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時間:2022-05-23 11:30:00

導語:論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摘要】中國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環境、好機遇、好勢頭,同時也由于新情況、新目標、新使命而面臨著空前的大壓力、大挑戰、大考驗。21世紀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競爭將會加劇,這種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要把“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這個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落到實處,有賴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也是高等教育實現“三個面向”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1世紀,經濟和科技發展與高等教育之間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科技與低素質”的矛盾,不解決這一問題,高等教育就很難適應社會的客觀需要,難以充分發揮其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時代呼喚高素質人才的出現,而我國人才如何接受國際競爭環境的挑戰,成為高等院校一項迫切的任務。加上當今社會新技術、新工種、新行業不斷涌現,崗位職業越來越不穩定,學科相互交叉與滲透,不斷向綜合化、整體化方向發展,因此,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愈來愈不合時宜,社會迫切要求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一、復合型人才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復合”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不同的兩者或兩者以上的合成。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一般是兩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以及多種專業的復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復合。正如專家指出的,由通才轉向專才,再由專才向復合型人才的轉化,并不是一種回歸,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又一次質的飛躍,具有更廣泛、更豐富的內涵。所以復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特征:1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復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寬厚的基礎,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了條件,也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知識的交融。復合型人才具有多學科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非松散而沒有聯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并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不僅有助于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問題,而且更容易有所創造。學科知識能否融合并綜合地發揮作用,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標志。

復合型人才的能力特征:1能力的綜合性。寬厚的基礎和多學科知識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學科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彼此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并在多種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綜合能力,在實踐中發揮其綜合功能。2能力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可以通過不同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融合而達到對原來的知識、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所遇到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這也是人的創造力的迸發,是人的智能的飛躍。

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形式

目前世界各國高校所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通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指在學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上,給予必要的專業知識,但其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關系比較松散,主要著重于基本素質的培養,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高校基本上采用這種模式。2專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指給予學生的基礎知識主要是為了其專業需要而設置,基本能力也主要是為專業服務,其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專業知識之間有較密切的關系。蘇聯和我國改革開放前都是很典型的專才教育模式,德國、法國也傾向于這種模式。3寬基礎、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指本科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科學和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必要的人文、管理、藝術和社會科學知識,牢固地打下學科性廣博知識的基礎,同時學個(或二個以上)專業方向。我國普通高校(特別是在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大都采取這種模式。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養模式,也不同于專才教育培養模式,它是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而出現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通過修讀第二學歷(學位)或輔修跨學科的其他專業等途徑,使本科生獲得本專業以外第二(甚至第三,但極少)個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成為能適應跨專業、跨學科工作和研究的復合型人才。其主要形式有如下幾種:

1雙學(歷)位制。即在本科學習期間(或適當延長)完成兩個跨學科專業的學習,獲得兩個專業的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

2第二學位制。即獲得本科學位后,學習另一學科專業,獲另一個本科學位。一般是為一些特殊工作需要開設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學位專業。

3聯通培養制。一是專、本聯通。即本科在校生在修完三年本專業課程后,進入另一學科專業學習1—2年,畢業后獲原專業專科文憑和后專業本科文憑和學位,如廣西大學的“國際貿易3+2班”、“技術經濟3+1班”等。二是本、碩聯通。即通過三年或三年半本科學習,在本科第四年或本科最后一個學期跨學科修讀碩士研究生基礎課程,獲學士學位后再用二年時間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取得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如一些學校的工商碩士的培養即是如此。

4主輔修制。即學生在學習主修專業(本、專科)的同時,輔修另一學科專業,修滿規定學分,獲輔修證書。這是一種可以普遍實施的培養模式,在目前來說也是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5選修課制。通過跨學院選修課和全校性選修課,建立學科或專業選課模塊,讓學生自由選讀。學生修滿某一模塊的規定學分,給予類似輔修證書的學習證明,否則作選修課學分記載。模塊式選課有利于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某一學科或專業的知識,加深對該學科或專業的了解和認識,成為復合型人才。選修課制是一種最靈活、最廣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有較強的普及性。

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需要而建立的,這種模式以特定的職業崗位為目標,以生產對象或生產過程劃分專業,強化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教育,其特點是學生畢業后很快就能適應對口崗位的工作要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不足是專業面過窄,在培養方式上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技術輕素質,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在很窄的專業范圍內發揮作用,缺乏對知識和技術的綜合、重組和創造能力。簡言之,復合型人才就是具有有機交織的多種能力的人才,因此,摒棄過時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適應科技進步的現實性選擇。我們要緊緊抓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性、適應性、創造性”等本質屬性,通過有效途徑和方法,著力構建起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

1基礎扎實。基礎知識是相對穩定的,對每個人來說是必要的。基礎性課程或課程的基礎理論,只有內化為學生個體的素質,才能使學生在知識激增的信息社會中適應知識更新和淘汰的挑戰。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基礎的“牢固”和“扎實”上下功夫,使學生通過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綜合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同時,增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專業的基本實驗和研究技能、計算機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斷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的可持續力,以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

2知識面廣。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現代化信息量的急劇增加和知識、技術的迅速更新,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高度綜合性。這兩個特點使得社會上專業概念的淡化,人們在從事一項工作或轉移到另一個新的工作領域時,除了基礎知識之外,廣泛的知識面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等學校在教育內容上要緊跟上新技術革命的形勢,要更新技術,要注重課程配套、知識結構和層次結構的完整性,以培養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面,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業訓練,以后就能夠適應不同專業、跨學科領域的工作或研究。

3素質全面。即要使學生具備把自己的事業與人類文明、社會進步融為一體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堅持真理、熱愛祖國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深厚底蘊的人文修養,具有自信、樂觀、豁達、合群,不怕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等。

4具有科學創新精神。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知識經濟在要求人才擁有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人才的科學創新精神。誰掌握了更多的創造性知識,誰就更有競爭力。所謂科學創新,就是創造新的知識,發現新的規律,豐富科學知識的新體系,形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素質全面、具有科學創新精神,所有這些構成了面向21世紀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現代人才品質與新人本教育.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2]人才模式與現代遠程教育.開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武漢大學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湖北日報.2001.7.6.

[4]復合型人才走俏招琦會,“金領”年薪起價八萬[J1.南方都市報.2001年11月

(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