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網絡環境研究

時間:2022-12-28 04:18:00

導語:創新教育網絡環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教育網絡環境研究

摘要:本文探討了創新教育的時代特征,創新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相互關聯協調發展問題,提出在網絡環境下創新教育的實踐重心是教學模式的革故鼎新,認為把創新教育的實施過程融合于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中,有利于學員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創新教育教育信息化網絡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引發了對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驗熱潮。本文將從教育信息化視角出發,把創新教育的實施過程置于網絡環境中進行思考,力圖說明創新教育的實踐重心應該放在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層面上。結合我院的校園網建設,對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不成熟的見解,以期引起爭鳴和討論。

創新教育的信息時代特征

創新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是對信息時代挑戰的一種應對。近年來,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化、全球信息網絡系統的建立、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全球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信息化將成為整個社會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基礎。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帶由全局性、結構性的教學改革課題。信息化對院校教學的影響和挑戰涉及到三個層次的問題:

1.1計算機教育或信息教育問題。院校的教員、學員、管理人員要掌握計算機應用和網絡操作技術,進而形成現代信息觀念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可以把這種新的教學要求稱為“信息素質”的培養。

1.2教學目標的變化和教學價值觀的變革。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整體的教育質量,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服務。在教學目標上,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度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由于技術創新而不斷變化發展的信息時代。從微觀層面看,信息化對院校教育教學的價值觀還不十分清晰,例如信息文化觀念、信息倫理、虛擬環境下的情感生活等,需要認真加以研究。

1.3信息化與教學活動方式的變化。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對院校教學活動方式的影響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受到嚴重的沖擊。要準確估計這種影響作用的強度和廣度,需要深入到教學活動的具體方面,探討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和途徑。例如: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個性化教學和人——機教學機理、機制和方法問題;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員的作用和新型師生關系問題;課堂教學模式如何適應信息化要求及其改革與創新問題等。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挑戰面前,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創新教育應運而生。

信息化對當代教育創新的影響也是歷史上科學革命促進教育創新的一種延續。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于18世紀出現于歐洲,但她的發展卻經歷了長達800年的艱辛努力。在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才發現當時的阿拉伯、中國、印度的先進技術及古希臘人的先進學術思想,促使大學的雛形——教會學校的誕生。當時其主要教學內容是翻譯由東方傳入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工藝學著作。從此,科學進步成為教育事業發展與創新的原動力。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并于兩年后發射第一艘載人太空飛船,這一事件極大觸動了美國人的危機意識,引發了長達20年的教育革命。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崛起,再一次給美國和西歐國家敲起了警鐘,從那時期,美歐又開始了新一輪、實際上是持續性的教育改革,并完成了面向21世紀的社會創新基礎的構筑。而我國的教育改革模式是由社會制度和體制改革所規定的自上而下的變革運動。無論是建國初期借鑒蘇聯的“院系調整”,還是50年代后期的“無產階級教育方針”的實施,以至于“”時期的教育革命,都是在教育界“很不理解,很不得力”的情況下進行的。為此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反思歷史,我們感悟到:西方社會的變革,人們寄希望于個人的解放和自主性的張揚;而中國的社會變革,人們寄希望于英雄政治或“圣人”政治。這就是中西文化觀念的差異。但這種情況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正在進行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是按照“科學革命促進教育創新”這樣一條客觀發生發展著。正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革命孕育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素質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的展開和創新教育的實施。

從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來分析,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信息時代的氣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標的創新教育,應圍繞創新三層次核心內容展開,即培養學員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準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可以這樣認為,創新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要具有“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精神和能力潛質。而這正是信息社會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信息時代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要求人們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探索,將現有知識組合為新的知識,具有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創新教育培養的創新人才正是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創新教育和信息時代的這種本質上的貫通和相適,又一次驗證了時代挑戰與科學革命對教育改革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同時也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創新教育的實施過程將與教育信息化和網絡環境密不可分。

創新教育實施過程的網絡環境

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產業,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這里提出一個過程和環境問題。創新教育的實質是素質教育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實踐過程。這種過程使人們更重視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等實踐活動的操作細節,用現今流行的比喻可稱之為“軟件建設”。而教育信息化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當然包括創新教育思想)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環境建設成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可以稱之為“硬件建設”。現代教育的思想、理論、觀點,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更高要求的變化。根據國內外教育理論的最新研究,現代教育方式應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強化個體實踐為中心,以信息交流為中心,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能教育。這些創新教育觀點在以往的教學環境中是很難得以實現的。所以人們一直在期盼著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現代教育技術,逐步建立一個面向21世紀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使上述先進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得以實現。顯然,創新教育與信息化環境具有互動影響,環境條件對創新教育的實施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校園網建設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綜合運用和體現,網絡與多媒體成為教育信息化的兩大技術杠桿。因此,教育信息化能夠為創新教育的實施過程提供最佳的外部環境:一個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于一體的校園平臺可以使創新教育有廣闊的活動空間,通常稱之為信息化校園的網絡環境。

網絡化:計算機網絡是信息化校園的技術支撐。校園網——即在校園范圍內連接的計算機網絡將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學服務、研究開發等各類系統聯系起來,實現這些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服務。網絡化的內容還包括校園網與外部網的充分互聯,達到校園內教學科研資源與社會知識資源高度結合。

數字化:應用現代化技術,將文本、聲音、圖象、動畫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數字格式錄入、儲存并傳播。實現數字化,將極大地加快信息的傳播速度、范圍,提高了信息資源共享的效率。

智能化:包括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知識庫在內的信息技術,結合計算機網絡,可以使信息化校園的數字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創造出一個智能化的教學系統和教學環境。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與高度互動、智能化的環境相適應,探索以自我指導為指向,以個性化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教員的主要任務也隨之轉化為借助智能化手段,個別的、有針對性的培養學員獨立自主地獲取、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與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意識。

在網絡環境中思考創新教育的實踐問題,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將為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外部環境,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創新教育思想的預期目標。對于教和學這一雙邊活動范疇而言,更重要的教育信息化內容是智能化,因為智能化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學模式的革故鼎新。可以預言,創新教育的實踐過程與校園網絡環境的整合,必將引起教學模式的一次突破性變革。

創新教育對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的憧憬

創新教育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的、結構性的更新與調整,但它畢竟與教育現代化、教育創新、素質教育等宏觀課題研究的著力點有一定區別。創新教育更注重的是教學實踐的細節。因此有學者建議把創新教育的重點放在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層面上。創新教育實踐的載體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網絡環境中,稱之為教學模式。構建新興的教學模式是校園網建設的第一要義,也是創新教育本質所要求的。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學思想、內容和方法的作用都很重要,但在網絡環境中新型教學模式的作用特別的凸現出來,所謂新型教學模式是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在某種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一般也稱為教學活動的程式。實踐已經證明,在素質教育和創新思想指導下,裝備了校園網的院校在教學模式上將有一次突破。教學活動的四要素(教員、學員、媒體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將發生變化。在新型教學模式中,教員將改變過去的教材、教具圖表、黑板粉筆為手段的傳統形象,教員也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傳播者。學員成為學習的主體,校園網為學員探索式學習提供情景和資源。教員的角色則主要成為學員學習和利用信息資源能力的指導者,教學過程將依賴網絡環境通過多媒體技術加以完成。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員的創作熱情,調動探索精神,使院校教學成為培養學員創新精神的主渠道,成為教員和學員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3.1同步講授模式

與傳統的講授模式相比,教學手段以多媒體信息方式呈現,教學材料通常由校園網提供,豐富、增強了教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它仍是一種單向溝通的教學模式。

異步講授模式

由教員將教學要求、內容、測評等教學材料編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的內部教學資料庫里,學生通常瀏覽這些網頁達到學習的目的。這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教學模式,學生有疑難問題,可以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則以同樣的方式給予回答。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教學活動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

探索學習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教員要做的就是確定某些由學員自己解決的問題,并在整個過程中對學

員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啟發和提示。這種學習模式使學員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與傳統的發現式教學在目的上一致,但由于充分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和智能化的教學環境,能更有效的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

3.4創新學習模式

這是比探索學習更為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教員應根據學科內容的前沿知識和信息,設計特定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思路。創新學習模式不僅要求學員探求新的知識領域,還特別強調對已知領域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也就是說不僅要求學習新知識,還要接受創新的思維活動鍛煉,體驗創新人才特有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在網絡環境下,這種鍛煉和體驗可以獲取創新教育的最佳教學效果。

3.5模擬學習模式

這是適應以形象直觀為教學特點的學習模式。以圖象、動畫、視頻內容等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無法觀察的事物或教學實踐及演示環境,是這一學習模式的突出特點。這種學習方式如果配合以適當的模擬訓練器材,對學員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個別輔導模式

在校園網環境下的個別輔導是指學員自行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中教員的一種引導。這種輔導是一種主要的教學模式,而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探索之外的輔助教學方式。校園網給學員提供集成化的學習環境,比如多媒體學習系統、輔助學習系統、實踐環境、師生交互環境等,這些學習環境使學員完全有可能完成自主學習的全過程。

3.7協作學習模式

這是利用網絡以及多媒體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和掌握,非常有利于學員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在教員指導下,確定學員在協作學習模式中的角色,建立學生之間的協作伙伴關系或競爭關系。通過協作和競爭,激勵進取,鼓勵溝通,在強調學習個性化的同時,實現教員與學員思維與智慧的群體共享。

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憧憬,一方面激發我們對創新教育和網絡建設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重視傳統教學模式的開發和利用。因為新老模式之間既存在差異,也存在傳承。在新型教學模式中應當刻意追求“創新效果”,創新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培養學員創新精神階段,而不注意引導學員思想和精神“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就無法提高創新的品質,創新過程則沒有完成。這也許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