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 發展素質教育

時間:2022-03-18 02:18: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 發展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 發展素質教育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并強調: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隨后,通過學習,幾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深刻地認識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一定要從應試教育中走出,要面對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再繼續教育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從而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于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在中華大地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然而,象一切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一樣,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也將會有百倍的艱難。近幾年來,盡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已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在理論上倡導素質教育,實踐中卻堅持應試教育;在理論上鼓勵創新教育,實踐中卻篤行模仿教育的現象,卻仍在不少學校存在著。那么如何才能將理想變為現實,所有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著。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并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不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為加強和推進素質教育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和諧社會的高度審視素質教育,我們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會”和“理想國”的構想?!昂椭C社會”是全面系統的和諧。具體說,就是既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社會內部各階層、各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諧發展;既要培育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宏觀的整個社會和諧發展;既要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統內部的和諧,又要形成各個系統之間的和諧關系,使之共同發展。

要想建立起一個全體人民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的教育必須首先能夠造就出和諧的人的個體:具有獨立個性和完善人格且富有理想和主體意識,既懂得自尊、自立、自強、自制,又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具有對社會、對人類的使命感,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見,善于同他人平等相處、合作共事;具有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不囿于傳統,不安于現狀,不盲從;有較強的應變力和適應力,能面向未來,勇于進取,樂于改革,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具有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的素質,能有意識地使自己的人生適應和推動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些正是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因為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合作”,通過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及創造能力,從而發展其個性、完善其人格,使之適應和推動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本質和內涵以及它所提出的時代背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和諧思想等,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創新理念、重視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繼續推進素質教育。那么,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來實施素質教育呢?

首先,更新育人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者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書”放在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上,從而最大可能地培養出基礎合格、特長鮮明的人才。按照這一“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標準,教育者應該盡到下列具體職責:

一、“不求人人升學,只求個個成才”,觀察研究學生由先天稟賦和后天影響及發展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興趣愛好特長特性等,選取那些最有發展前途和最適宜社會需要的方面加以培養,而不是只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制訂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知識的計劃。

二、幫助學生選取容易突破的地方,使其嘗到成功和喜悅及相應的身心體驗。

三、允許學生某些方面落后,但必須以鼓勵某一方面的冒尖為前提;最終目的是實現以特長為龍頭的和諧發展。這樣就能使絕大部分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找到自己成才優勢與途徑;也使文化課考試分數好的學生不再自感樣樣都好,從而找到了良性互補、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其次,實施課程結構改革,為全體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創造充分的條件。具體說就是實行“規范加特色”的辦學標準,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全面發展打牢基礎,動腦動手培養能力,面向全體提高素質。我們要開足必修課、健全選修課,增設活動課,盡量滿足不同特長,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幫助學生發展其自身特長,帶動相關方面的發展,最終達到和諧發展。

再次,要把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鼓勵學生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營造獨立思考、敢于爭辯、求新務實的氛圍,要弘揚民族的創新精神,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造就大批各類創造性人才。發揮教育在提高民族創新精神、培養創造性人才、創建國家創新體系方面獨特的作用。為此,要改變因循守舊的教育觀念,改變單向灌輸知識的教育方式和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最后,要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文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和諧思想擺到重要的位置,并且同科學教育相結合,滲透于科學教育之中,形成具有人文理想的科學教育和科學精神的人文教育,以便把年輕一代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新人,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正如教育部長周濟所說:只要教育素質提高了,我們就能把十三億沉重的人口負擔變為豐富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繼續加強素質教育,強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讓繽紛的桃李成為明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