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教育消解論文

時間:2022-03-11 10:26:00

導語:新課程改革教育消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教育消解論文

摘要:當今的民族教育文化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滌蕩之后,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正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原來的固有的范式正在慢慢的消解,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文化與其他各文化間的矛盾沖突也體現在了教師、學生的信仰危機與教育文化的墮落。這種文化的消解是對原有文化的一次革命,教育文化在經歷了這種文化的消解、沉淀、融合、重構之后,必然會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表現出來。

關鍵詞:消解;信仰危機;墮落;重構

一、課程領域中教育文化的消解

課程與文化的關系。傳統的觀點認為:課程是文化的傳承工具,這一命題一直以來為很多專家學者所共識。文化創造了課程。文化與課程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系和邏輯關系,課程源于文化。離開了文化,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外,課程又精煉、形成著文化。課程已成為文化發展、傳承、媒介及創新的工具。課程論專家郝德永教授對此命題提出了質疑,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課程的文化鎖定邏輯,機制及其課程作為文化傳承工具的命題,不僅誤讀了文化,而且誤化了文化,異化了教育。”他認為:“課程源于文化,決不僅僅意味著從現實的文化中選擇某種凝固化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從文化那里獲得本質性,價值性存在的依據。”無論課程與文化是何種關系,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課程最終要源于文化,并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邏輯聯系。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必然會帶來課程的變化,如果說課程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那么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也必將是社會文化中某些領域的獨特顯現。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也必然會帶來單一課程文化的消解與重新構建。

中國的傳統教育文化的主流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和封建家法制度上并為之服務的一種“倫理政治型”文化。它講求人倫關系,強調社會秩序,追求高度統一為基本特征。“否定個人,強調群體和整體,群體對個體具有絕對的壓倒優勢,群體是神圣的,至高無上的,個體是卑微的,微不足道。個體對群體無條件服從,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而促使這種文化范式綿延幾千年的文化基脈便是社會政治的倫理主義。它使中國傳統文化自成一體,并不斷完善與鞏固,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具有高度穩定性與控制性的道統教化式的社會政治倫理本位的文化體系。”近代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那種群體至上的倫理政治、文化體系正在慢慢的冰消瓦解。與我們的民族文化所不同的是,西方的各種文化文明都體現著“個人本位”的精神現象,崇尚那種具有獨立和主體意識的“個人”。在東西方文化的矛盾沖突中,出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懷疑、批判甚至否定。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也在慢慢的消解,在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尚未形成之際,使民族文化出現了徘徊、盲從、和不知所措。在這場沖突中,優秀的文化在經歷了痛苦的文化價值觀念的消解、沉淀、融合、重構,必會以一種新的姿態展現出來,其他各多元文化也會在這場文化的沖突中重新組合,消解、或淘汰。

二、教育文化中的信仰危機

(一)教師群體的信仰危機

教師群體的信仰危機,是傳統文化與西方多元文化的矛盾沖突在教師群體中的一種表現。當前人民對教師的工作越來越不滿意,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與文明的代表,某些教師的一些個別行為卻證明了這個本該神圣的團體里充斥著那么多不和諧的甚至是不文明的現象。中小學的亂收費、亂辦班、亂補課、向學生索要財物等。已成為教師這一光輝形象下一種追求金錢利益的難以掩蓋的惡習。表面上看都是分數惹得禍。可實質則是某些教師在利用考試競爭趁火打劫,為本來就以不堪重負的學生們雪上加霜。教師群體中的某些人正是借助考試之機,在知識與金錢的交易中扮演著靈魂迷失,信仰缺失,文化奸商的嘴臉。

教師的工資待遇在全社會不是最高的,與過去相比,卻在逐年的提高之中,但這種提高并沒有起到激發教師對教育的忠誠,而是助長了某些人對金錢利益的貪欲,喪失了對教育的信仰,喪失了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博愛,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人竟也站在講臺上滿嘴的仁義道德。說著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真實謊言。這也是造成廣大青少年信仰迷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本應該是德高為師,博學為范,行為示范。可在西方“個人本位主義”、“利益至上”、“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文化思潮的沖擊下。“正在吞噬著人類的精神,使人類遠離了精神家園,墜入了罪惡,貪婪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人類對自然的親情。對自身的精神提升,都在物質主義的追求中喪失殆盡。今天的人類,并沒有在豐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感受到幸福,相反,現代人有一種無助的孤獨感。最終只能在對物質的占有與揮霍中以一種變態的心理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來慰藉空虛的心靈。”教師也是在這種沖擊中逐漸的蛻變,變得越來越沒有信仰、沒有了尊嚴、沒有了品位。

(二)學生群體的信仰迷失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沖突中,最大的受害者群體當屬學生群體。張春興教授認為:“現在的青少年幾乎都是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消極性格:其一是對人不感激:其二是對己不克制;其三是對事不盡力:其四是對物不珍惜。”在多元文化的沖突中,我們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消解,在新文化還沒有形成和成熟的文化轉型時期,青少年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正是這種“無根文化”的品性。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他們身上有各種社會文化打在他們身上的烙印,追求物質享樂。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缺乏責任感,缺乏進取心,盲目追求一些低俗、庸俗、惡俗、粗俗、媚俗的垃圾文化,表現出本不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一些成人化的心理狀態,冷酷、仇恨、殘忍、躁動、叛逆的心理特征,這是文化信仰迷失的顯著特征。“報告指出,”十五“期間青少年犯罪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增長迅猛,其中全國法院判決的青少年罪犯5年間增長12.6%,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增長情況更加突出,5年間上漲68%。由于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暴力文化影響等原因,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逐漸增多。”在高校。當代大學生的表現更是令人堪憂:“素質流氓化、Kiss公開化、消費白領化、上課夢游化、逃課普遍化、女生恐龍化、男生癡呆化、戀愛閃電化、補考專業化。”們的當今教育對這些缺乏民族文化信仰的莽撞少年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屈辱與不知所措,一些新生事物令我們防不勝防,無以應對。我們的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學校中顯得那么的蒼白乏力,束手無策。表現在學生身上的這種文化信仰的迷失。卻沒有人愿意承擔責任,教師在往家長身上推卸責任。社會在往教師身上推卸責任。不僅如此,有人還在利用各種垃圾文化在學生身上發不義之財。

(三)教育文化的墮落

教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與代表,更能夠體現出民族文化的淵源與價值取向。當今,我們的教育也表現出從來未有過的繁榮與熱鬧。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的受到如此重視。“不僅國家重視——教育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民眾重視——教育以成為投資熱點和消費熱點。然而,表面的繁榮卻難以掩蓋其內在的浮躁。”如果我們對教育文化的這種繁榮做一個深入的透析,就不難發現:“被重視的只是教育的工具價值,被提高的只是教育的工真性作用,被看好的只是教育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個人地位的彰顯。除此之外,教育便沒有了立足之地,沒有了發言權,沒有了立論依據。”于是,“教育雖繁榮但卻平面化了,雖顯赫但卻世俗化了。”我們的教育文化也從來沒有像具體這樣迷失了自我、放逐了崇高、拋棄了品位、失掉了自尊,變得不再那么崇高與純潔了,這里不再是凈土。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步伐的加大,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教育變得如此的奴顏婢膝,滿身銅臭。教育文化的墮落,將會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災難、危機與隱患,我們也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的。它的學歷主義,精英主義,貴族學校,惡性補習等現象,以及它的市場化,企業化、商品化的發展勢頭,已充分暴露出其有教無育及社會工具主義化的特征,其負面影響不僅僅在于固化,合理化社會時尚價值取向,更為重要的是它斷送了“人怎樣成其為人的手段與途徑。”我們雖不能無視教育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價值工具屬性,但更不能無視教育的育人功能,即無論教育的規模多么的龐大,場面多么的熱鬧與繁榮,都不要忘記了教育的本然旨趣,它的育人使命,而不是作為經濟手段來提高經濟增長率,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升學率、文憑、金錢一時間成為了學校,家庭。社會交互追逐的終極目標,對于人性、人格、道德、能力、創新的培養成為了一種實實在在的口號或裝飾,雖有時喊的響,但卻無任何實際意義。我們倡導改革、文化進步,但在這種社會文化轉型時期教育文化的信仰迷失是我們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因為它已經突破了教育文化品質的底線。對此郝德永教授做了最為精辟的總結:“教育”有了“錢卻沒有了尊嚴。”有了“地位卻沒有了靈魂。”三、新課程改革在多元文化的沖突中緩慢前進

教育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今天這樣的熱鬧與繁榮,也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的問題重重,有人認為是我們的教育模式出了問題,特別是課程模式,一時間學美國,仿日本,趕英德……各種課程模式,教育新理念、新思想被移植進了我們的課堂。筆者并不否認這些課程研究方法其積極探索的有利一面。但把中國的教育問題完全寄希望于課程改革或某些西方的教育理論,不改變教育的經濟價值工具的品性,其收效值得懷疑。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甚至挫折,但隨著經濟制度的改革所帶來的文化意識形態的教育文化的轉型期。必然要經歷這么一段教育改革的初級階段。它的真正意義是使民族教育在這種文化的沖突中沉淀優秀文化。積累先進經驗,重新審視與構建自我的一個過程。新課程改革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的批判、否定、矛盾與構建中緩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科學發展觀已深入人心,正在教師的教學中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同時,我們教育文化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學原則經受了各種考驗,在新課程改革的思想體系中被賦予了更加科學的解釋與新的內涵。改革本身就是文化進步發展的一個復雜的長期而系統的過程,課程改革的緩慢發展過程也一定會激發、促進教育改革與進步的,對于重新構建教育文化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

四、教育文化在多元文化沖突中的重新構建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導致的民族文化心態的根本變革,社會經濟轉型導致的文化轉型。面對發展極不平衡的區域性特征,與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發展的極大差距相適應的主導性文化與非主導性文化的沖突以及改革開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導致的文化價值沖突,我國的課程改革面臨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和文化價值的選擇。”在這種復雜文化環境中,需要我們作出最為科學的選擇,創造一條真正適合中國教育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中國的民族教育能夠健康的發展。要求我們合理吸收那些能夠為我所用的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成分,以本民族的教育文化為根基,走一條科學的發展之路。及時總結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中的歷史經驗教訓,不斷反思,找出教育發展的根本價值與規律,重塑教育的本真面目。

(一)降低學校教育的商品化價值屬性。還教育的本來價值旨趣

因此“教育的解放是實現其對今日社會積極的、正面促進作用的前提條件。”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決定了教育似乎不可能走到社會發展的前面,但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然影響教育自身的不斷調整其使命、價值、作用、旨趣、方向、邏輯:由處在受社會文化的控制而逐漸走向以內在的邏輯規律為依據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重塑與構建。當代教育決不該是社會消極經濟文化制度下的產物。應該把教育從其提高內需、刺激消費的經濟價值功能的體制下徹底解放出來,使其承擔、行使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只有發揮教育的文化先鋒,價值導向。科學推動的作用,社會的發展才會走向健康、文明、和諧、民主和可持續發展的正常軌道。

(二)重塑一支思想先進,教學技術過硬。積極進取,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

完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不斷提升理論與科學素養,使教師群體始終保持它該有的先進性、純潔性。國際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而教育的優劣又直接體現在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上。擁有一支什么樣的教師隊伍,就會擁有什么樣的教育。所以教師的群體素質、文明程度、精神狀態、發展狀況是關系民族命運與生死存亡的大事。教育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獨特形態與載體,教師又是教育文化的活生生的載體與承傳者。這個群體應該體現出最先進的文化發展方向,也應該是積極的,文明的,有思想的,有信仰的。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也就注定了他的群體發展與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依據。

(三)構建并完善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教育科學文化

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是影響教育價值,教育發展最為根本的倫理依據,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啟發誘導等。這些都是在幾千年的中國民族教育中積淀下來的寶貴的教育科學財富,應使它們得到繼承和發揚。中國教育的發展,必然要立足于本國的教育現狀。朱永新教授在《中國教育藍皮書》(2004)中這樣說道:“在教育改革的方向上,我們提倡與國際接軌,但相對忽視了本土的教育優勢和教育特色。”對于西方理論在中國教育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他指出:作為一個“后發外生型”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處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現代化與后現代化的夾縫之中,教育發展應當是在追趕和超越之間選擇平衡。但我們大多數以模仿為主,以西方教育為標尺,教育改革和教育批判的話語表現出明顯的“西方中心論”傾向。企圖采取一種批判、“革命”、“中斷”的模式短時間內革除所有教育弊端。卻丟棄了自己既有的教育“個性”。相反,西方卻在學習中國,而我們的所學,人家正在拋棄。一位美國教育專家說。“不要盲目的相信美國的教育制度,我們的教育制定某些方面并不令人滿意……有的高中畢業生,閱讀能力卻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美國孩子從小崇尚個性,追求自由,沒有“師道尊嚴”這一類觀念,教師在課堂秩序上花的時間遠遠多于中國教師,班上的學生多一點,老師就力不從心。”想用不加改造的西方理論來取代中國民族教育文化無異于一種文化的侵略,教育上的邯鄲學步的后果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沒有吸收和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繼承的發展是一種迷失與背叛;沒有吸收的繼承又是一種固步自封。因此教育文化的建構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一種兼容并包與去粗取精,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遞與科學更新的過程。

(四)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

改變過去那種重智育輕德育的現狀,改變那種口號式的道德說教。以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為切入點,以生活經驗,體驗為手段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學會珍惜,學會孝敬長輩,遵守公共道德規范與公共秩序。把這些口號式的東西生活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與心理體驗,抓好學生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少講一些大而空洞的大道理,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的過程,培養一個擁有健康心態、健全人格的獨立的人的過程。這種教育文化的重構僅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大力投入,動員社會,都來關心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那些污染精神世界的文化垃圾市場。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挽救我們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