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時間:2022-05-23 09:07:00

導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象山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們提出的要求。“素質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人類教育發展和改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進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象山教育思想產生于中國傳統教育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書院教育時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書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荊門有象山中學、象山小學,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陸氏,名九淵,字子靜,號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荊門知軍,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荊門知軍任內,荊門老百姓世世代代懷念他,尊稱他為陸夫子。象山中學、象山小學是荊門基礎教育的兩所知名學校,這兩所學校的教師們,為發展荊門基礎教育事業,學習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識義利公私之辨”,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曾創造了這兩所學校昔日的輝煌。今天,在深入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時侯,我們在這里同大家一起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象山教育思想研究問題。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要求

我們的社會已進入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紀,知識已滲透到政治、經濟等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領域并處于中心的位置;知識制約并決定經濟、產業發展的方向、結構、水平,并且也成為一種產業;知識已成為權力的象征,成為影響財富、政治的最重要權力的來源。隨著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為搶占經濟和科技的制高點,全球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以合作為前提,民族經濟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補充,一國、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日益取決于他國和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這種國際趨勢的出現,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挑戰,對培養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挑戰。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并提出了一份題為《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認為21世紀教育應以“四學”為支柱,即:學知、學做、學會發展、學會共同生活。

為了積極適應當今國際社會發生的變化,培養當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我們的教育必須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教育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如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抓住的核心問題和關鍵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推進課程改革,二是改進和加強德育,三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因為課程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它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在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從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需要。”因此決定“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新的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始終貫徹‘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必須堅持民主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積極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中小學教師投身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這意味著,我們大多數同志都將面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對我們的考驗。這個考驗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既是光榮的,也是嚴峻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實現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能親自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這是我們的光榮。然而,課程改革實驗首先必須確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隨之而來的是自己人格修養的提高和知識的更新,這對我們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能不能在課程改革實驗中接受考驗,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思想準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六個具體目標: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三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目前,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正在進行,預計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級將與小學一、二年級同時進入實驗,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級將與小學一、二、三年級同時進入實驗。

據新課程實驗區的報告,實驗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確立,“素質教育”的落實將成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質的差異,新課程實驗所反映出的新情況也值得重視:一、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留下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空間,教師如何利用這個空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啟發學生自覺學習,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情緒、意志和信念、理想、價值觀等,進行全面培養,開發個體身心潛能,促進學生人格整體水平的升華,這對我們的教師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存在著新課程空間自由度大和教師創造性實施能力小的矛盾。二、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從激活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出發,信息量大,呈現形式多樣化,師生互動存在可選擇性和開放性。這對智力發展有差異的學生來說,存在著教學的開放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三、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加強課程內容、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興趣,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課時安排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對學校管理來說,存在著課時安排的靈活性與傳統課時時間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學、學校管理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何解決?解決的唯一辦法,只有提高教師(包括從事學校管理的教師)的素質。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二、“素質教育”提出的理論依據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最受關注的熱點,上自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大、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都給予了熱情地關懷。什么是“素質教育”?為什么提出“素質教育”?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著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最大程度的“內化”,身心潛能得到最好的開發,人格整體水平得到升華。

“素質”一詞,指個人的先天秉賦(生理、心理特點)和后天獲得的品質的統一。按照儒家的觀點,一個正常的兒童,個人的先天秉賦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后天獲得的品質上(習相遠)。我們的教育應營造適應青少年成長的最佳環境,開發個體身心潛能,促進受教育者人格整體水平的升華,造就一代當今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當前提出“素質教育”,主要是針對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完全趨向功利,教師通過各種機械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獲取高分。學生手拿高分成績單,卻缺乏應有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缺乏豐富的個性和創造精神,缺乏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只重視知識,認為只要有了知識,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質。這種觀點被逐漸強化,并且影響到學生,使他們的學習較多的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有的教師,雖然也重視能力的培養,卻只停留在知識轉化的層面,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非智力因素的主體,指價值意識體現內在尺度的心理表現形式,如動機、興趣、情緒、意志和信念、理想、價值觀等,這是個人素質提高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識、重能力的教育認識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格素質的新水平上來。

“素質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吸取了幾千來中國傳統教育的優秀成果,是千百年來人類教育發展和改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進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997年9月12日,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闡明了社會主義新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包括社會主義教育和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1997年11月1日,同志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中,提出要從歷史文化角度來了解和認識中國,因為現實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四大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國的文明傳統。中國的文明傳統不僅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國的發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教育的優秀成果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曾考察歐美,他認為理想的教育應包括中國傳統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人的人格教育,德法之專深研究,美之服務社會等,采歐美之長,熔鑄孔墨教授之精神。其教學方法應參酌兼采歐美教育新法與中國古代教授法。[1]當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心病加劇、價值標準失范、道德滑坡等等,十分憂慮地說:“人類的生存沒有比今天再危險的時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劇”。他認為解決當今存在的社會問題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助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他說仁愛“是今天社會之必需”,“墨家主張的兼愛,過去只指中國,而現在應作為世界性的理論去理解”。[2]西方有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聯名發表宣言指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3]

2003年12月10日,總理在美國發表了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溫總理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維系與調節作用。”[4]溫總理所總結的就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質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據。

三、學習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素質

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有兩個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二是唐宋時代高于蒙學的書院教育形式的產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數貴族有受教育的權利,叫做“學在官府”。孔子的時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之則善,本無類),將學校由“官府”移到“民間”,廣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書院”之名始于唐代,“書院制度”形成于宋代。書院教育以教育學生“學做人”、追求人格完善為目標,適應社會多方面需要而培養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的人才;書院教育不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舉考試造成的人才危機,而且推動了德行、學問并重的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

中國傳統教育經歷這兩個高峰所產生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象山教育思想產生于書院教育時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質。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撫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荊門知軍任內,享年五十四歲。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刪定官四年、荊門知軍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工作,學生數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應他的學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請,赴江西應天山講學。應天山去貴溪縣城80里許(上清鎮東南),重巒疊嶂,飛瀑流泉,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讀書治學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帶領學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學生建房搭棚,種菜栽禾,勤工儉學;崇拜先生學問和品德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應天山,圍繞草堂建起了一幢幢書齋。先生看應天山象一頭大象,便給草堂命名為“象山精舍”,學生從此尊稱他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額掛在草堂門額上,圍繞草堂的是“居仁齋”、“由義齋”、“養正齋”、“規齋”,還有“明德”、“志道”、“儲云”、“佩玉”、“愈高”、“惠林”、“達誠”、“瓊芳”、“濯纓”、“封庵”、“批荊”等書室。從1187年到1191年之荊門軍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潛心于他的教育事業。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學為哲學基礎的“人”本位思想,與當時已淪為科舉考試附庸的應試教育的“知識”本位思想相對立。象山先生認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還是“人”。象山先生說;“天地人之才等耳,人豈可輕?人字豈可輕?”[5]P279教育就是教學生“學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間。須是做得人,方不枉。”[5]P278“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識義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說;“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非有為也。”[5]26“識義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為學者,必“識義利公私之辨”。為人重義輕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誠之性,是儒家君子賢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強調“尊德性”,又強調“道問學”。“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質的修養)。象山先生發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識義利公私之辨”規定為道德品質修養的核心內容。

“明心”:區分正邪求放心。

象山先生說;“為善為公,心之正也。為惡為私,心之邪也。”[5]P204“良心正性,人所均有”。[5]P221象山先生認為,有的人能保有“良心正性”,有的人“溺意功利,失其本心。”[5]P221“失其本心”,即本心放失。本心放失,“誠能反而求之,則是非善惡將有所甚明。”[5]P269求放心,就是尋找放失的“良心正性”。區分正邪求放心,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心正性”、“為善為公”的思想情感,就是對學生進行“人品”教育。“人品”教育是以知識教學為前提的。知識教學開發學生身心潛能、提高素質,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基礎,但知識教學只是手段,它必須服從思想情感的培養。1192年正月十五,象山先生對荊門軍老百姓說:“實論五福,但當論人一心。此心若正,無不是福;此心若邪,無不是禍。世俗不曉,只將目前富貴為福,目前患難為禍。”[5]P204象山先生在這里明確指出:人心的正邪是作人的根本,以人心正邪論福禍的,是“人品”高尚的正人君子,以目前富貴患難論福禍的,是“人品”低下的世俗小人。象山先生的“人品”教育,就是現代西方所說的“人格”教育。

“做人”:修進德業做大人。

象山先生認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象山先生說:“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其中,須大做一個人。”[5]P284然而“時俗汩沒,未有能自拔者”,因此他主張教育學生“先理會所以為人,深思痛省”[5]P281,“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5]P289,然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師友:老師、朋友;載籍:書籍)”[5]P281。所謂“自得”(自我曉悟),就是要獨立思考,自覺提高;所謂“自成”(自我完成),就是要有創造精神,自覺成才;所謂“自道”(自我實現),就是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中心意思是自己修德進業,獨立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德行高尚志氣高遠的人(做大人)。能如此成就事業的人,就是象山教育思想所要培養的人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高素質人才。

象山教育思想,內容博大精深,這里只舉要談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個核心問題,“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這三個核心問題,以及有關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問題,都需要專題討論。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個態度問題,象山先生在《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指出“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茍不切己觀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觀省”,最為重要。現在有些人熱衷于把“象山”作為招牌,但并不認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馳,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評的“終日從事者,雖曰圣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鄉,則有與圣賢背而馳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義”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為“義”、為“公”,不為“利”、為“私”,然而熱衷于把“象山”作為招牌的人,卻巧立名目,化“公”為“私”,踐踏象山先生“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這是十分錯誤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澤的荊門人的后代子孫,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辦好荊門的基礎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平原.中國大學百年[N],〈學人〉第13輯[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紀——湯因比池田大作對話錄[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

[3](新加坡)吳德耀.古今人對孔子的評價[N].濟南: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4].把目光投向中國[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

[5]涂宗流.陸子心語[M].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