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語學習談幼稚園教英語的問題
時間:2022-05-23 09:11:00
導語:從雙語學習談幼稚園教英語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臺灣教育部門重申禁止全時制的幼兒英語課程,使學齡前是否需要學習英語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學者對幼稚園教授英語持有相當保留的態度,但是這些反對的聲音似乎無法說服家長,各式各樣的幼兒美語課程不斷增加,成為所謂擋不住的潮流。
平心而論,目前社會大眾對兒童學習語言有太多幻想與不實際的期望,加上傳播媒體偶爾介紹少數的成功個案,使得許多家長趕緊將孩子送進兒童美語班。另一方面,學者對幼兒學美語的負面評價大都與教學執行面有關,如國內沒有使用英語的環境、外籍英語教師缺少幼教專業訓練、過度重視英語會帶來中英文化失衡等問題。這些批評反而使不少人認為只要找到好的學校,一切OK,更有人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去提升幼稚園英語教育的品質,而不是禁止。由此看來我們目前最需要厘清的是:如果有一所具備各種幼教專業條件的幼兒美語學校,它能夠帶給我們甚么?這里我們試著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去討論。
一、英語能力與學習起點
國內的家長讓小孩在小學前開始學英語的唯一目的是想盡早把英語基礎打好,以便未來在升學及就業有更大的競爭力;政府的「挑戰2008」把提升英語能力列為重點,而不少企業界領袖也在不同的場合指出國民的英語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關系。但是當我們從大學生的英語能力表現來看,英語能力達到參與國際事務的學生,并不是都在學齡前起步。
加拿大的雙語教育學者JimCummins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分為兩類:基礎人際互動溝通(BISC-Basic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與認知及學科語言能力(CALP-Cognitive-AcademicLanguageProficiency)。前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如購物、出游、用餐等,這一類語言能力建立於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是可以透過任何形式獲得,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後者是牽涉到復雜的語言訊息層次架構,如學生在課堂中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或是分析文章,做出推論,這一類的能力通常是在學校培育,之後延伸至職場中的業務簡報,企畫案撰寫。
美國有一些臺灣的小留學生,從小二、小三到美國,五、六年之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使用英語,讓人難以察覺他們移民的背景。但這些學生卻無法讀懂英語書信,或是以英語清楚的解釋他們如何作出某些重要選擇。1985年加州教育局研究發現,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中美洲移民學童的英語生活口語能力(也就是BICS),和他們英語閱讀能力的相關性是低於他們的西班牙文閱讀能力。這些學童不是掌握了英語口語就自然而然的的發展出英語閱讀能力;相反的,他們的西班牙文閱讀能力給予英語閱讀更大的協助。其中的因果分析在此不易三言兩語交待,但至少我們看到語言學習存有兩個獨立的層次。
從學生的心智發展來看,我們延伸至幼稚園的英語教育頂多是在BICS這一層加分。幼稚園以及小一、二的學童可以在人際互動中學習表達個人的喜好與需求,但他們并無足夠的知識與抽象認知能力,以提前發展認知及學科語言能力(CALP)。CALP的發展關鍵是在高中的階段,而學齡前的英語教育能夠著力的是基礎人際互動溝通能力(BICS)。換句話說,往下延伸的英語教育不一定有助於開拓未來的英語能力。至於大家常垢病的「學了六年英文還不會講」的問題,只是國高中英語教育處理不當,在考試的公平性考慮下,表達面向的說與寫完全退到課程的邊緣,變成一種點綴。如果我們把投入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英語教育的資源放在國高中,人際互動口語能力與認知與學科語言能力就能同時照顧。
二、雙語發展的選擇
撇開功利的思考,如果家長只是單純的要小孩具有雙語能力,透過英語學習接觸不同的文化,又有何不可?放眼世界各地,幼童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確實是平常的事,不過成功的雙語發展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社會支持,來源是家庭、社區、學校三者之一。完整的家庭與社區支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目標語使用者,作為幼童的語言學習典范。兒童語言發展是從人際互動出發,家庭或社區里有目標語言的使用者,才會有該語言的人際互動出現,接下來才有所謂「自然而然」的語言學習發生。完整的學校支持是指由小學至高中都是以目標語為學科的教學語言。教室中的語言互動以及學科內容的學習,都同時帶來目標語的學習。
目前臺灣并沒有明確的英語社區,而僅有少數的雙語國小、國中都是實驗性質或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所以我們先從家庭這個面向開始討論。由於家長英語能力不錯而從小發展出優異英語能力的例子雖然不在少數,卻也不是常態。如果家長英語能力不足以成為小孩的學習典范,「學校教英語,家里用國語」是否也可以讓小孩成功的發展出國英雙語呢?
幼童學習語言,都必須要有大量的人際互動機會,方能「自然」地在互動中找出適當的言談對應。如果幼稚園一周只有四、五個小時的英語學習,最多只能讓小孩不會害怕學英語,并不能夠發展出合乎大家期望的英語溝通能力。進入全美語幼兒學校,每周四十小時以上浸淫在英語中的小孩,英語當然有一定的表現,但是學了英語,就會掉了國語。小孩的學習潛能無限,但是他們每天醒著能有效學習的時間卻是有限的。當我們把學習重點放在英語時,用在國語的時間必然減少。不久之前臺北市教育局公布了一項研究,探討北市國小一年級教授英語是否影響學童的國語學習,從實驗公布的數字可以看出,第一學期國語文能力評量中,實驗組的國語文能力顯著的比對照組好,但是這項優勢在一個學期就被趕上了。
很多人以新加坡為例子去證明學童可以同時學習多種語而彼此沒有干擾。但是根據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中心在1996至1997年間測試四個城市的國、高中及大學學生的中文詞匯能力結果,上海是第一,臺北與香港并列第二,新加坡殿後。這四個城市中,新加坡學生學習中文的時數最低,中文程度不如我們是可預期、理解的。但是臺北學生中文的成就沒有比香港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這個現象不就跟上敘臺北市小一學生的國語學習成就走向很像嗎?
嚴格的說,全美語幼稚園的學童不是雙語發展而是英語單語獨行。每天五點以後回到家里的小孩,有多少時間與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使用中文去表達個人的想法?對於期盼國英雙語并進的家長來說,這些以英語單語為課程目標的學童,在離開了幼稚園之後就無以為繼。國內的雙語國小稀少,大多數的學童都會到一般以國語為教學語言的小學就讀,如此一來,英語的學習就告結束。大費周章的安排兩年英語教育卻只有短暫的效益,相信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至於半天英語半天國語的雙語課程,雖然在國語的發展上影響較小,但是英語方面的銜接問題是跟全美語幼稚園相同的。除非我們要在國中用英語教授數理史地,否則這些學童在認知學科語言能力面向的發展機會,跟沒有提早學英語的學童是相同的。
三、結語
幼稚園教英語的實際效益有限,我們不宜有太高的期望,也不值得我們把有限的資源大量投入。如果家長擔心小孩會在英語這一關失利而影響未來的發展、如果政府擔心國民英語能力不佳而影響國際競爭力,我們應該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國中以上的英語教育,因為那才是發展英語的重要時段。以現有的社會資源來說,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的英語課程重點應放在發展學童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與學習外語的興趣。騰出來的時間,應該放在培養小孩的國語閱讀能力,讓他們能早點獨立的發現、享受四周豐富的文化資源。提早學英文就好像是清晨六點在機場等待早上十點起飛的班機,這樣做是決對不會錯過飛機的,但是值得嗎?(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