傳的經典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傳說以及民歌等,或是組織他們現場表演。通過靈活多變的育人形式,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知識變得生動且充滿趣味性,真正促使學生在思想認知的同時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毅力和品質得到提升與培養。在廣東當地,要將嶺南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嶺南特色音樂、粵語以及粵曲等都可成為藝術鑒賞的重要資源,此外,金融專業的大學生可通過了解自己家鄉現階段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是社會大眾熱議話題,運用自身所學理論展開深入分析和研究。因此,結合地方文化開展教學,既能激發學生探究家鄉建設框架與模式構建的欲望和熱情,又能在教學中探索德育教學的經典素材,無形中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滲透和引領,讓理論知識學習和精神思想實現同步提升。而在學科建設以及教學中滲透地方文化,不管是從社會發展需求還是地方文化保護與繼承上看,都將變成一種必然趨勢[3]。(二)運用在第二課堂中,深化校園文化內涵。第二課堂蘊藏著大量的信息,儲備豐富的潛在因素。校園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知識比賽、專題報告、主題講座、圖片展覽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生動展現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與風土民情,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生機與活力,充分吸引了廣大學生的目光。嶺南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雅俗并茂,既有高雅文化,也有市井文化,并且還具備與眾不同的風土民俗文化,如不落夫家、自梳女等都有濃厚的地域特征。縱觀我國電影行業,嶺南是最早傳入電影的地區,我國影視行業的奠基人鄭正秋便成名于嶺南。嶺南的藝術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特色,采茶戲、潮劇、客家山歌、粵劇、漢劇以及潮劇等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宋明時期盛行創辦書院,宋代的潮州府共創辦了三所書院,分別是嶺南手工藝書院、醫學書院和農技書院,它們在我國均占據重要地位。明清時期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帶出現了我國最早生態農業——桑基魚塘,當地人種田如繡、精雕細琢,其中《農桑易知錄》就是描寫古代農業的經典古籍。我國西醫生、西醫學院、西醫院等,也是誕生于嶺南地區。此外,還有嶺南當地的飲食文化,極具地方色彩,也是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內容。上述羅列的知識點可納入第二課堂中,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現實條件自主挑選主題活動展開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拓展校園文化,也能促進地域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知識比賽、專題報告、主題講座、圖片展覽等校園活動既能豐富學生日常生活,又能充分活躍教學氛圍,增加學生對嶺南文化的認知、學習等,能夠讓他們的思想受到良好熏陶與影響。(三)運用在實踐活動中,來促使學生思想成熟。高職院校大學生通常在寒暑假期間會返回到自己的家鄉,這時他們可以更加敏銳深刻地感受家鄉發生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若是大學生具備問題意識進行實地考察與訪問,積極探索家鄉的自然環境、生活習慣、風土民情、民族文化、社會秩序等,并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便會更加全面地了解家鄉的發展形勢,更好地推進學術研究。例如,在探索廣東地區重視商業發展的歷史傳統時,廣東憑借自身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地理位置,在唐宋時期就已發展成為我國至關重要的外貿區域,以韓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為核心不斷向四周擴張,特別是清朝中后期,國際市場對我國茶葉與絲綢產生了濃厚興趣,隨著其需求量的不斷上漲,帶動了該地區商品經濟的良好發展。它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影響文化歷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逐漸形成了嶺南文化實事求是、注重商業發展的傾向。直到今天,廣東依舊存在濃厚的商業風氣,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廣東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還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與討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調查家鄉和搜集相關文獻帶來了許多挑戰。但畢竟是學生的故鄉,相對于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環境,并且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結合實際的場所,能為學生提供部分所需信息。比如,高職院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實地考察、三下鄉等實踐活動,要求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共同參加社會實踐,直接與當地人接觸,深切感受獨特的鄉土文化,挖掘鄉村的實際問題,以此來增強廣大學生的責任感,深化他們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三、結語
嶺南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將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陶冶性情,還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真實的情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社會群體生活的道德規范。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嶺南文化特點,深入挖掘開發其文化資源,并將有利的文化資源融入學科建設、第二課堂以及實踐活動中,從而提高德育教育整體質量與學生思想境界,促進德育教育與學生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秀賢.弘揚嶺南文化追求特色發展[J].中國德育,2019(19):60-62.
[2]杜麗娟.新嶺南文化與廣東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研究——以潮汕文化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9):175-177.
[3]盧薇,劉社欣.嶺南文化傳承視野下的廣東高等教育升級研究[J].高教學刊,2016(7):265-266.
作者:邢通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網球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探究
- 下一篇: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