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教育雙重效應

時間:2022-03-11 10:29:00

導語:民族地區教育雙重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教育雙重效應

摘要:一般認為,教育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實證分析表明,對一些民族地區而言,教育不僅不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從某種程度影響了其經濟的騰飛。因此,教育必須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銜接,要樹立大教育觀念,逐步提高民族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擺脫低文化氛圍,更新觀念,樹立改革意識、競爭意識、創新和開拓意識;要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教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大教育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educationhaspromotingeffec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however,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educationcannotonlyhavenopromotingeffectonlocal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mayaffecteconomicdevelopmenttosomedegreeinsome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hus,prehensiveeducationoutlookshouldbeestablishedtograduallyraiseculturalqualityofthepeasants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ogetridoflowculturalatmosphereandtorenewideas,toestablishreformidea,innovativeideaandexploitingidea.Minoritynationality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largelydevelopedandallkindsofprofessionaltalentsshouldbecultivatedinplanforeconomicdevelopment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

Keywords:education;minoritynationalityarea;economicdevelopment;comprehensiveeducation

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發展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勞動力知識存量的多少、國民素質的高低,從而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我國西部地區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質資本的缺少,而在于人力資本的匱乏”。[1]的確,教育是經濟發展最為重要和積極的促進因素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的歷程所證明。但是,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還有著另一種性質,即若不恰當處理二者的關系,教育有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并無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寧夏固原市兩個典型回族社區——西吉縣單家集和涇源縣龐東村的調查和統計分析,對教育在貧困地區的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期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單家集和龐東村基本情況

單家集處于西吉縣興隆鎮南端,轄有單南和單北兩個行政村,以商業發達聞名于周圍。全村耕地面積5689畝;現有居民786戶、4078人,其中回族3996人、漢族82人;外來常住人口300多人,流動人口500多人(截至2003年統計),回族占總人口的95%以上,是典型的西部回族社區。2004年單家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元,人均有糧500公斤,在1994年就被自治區列為小康試點村。

龐東村位于涇源縣東峽鄉東南部,屬丘陵山谷地帶,轄3個村民小組,1個村委會。2004年,全村217戶、965人,糧食播種面積2170畝,人均2.4畝,人均糧食360公斤,人均純收入1100元;勞務輸出勞動力200多人,勞務收入48萬元。本村為純回族村,設有一所初級小學,在校學生156人,兒童入學率98.7%。

二、實證分析:教育的雙重效應

一般來說,在一個良好的經濟社會中,人們很容易觀察到收入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個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尤其是受教育的水平。[2]教育的收益率無論是從私人的層面看,還是從社會的層面觀察都是非常顯著的。

韋爾奇(Welch)稱教育能促進生產中的技術和資源配置的效能為教育對提高“工人功能”或“資源配置”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教育的“邊際成果”,也就是教育對提高個人素質所作的貢獻。[3]這種觀念是指接受更多的教育能使人們用一定數量的物質投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本課題組從對固原市四縣一區隨機抽樣調查所得的299有效份問卷中,單獨分析了在西吉縣單家集和涇源縣龐東村各獲得的60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表2所示。

Predictors(Constant):您家孩子一年上學大概花多少錢,您的文化程度,您家庭的總人數

DependentVariable:您家去年的總收入

資料來源:課題組對寧夏固原市四縣一區農村抽樣調查資料整理

在對西吉縣單家集和涇源縣龐東村進行對比研究時,我們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可信度設在95%的區間),把家庭總人口、文化程度和孩子上學負擔作為自變量,家庭總收入作為因變量,t值檢驗結果表明三個自變量總體上對因變量的影響都比較顯著。但是相對而言,文化程度對家庭總收入的影響并不是太顯著,反而家庭總人口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顯著的作用(如表1)。但是當我們以地理位置、家庭收入等為標準對兩個典型回族社區分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時,不同的社區中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明顯是不同的(如表2)。

對單家集所得的60份問卷分析表明:F=5.596,F0.05(3,60)=1.41,F﹥F0.05(3,60),即作為自變量的家庭總人口、文化程度和孩子上學負擔與因變量家庭收入的相關程度是很大的;在文化程度對家庭總收入的T值檢驗中,T=1.734,Ta/2(58)=1.671,T﹥Ta/2,即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很顯著。

而在龐東村所得的60份問卷統計分析的結果如下:

F=0.392,F0.05(3,60)=1.41,F0.05(3,60)

T=-0.887,Ta/2(58)=1.671,Ta/2

這表明,在龐東村,教育不僅沒有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騰飛。這打破了傳統觀念中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也正好印證了著名學者認為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雙重效應的觀點:“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并不是教育永恒地和穩定地促進經濟進步。在實際的社會生活和國家生活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究竟發揮何種程度的促進作用,甚至能否發揮促進作用,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4]在涇源縣龐東村這樣的西部局部貧困地區,我們無法得出經濟與教育呈線性相關的結論。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原因不僅是教育一項,制約教育發展的原因也不完全都是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在經濟與教育之間一直存在著眾多的社會因素干擾著這兩者的發展。

就回族社區而言,當地的經濟活動是整個社區運轉的物質基礎,經濟活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不僅僅作教育運轉的需要,還得提供給其他社會活動。至于按什么樣的比例提供給教育,則因地而異,因時代而不同。從宏觀上看,既不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愿,也不取決于某項具體的政策,而受制于長期發展起來的社會傳統(非正式制度)。正因為如此,有的回族社區盡管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由于長期以來重視學校教育,因而投資于教育的資金在整個家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很高,盡管經濟相對落后,教育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有些回族社區恰恰相反。

涇源縣龐東村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鄉土社會”,村民生于斯,死于斯,“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作Facetofacegroup,直譯起來是面對面的社群。”[5]他們認為只要鄰里和睦,社會生活融洽,個人能處身立世就足夠了。對于學校教育,那是因人而異的事情,子女如果考出大山,能夠在外面就業,家長自然感到榮耀。假如讀不下去,或者根本不識字,回家種田,照樣可以活得很好。因此在一部分農民眼中,文化程度的高低對于種好土地、搞好副業影響不大。回族社區所辦的學校,除了文化學習在學校實施以外,學生物質生活的主要來源還得通過家庭和社會支撐。這樣農民覺得供孩子上學就像是一場賭博,初中、高中費用已經給家里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孩子能否考上大學還是未知數。孩子考上大學,家里會背上一個更大的包袱,大學畢業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仍是未知數。而且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考上大學早已不等于鯉魚躍龍門,就業壓力之大也早已碾碎了“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單純夢想。這就很難讓一些回族社區的學生把爭取優異成績放到自己的首攻目標。涇源縣龐東村一位農村老教師告訴筆者,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有限,相對而言學生上學費用高,農民負擔不起。調查中,認為“能負擔得起學生上學費用,但是占去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的農民占了相當部分。龐東村幾位中專畢業的學生已經待在家里幾年了,既不會種地,又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家里反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務,倒成了街坊鄰居教育孩子的反例。因而多數家長擔心孩子考不上中專、大學還花去家里巨資,讓家庭背上幾萬元的負債,于是產生了學了知識用處不大的思想觀念,從而把送子女上學視為可有可無的事情。

三、啟示:教育要與民族地區發展相銜接

以上教育在貧困地區雙重效應的實證分析,同時也說明了教育應與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基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直接決定了教育投資的總量。有雄厚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后,才會有足量的教育投資;教育同樣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通過教育培養出滿足民族經濟需要的人才,才能創造出高的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由于固原市經濟長期落后,社會生產總體上屬于粗放型經營,人們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轉換過來,這樣就導致了該地區經濟與教育基本上處于惡性循環狀態:經濟不發達→低教育投資→低素質的人→低勞動生產率→經濟不發達。

胡鞍鋼、溫軍在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區傳統的社會發展戰略之后,提出了新世紀西部民族地區應實施“以人為本,社會發展優先”的新追趕戰略。[6]這一理論的實質是正確理解了教育與民族地區經濟協調互動的關系。當前從寧夏固原市的實際情況來看,知識與人力資本的儲備主要還要靠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的整體水平,培養大批各級各類人才。也就是要通過強化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優先縮小知識發展差距與人類發展差距,進而加速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因此從這一角度講,固原市的教育發展戰略必須要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相一致,并成為其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反過來,固原市教育的優先發展,必將為該地區儲備大量的知識與人力資源,進而為加速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創造條件。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教育才能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樹立大教育觀念

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它在社會運動,必須同社會的多種因素發生相互作用,并形成自己多方面的職能。在教育與社會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它與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尤為重要。但是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它與經濟規律中的投資少、見效快的利益傾向相違背。因此要注意解決“經濟發展,文化滯后”的問題,使兩者協調發展,良性循環。要在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各級各類成人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各類非正規教育。加強民族地方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建設和利用各種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圖書室等,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擺脫低文化氛圍,更新觀念,樹立改革意識、競爭意識、創新和開拓意識,為民族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軟環境”。

(二)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

職業教育是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突破口,是教育與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切合點,它更具有“立竿見影”的功效,能讓社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看到教育的價值。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原則,可以使職業教育的實用性、技術性、專業性的特點進一步得到強化,更加適應民族地區的特點。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根據需求在水平、層次、范圍及辦學結構上更具多元化,形成以初中教育為主要形式,小學教育、高中教育、成人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并將基礎教育滲透職業技術教育的復合辦學模式。在專業設置上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的特點,強調實用性、技術性。

(三)有計劃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各種專業人才

要改變民族地區經濟以流通為主的模式,逐步發展以加工、儲存、流通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經濟模式,使零星的、松散的、自發的經濟逐步地向集體化、專業化和模式化的民族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培養出較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在西吉縣單家集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成功的商人應該從文化知識、講求信譽、市場觀念、決策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思想、效益原則等八個方面提高水平,這就要求民族地方的學校在教育培養學生時,不僅要傳授文化科學知識,而且要培養各種能力和素質,把“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急需的專業人才。

(四)積極發揮民族地區傳統社會資本的優勢

目前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是社會資本過少,而是社會資本的封閉性太強,規模太小,向更大范圍的社會資本轉化緩慢。民族地區宗教作為中國廣大農村社會既有的社會現象,有著深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基礎和淵源。我們要珍視和挖掘宗教這種傳統社會資本的現代功能價值,從而最終實現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周杰.略論經濟與教育的辯證關系[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1994(3):49.

[2]李守信.中國教育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88:235.

[3]MartinCarnoy.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M].閔維方.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

[4]許慶豫.西方學者論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雙重效應[J].教育研究,2000(5):70.

[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0.

[6]胡鞍鋼,溫軍.社會發展優先:西部民族地區新的追趕戰略[J].民族研究,20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