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師資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1 10:05:00

導語:大學校長師資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校長師資建設論文

摘要]從新中國著名大學校長的辦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關鍵;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是大學發展的根本;不拘一格選擇良師是大學發展的標志;提高教師的覺悟是大學培養師資的靈魂;良好的學術氣氛是大學培養師資的土壤;開展科學研究是大學培養師資的途徑。這六個方面,是他們關于師資隊伍建設的共識和實踐的結晶。

[關鍵詞]新中國;著名大學校長;師資隊伍

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隨著知識經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如何提高大學師資隊伍素質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大學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直接實踐者,承載著傳授高深知識、培育高級人才、發展創新文化和直接服務社會等一系列重任。大學師資隊伍素質的高低,是高等教育質量優劣的關鍵。如何提高大學師資隊伍素質呢?近來,筆者有幸拜讀了程斯輝教授主編的《新中國著名大學校長》一書,該書對新中國已故著名大學校長的辦學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概括。綜觀全書,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的啟發。本文僅僅攫取有關師資隊伍建設的部分內容,從六個方面進行簡要述評,以期對當今大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有所幫助。

一、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關鍵

新中國著名大學的校長們深知,辦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馬寅初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指出,“師資的培養與提高是……高等學校建設的基本問題”,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曾斷言:“清華大學所以能稱得上是清華大學,就是因為它有108位知名教授,如果沒有了這108位知名教授,那么,清華大學也就稱不上清華大學了。”李達在任武漢大學校長時,把高水平師資看成辦好大學的關鍵,強調著名教授、高水平專家的重要性。他說,“大學是最高學府,教師要有最高學術水平才行”。要辦好一所大學,就要有幾個名教授,辦好一個系,就要有幾個拔尖的人。李達在全面地分析武漢大學的情況后認為,當時學校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不相適應的矛盾。因此,培養和提高師資水平是當務之急,是學校能否辦好的關鍵。

吳玉章一貫認為,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的師資隊伍是辦好中國人民大學的關鍵。1955年9月,吳玉章在《紀念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教育質量問題”,“但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還在于教員質量”。陳垣任北京師大校長時,經常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上發表文章,他指出:“一個人靈魂的塑造,個性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掌握,道德品質的成長,離開了教師的教導和關懷都是不可想象的。”匡亞明在任吉林大學校長時,始終把造就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當作一項戰略任務常抓不懈。1962年5月吉林大學黨委作出了《關于重點培養提高教師工作的決定》。根據這個決定,學校先后分兩批確定培養骨干教師78名,培養目標是在10年內,使他們達到當時國內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水平。

二、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是大學發展的根本

郭影秋深知,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知識分子,因而他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時,特別強調尊重知識,愛惜人才,他認為這是大學發展的根本。尊重教師是北京大學自蔡元培任校長以來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左”的思潮影響下,現實中往往與這種傳統背道而馳,教師并不能成為學校的真正主人。面對教師不被禮遇的現狀,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周培源痛心不已,他在我國第一次提出了“教師是學校的主體”的觀點,強調要使教師成為一個神圣的職業。周培源在考察了美國的大學后,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陳舊、落后是多年“左”的錯誤所致。他呼吁摒除歷史的遺害,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教學與科研活動。周培源指出,多少年來,我們工作的缺點是很少把學校發展的責任交給教師,這種領導方式束縛了學校的蓬勃發展。

只有把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發揮所有復旦人的作用才能把學校辦好,這是陳望道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一貫的治校思想。他始終把關心人、愛護人放在第一位,由此被親切地稱為“復旦師生的貼心人”。陳望道十分愛才,只要誰有一技之長,他就很尊重對方。他除了千方百計關心老教授和青年學生之外,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也極為關心,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使他們得到培養和提高。在人事安排上,他也勇于破格錄用、提拔中青年骨干,以使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吳玉章也很珍惜人才,把人才當成辦學的寶貴財富。他在政治上對老師非常愛護,經常詢問青年教師的政治表現。同時,吳玉章對教師的生活非常關心,他經常深入教職工的宿舍、食堂,與教職工座談,了解教職工生活上的困難。吳玉章常說,我們辦學校,要發揚延安精神,要提倡艱苦奮斗,但也要盡力創造條件,改善教職工的生活待遇。

三、不拘一格選良師是大學發展的標志

一個烤燒餅的人,每烤一個燒餅就熟記一個英文單詞,多年日積月累他竟把一大本厚厚的英漢辭典背下來。“”后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匡亞明,聞此事后,就派人把這個人找了過來當面測試。面對眾多英文教授的提問,烤燒餅的坦然自豪地一一回答了出來,在場的人無不目瞪口呆。而后匡亞明校長便決定破例聘這位烤燒餅的為大學教授。其實,這只是匡亞明重視人才的一個典型事例。早在1955年,匡亞明到任吉林大學伊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學校的教學主要依靠教師……劉備依靠諸葛亮,不惜三顧茅廬。我們對教師也要真心實意地依靠。”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匡亞明在吉林大學時親自主持面向社會招聘人才,凡是愛國且有一技之長、學校事業發展需要的人,都設法聘請來校。著名古文字學家于省吾教授是當時國內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學者,馳名海內外。但新中國成立以后,于先生一直賦閑在家。匡亞明獲悉此事后,多次登門拜訪,請他來吉林大學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著名先秦歷史學家金景芳教授、當代著名詩人張松如(公木)教授相繼受聘該校,一時吉林大學校園碩學鴻儒云集。

侯外廬從到任西北大學伊始,就千方百計在國內外延聘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來校任教。他不僅依靠和支持西北大學原有的專家學者,如岳頡恒、虞宏正、張西堂、張伯聲等都受到他的尊重和關懷;而且,他還盡力取得國家和西北教育部的特許,憑借自己的聲望和影響,積極延聘各地著名學者來校任教,如李述禮、陳登原、張豈之等教授均是這一期間到校的。此時的西北大學,師資陣容強大,可謂“俊彥薈萃,名師云集”。

王亞南在廈門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很重視人才的發現與培養,曾被作家徐遲贊譽為“一個懂得人的價值的經濟學家”。他強調要給人以發揮其才能的環境與條件,他發現并培養陳景潤的事跡,已傳為美談。新中國成立初期,陳景潤是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生,畢業后分配到中學任教,一度工作和生活陷入了困境,王亞南了解到情況后及時向校黨委作了匯報,并與有關部門進行了研究,讓陳景潤回母校工作。四、提高教師的覺悟是大學培養師資的靈魂

馬寅初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倡師資隊伍建設應“包括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進修”。他在教師中發起了一個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為目的的學習運動。學習方法是聽報告、讀文件、聯系本人思想和學校實際,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蔣南翔從就任清華大學校長伊始,就十分重視提高全校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覺悟。他說:“加強黨的領導,日益鞏固和擴大馬克思主義在學校中的陣地,這是我們學校勝利完成教育改革的關鍵。”他從學校發展的大局出發,重視鞏固和擴大學校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組織陣地。他從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入手,組織學校的17位主要干部進行“甲組政治學習”,并親自任組長,學習的《實踐論》等著作,成為全校師生政治學習的一個亮點。

在中國人民大學辦學過程中,吳玉章十分重視教師的培養與提高,他深知沒有德才兼備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因此,吳玉章對教師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特別重視教育思想、業務水平的培養提高。他說:“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掌握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出正確的方向,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能做人民的教師。”他在1952年7月1日寫的《人民教師必須學習馬列主義、思想》一文中指出:“只有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思想,下決心徹底改造自己,逐漸使自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方不愧為一個好的人民

教師。”他常常對教師說:“為了教育別人,教師首先自己應該是德才兼備的人。”

五、良好的學術氣氛是大學培養師資的土壤

從中國科技大學創建時起,校長郭沫若就提倡學校應具有良好學術氣氛。他說:“學校是搞學問的場所,學術活動的特色是其獨創與革新,要有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要有尊重實際的科學態度,更要有對祖國、對民族的忠貞不渝,要滿腔熱忱地扶植新秀。”郭沫若提倡發揚學術民主,兼容不同學派,允許各種學術觀點自由爭鳴,尤其對于學術批評,他主張“明辨是非,分清敵友,與人為善,言之有物”。在他的倡導下,中國科技大學堅持以“雙百”方針指導科學研究,校內學術空氣濃厚而活躍。當時,華羅庚、關肇直、吳文俊被稱為中國科大數學“三龍”。“三龍”學術觀點和授課風格各異。學校兼容不同學派,特別安排華羅庚、關肇直同時給學生上課,不同學術觀點聯袂登臺,在教育界、科技界一時傳為佳話。

許崇清在擔任中山大學校長后,十分重視人才,在他主持下,學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來培養師資:第一,繼續聘請一些著名學者來校任教,以充實和加強師資力量;第二,建立教研組、教研室開展教學研究,在實際工作中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準;第三,派遣一些教師出國進修,拓展其學術視野;第四,開辦多樣化的培訓活動,提高在校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第五,為老教授,如陳寅恪、岑仲勉、梁方仲等配備助教或教學助理員,以便于他們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第六,精簡會議,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工作之中;第七,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努力改善廣大教職工的生活條件。這些舉措減輕了教師的生活壓力,免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安心做好本職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時,校長吳玉章對黨內外知名學者一視同仁,委之重要的領導職務或教學任務,以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干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民大學建立起一支政治上堅定、業務上過硬的師資隊伍。

六、開展科學研究是大學培養師資的途徑

1956年9月,蘇步青在任復旦大學副校長時,分管科學研究工作。他認為,“在教學工作中,要想做到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就必須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廣泛涉獵前沿領域,不斷充實最新知識”。他從社會主義需要大量的干部和專業人員的角度,對教師參加科學研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說教師的科學水平在教學中的反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根據教育計劃的要求把課程內容講透,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一個是教給學生最新的科學成就,不僅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摸到這門學科最新發展的脈搏。這樣,教和學就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中的干勁和潛力就進一步發揮出來了。

郭影秋任南京大學校長極為重視科學研究工作,他把教學和科研作為辦好學校的兩個中心環節來抓。為了加強對南京大學科研工作的領導,他提出了“教學為主,科研突出”的口號,并在“科研突出”的要求下,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和學校的基礎,確定了科研任務。同時,他強調要狠抓尖端,保證重點,利用學校基礎雄厚、學科齊全的特點,采用多學科協同作戰的辦法,組織專職人員與兼職人員相結合的科研隊伍,大力攻關。郭影秋認為,只有加強科學研究,才能豐富本學科的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必須有明顯的方向,考慮自己的特長、特點,揚長避短,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