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培養教育探討論文

時間:2022-03-04 10:29:00

導語:高職院校培養教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培養教育探討論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名目的設計專業也在各地的高職院校中建立起來。由于高職院校在我國建立的歷史不長,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的經驗不足,大多數高職院校仍在沿襲本科院校設計專業的課程模塊與培養模式,通常是將本科院校的四年課程進行壓縮與合并,從而在教學上失去高職教育的特點,使高職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能力本位上不能形成特色,不利于他們的就業及在行業崗位上的發展。

按照要求,高職教育要“進一步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觀念”,要“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學生的能力本位重在職業技能,重在滿足社會用人及學生的就業需求。由于本科與高職在就業崗位與招生生源上的不同,因此在培養目標以及能力本位的課程設置上應將二者加以區別。招生與就業是高職院校最為重要的兩個端口,而這兩個端口中又應以就業為主導。以平面媒體設計專業為例,本科生畢業后面向的是設計公司、廣告公司、平面媒體(報社、雜志)的美術設計及美術編輯職位,而高職生即使是在同樣的公司就業,大多是從事輔助設計與技術編輯的工作。雖然不排除很多優秀的高職生日后通過努力能夠成為優秀的設計師乃至設計總監,但從一開始,社會對高職畢業生就是這樣定位的,也是社會對高職設計教育提出的能力本位要求。

針對行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能力本位需求與高職院校學生專業基礎先天不足的客觀情況,要大膽地對原來沿襲本科設計院校的課程模塊進行改革,壓縮一些與能力本位無關或關系不大的課程,調換一些專業課程的順序,加大培養學生軟件操作與技術規范運用能力的課程。在教學中,要求專業教師以項目帶教學,以嚴格的行業標準與生產規范要求學生,努力實現與生產現場的零距離對接。

高職院校設計專業的基礎課教學一直是困繞專業教師的一個難題,若按照本科院校的課程模塊去教,一年級大部分專業教學時間都將花費在傳統的素描與色彩寫生練習上,即使這樣,由于高職學生的專業基礎薄弱,其造型能力與色彩感覺也不能得到較大的提高。筆者認為,在數碼圖像處理已成為現代設計的主要表述語言的情況下,過多地花時間在素描寫生能力的訓練上是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對于高職的學生,本身學制較短,不可能也不必要將手繪造型能力作為主要基礎課程。在專業課程的前后銜接上,可以大膽打破先上手繪基礎課再上軟件操作課的傳統模式順序,新生一入學即開始進行圖形設計軟件讓學生盡早掌握設計軟件,有利于他們提前進入專業狀態,熟練掌握專業工具。在掌握一種設計軟件的基礎上再進行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將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的一些基本練習利用計算機來完成,可以大大地節省學生原來采用手繪完成作業的時間與精力,同時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并在做練習的同時進一步熟悉軟件的操作。圍繞高職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位要求,在設計基礎課(字體創意、圖形創意)與專業設計課程(書籍設計、包裝設計、海報設計、VI設計)中,要盡量地采用項目教學法,采用真題真做或假題真做的方法。所謂“真題真做”就是直接將企業的生產項目交給學生來做。如果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豐富且設計項目較多,亦可將自己的在研或已研項目交學生來做,因為教師本身十分清楚企業對設計的要求,在教學中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而“假題真做”就是利用企業已經投產或面市的產品給學生做練習,或采用市場已有的包裝產品交與學生重新設計,要求學生努力達到并超過原有產品的設計水平。由于這種方法不可能產生真正投產的作品,因此稱之為“假題真做”或叫做“仿真設計”。這樣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設計現場的情境中,努力縮短教學與生產實踐第一線的距離。

要實現上述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與教學要求,除了課程設置要緊密聯系生產實踐外,富有實踐經驗的師資是不可或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師資是決定性的首要條件。目前,在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的專職教師,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從業經歷是“從學校到學校”。有的教師從學校畢業后,一教就是5年或10年,從來沒有到企業進行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在教學中滿足于將自己原來在本科院校所學到的那些知識再原樣灌輸給學生,進行一種從書本到書本、理論到理論的教學。由于這些教師本身缺乏社會設計實踐,要求他們進行真題真做或假題真做的項目教學是不現實的,即使做,也與社會的需求存在較大距離,不能有效地指出學生作品的癥結所在。目前,高職院校在教師引進上向本科院校看齊、過分強調學歷與文憑是造成缺乏有實踐經驗師資的主要原因,相當一部分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由于缺乏博士與碩士文憑而被高職院校拒之門外。事實上研究型教學與技能型教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作為技能型教學主戰場的高職院校,在選人標準上應牢牢把住實踐經驗豐富這一道關口,而不能片面強調文憑。當然,也有許多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堅持長期參與社會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成果與工作經驗,逐漸成長為應用型、實用型的工程師或設計師,真正具備了“雙師素質”。這種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子才是正確的。因為,這些教師在對學生傳授職業技能時,自然會將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融入到教學之中,從而給教學帶來無限的生機。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能力本位上要達到如下三個標準:一是靈動飛揚的藝術創意;二是嫻熟扎實的軟件操作技巧;三是一絲不茍的工藝技術規范。特別是第二、三條,應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長項,也是高職畢業生爭取就業的競爭優勢。至于第一條,雖然不是高職的長項,但年輕人的思維總是非常活躍的,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在后續的設計課教學中,每個班級都不乏一些在創意上嶄露頭角的尖子,通過老師的啟發教學與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學生的創意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實,高職與本科的生源差別不在創意能力的高下,而是在將創意付諸于現實的繪畫基礎與表現能力上。繪畫基礎可以由嫻熟的軟件操作能力來替代,表現能力可以通過大量的設計練習來彌補,即使這樣仍可能在表現能力上弱一些,還可以通過扎實的軟件操作能力與嚴格的工藝規范的掌握,取得在就業崗位上的競爭能力。而這兩項正是社會對高職設計專業學生的能力本位要求,也即是達到了我們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