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探討

時間:2022-07-10 03:30:46

導語: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探討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開展的現實背景,然后論述了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包括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青年人才培養指示的客觀要求、運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不斷滿足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選擇,最后提出了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開展路徑,包括做好高校網絡德育的頂層設計規范、注重高校網絡德育教師的能力素質、創新高校網絡德育的方式方法、調動青年學生參與網絡德育的積極性。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先進文化

在網絡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作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通過運用經濟活動中的大數據,可以發掘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價值信息,提高培養大學生德育的效率和質量。本文將以大數據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運用為研究方向,探究其在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開展路徑。

一、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開展的現實背景

(一)高校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全面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網絡信息充斥了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于從學習任務緊張、壓力大的高中階段進入相對寬松自由、時間能夠自主支配的大學生活來說,網絡信息一下子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網絡快速填補了他們內心的空白,于是部分自律能力差的學生便開始忘乎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熱衷于聊天交友。網絡給人們的溝通交流提供了開放的平臺,扮演了很好的媒介角色,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家人、同學、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進行溝通交流,還可以通過微博和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經歷,了解朋友的生活,這些極大地填補了他們心靈的空白。第二,鐘情于網絡游戲。如今,《王者榮耀》《荒野行動》等網絡游戲風行于青少年之間,其甚至演變成一種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有的學生對“入坑”深有感觸:如果不會玩這些游戲,就很難融入大家的生活。一到休息時間,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上分車隊”,游戲的配樂和勝利的尖叫聲不絕于耳,專注程度比對待學習高了很多倍。第三,專注于網上獵奇信息。網絡世界包羅萬象,八卦消息、娛樂新聞、奇人異事、內涵段子、搞笑視頻等充斥于網絡空間,這些短、平、快的內容確實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這類內容接觸門檻相對較低,基本處于隨處可見的狀態,對外界環境充滿向往的學生受到獵奇心理的驅使,經常熱衷于網上找“樂子”,很容易就墜入網絡這個虛幻空間。學生如果不能做一個理智的使用者,不懂得自律,最終的后果只能是陷入網絡,從而迷失自我。(二)網絡德育工作方法相對滯后。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各類新興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大范圍出現,因網絡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點,各類服務商為了更好地留住受眾資源,他們能夠迅速調整信息內容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以便滿足受眾需求,以此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在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方面,常規德育方法對使用網絡進行德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雖然有高校利用網絡開展了德育工作,但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探究上仍存在滯后現象[1],網絡德育的理念與方式方法無法和網絡技術發展相匹配,在德育內容上缺乏相應的創新性與吸引力,導致高校學生對網絡德育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夠,網絡德育逐漸喪失了話語權與吸引力。(三)傳統德育工作方式受到了網絡的巨大沖擊。在傳統高校德育工作中,為了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教育,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采取“灌輸式”教學,教師通過課堂講解、理論灌輸和事例分析等形式,使高校學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引導和道德品質上的引導[2-3]。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了解各類知識的途徑不只限于課堂與書本,在網絡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可在網上查找學習資源。且在網絡信息獲取便利、網絡更具有吸引力等多重因素下,傳統的德育方式因過于單調而不再受到現今高校學生的重視,課堂德育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日益削弱。受到了網絡文化的強烈挑戰,傳統教育中的理論權威、道德權威、政府權威和教師權威地位下滑,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二、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性

(一)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青年人才培養指示的客觀要求。信息網絡已成為時展大潮,其在國家和社會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前,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高校學生對于自身學習成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高校教育管理者要自覺強化學習意識、陣地意識、前瞻意識,切實轉變思維模式,順應時代潮流和形勢發展,爭當網絡時代的“網絡型”育人導師。第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新階段存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和外部敵對勢力,以及腐朽思想對我國青年的侵蝕現象,高校德育管理者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堅定的政治素質是對所有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共性要求,同時也是對開展網絡德育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廣大教育管理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其個人思想對于學生的影響巨大,他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性和清醒的原則性。面對網上的各種誘惑、多樣的言論、虛擬的身份,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原則立場。第二,要具有全面的知識積累。網絡是一個“集成板”,它擁有各個門類的學科知識和豐富快捷的信息資源。網絡育人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育人方式,具有其他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張力。在這樣的形勢下,要想把高校德育工作做深、做實,教師就必須擁有厚實的知識儲備,做到“什么知識都有所涉獵,什么領域都略懂一二”。第三,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網絡育人工作的基本特征是育人工作通過網絡平臺運作,這對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所謂信息素養,是指人們運用網絡信息的素質與修養,是人們對網絡信息獲取、篩選、運用、開發的能力。具體而言,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即對于網絡育人工作信息的感覺、感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質;信息能力,是指對于網絡育人工作信息的獲取、選擇、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信息知識,是指關于計算機、互聯網、操作軟件等信息技術的理論、常識和方法。第四,要具有良好的網絡道德。網絡道德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運用信息網絡過程中,應遵循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不得使用網絡暴力、不得傳遞不良信息、不得窺探他人隱私、不得侵犯知識產權等。這就對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網絡文明程度、道德責任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網絡道德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網絡行為正確的重要保證。第五,要具有寬廣的眼界視域。網絡德育工作改變了傳統德育工作“人對人”“面對面”的模式,它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超時空”的效果,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不曾謀面就已成至交。在網絡德育工作面前,廣大教育管理者必須跟上網絡延伸的界域,具備寬廣的視野,避免被困于現實時空范圍之內。(二)運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因網絡具有開放與便捷的特性,信息的傳播與傳統渠道相比受到的約束相對較少,導致網絡上不同文化在彼此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關系,信息與文化多元是網絡文化具有的特性,而它們往往被包裝為博人眼球的話題。學生因處于對外界事物探索、求知欲強的特殊階段,是各種能吸引人眼球、具有新鮮感事物的主要受眾,網絡文化所提供的各類信息正好契合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日益顯著。隨著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因無法吸引學生的主動性而導致教學效果不斷降低。在這一過程中,網絡文化不斷沖擊著傳統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但因網絡的虛擬性特點,網絡上傳播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齊,各種不同觀點、立場,甚至不健康、反動的文化在網絡上大量出現,各種信息相互交織、相互競爭,增加了學生篩選辨別、去偽存真的難度,在學生思想道德認識體系與客觀正確分析事物能力尚未全面建立時,這種來自網絡的不良信息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主動構建起網絡文化德育體系,以抵御不良網絡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標準的網絡傳播途徑,主動搶占網絡文化宣傳的主陣地,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對于確保學生德育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三)不斷滿足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漸提升,這對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需求。近年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尖銳復雜,大數據領域的國際斗爭也愈演愈烈,誰奪取了制高點誰就能夠影響廣大青年的思想。因此,當前的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也變成了一個魚龍混雜的“高危區”,各種謠言、雜音不斷沖擊著學生的思想意識防線。對此,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網絡正能量,正面引導其認識“歪思想”后的險惡本質,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塑其政治信念。二是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的需求。因學生處于信息時代,快節奏、高壓力的學習環境已愈發成為當今學生學習環境的真實寫照,在有限的休息、娛樂時間內,學生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高。有數據表明,當前學生在課余生活中使用網絡的時間占比已超過60%,學生在課余時間內主要瀏覽網頁、觀看影視劇、刷微博等。因此,加強對于網絡文化傳播手段的探索與創新,加強精神文化產品的吸引力,主動適應青年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德2020年6月育工作的效果。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開展路徑

(一)做好高校網絡德育的頂層設計規范。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新形勢下需要新思考、新作為,新挑戰需要新方法、新策略,這要求高校從戰略上思考,從方法上突破,從頂層設計上更新機制和模式,占領大數據時代網絡德育的主陣地。為此,要將提升學生的政治品質與道德水平作為網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將學生作為網絡德育工作的主體,充分考慮其認知水平、個體需求等特點,要主動更新傳統德育工作的教育觀念,主動適應學生群體需求,將以往“教什么學什么”的教學方式變為“需要什么教什么”,并積極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由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并行的方式,大力引入網絡宣傳手段。高校要加強網絡德育文化宣傳的統一設計,增強網絡德育教師的政治敏感性與業務能力水平,界定宣傳規范與制度,在明確標準和界限的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增強網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二)注重高校網絡德育教師的能力素質。面對信息主導的技術變革,教育工作者應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為高效德育工作插上網絡的“翅膀”。教師要轉變傳統德育觀念、創新教學模式,由說教式的傳統理念向寓教于樂的互動學習觀轉化,將德育視作一個師生互動、相互學習的過程,不拔高、不小覷網絡對于教育產生的作用,也不讓網絡交流完全取代師生面對面溝通。教師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學生,主動與學生談心交流,不將課堂教育與平日生活割裂開來,拒絕形式主義,堅定成長成才信念。同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實際教學水平。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寬視野,持續關注最新的理論成果,要走出“舒適圈”,即時了解專業動態,緊扣社會實際以更新授課內容,要增強與學生的感情聯絡,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此外,教師還應以高標準、嚴要求加強自身道德標準和人文涵養及學術知識,以教師的標準模范為要求,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為學生做表率[4]。(三)創新高校網絡德育的方式方法。對如何運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提升高校育人中以德育人這一重中之重的任務來說,運用網絡育人是傳統方式不可比擬的,需要教師深入開發網絡大數據這個寶藏。現代科學認為“相關關系”已經超越“因果關系”。大數據中隱含了大量的相關性特征,以相關性為依據,將網絡的數據碎片像拼圖一樣組裝起來,就可能復現出事物原貌,這為加強網絡德育管理提供了嶄新的通道。當前,學生大多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和市場經濟發展之時,他們思想活躍,價值取向多元。針對這一實際,高校要主動適應形勢需求,多開設一些如“高校微博”“課程達人”“我型我秀”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欄目,增強親和力,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為其打造網上精神家園;開辟“時事論壇”,對學生普遍關注、反響強烈的時事政治、社會焦點等熱點和難點問題及時進行辨析,用黨的創新理論對社會上的噪音、雜音予以消除,使主流思想在與各種錯誤言論的交鋒中始終保持優勢;在網上可以開辟熱點解析、文化知識競賽專欄,借助電子雜志、動漫視頻、網絡廣播等新穎的傳播方式,生動展現各類信念堅定、道德高尚、品行優良的教師與學生的先進事跡,積極傳播正能量,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拓寬路子、豐富形式,大力創新和發展網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四)調動學生參與網絡德育的積極性。網絡德育進入校園后,高校要堅持開展網絡德育的根本性目的,即將單調乏味的灌輸式德育轉變為開放式的引導式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德育主體地位與個體需求差異,利用網絡德育的技術優勢,開展差異化教學,主動貼近學生的需求,以此加強學生對于網絡德育的認可。同時,在網絡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高校要杜絕傳統德育方式的沉疴痼疾帶來的不良影響,防止教條化、呆板化,要充分發揮網絡的靈活性和吸引力強的特點,增強網絡德育方式內容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適當條件下,高校可以將政治信念堅定、思想品質突出的學生作為網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網絡節點,將其納入網絡德育工作,不斷提高學生參加網絡德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在網絡時代,高校應注重時代變化為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與優勢,主動謀劃、積極作為,搶占網絡德育工作對于學生文化影響的主陣地,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學方法,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秦翠蘭.關于網絡時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64-67.

[2]于海波.論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創新[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24(4):90-94.

[3]羅晨韻.以人為本構建網絡影響下高校德育新模式[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28(3):71-75.

[4]吳志成.微時代視閾下高校德育的網絡輿情引導困境及其破解[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4):65-66.

作者:朱輝 解付強 張笛 單位: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學員三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