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5:52:00
導語:美術鑒賞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但鑒賞力是一種非經教育而不能具備的特殊能力,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必須通過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鑒賞課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評論老師,有些老師雖然是名牌大學畢業卻教不好學生,是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怎樣將自己所知傳授給學生并能讓學生輕松愉快的接受,我一直在探求。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粗淺的感受。
一、任何教學,都要將完整統一的知識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框架中向學生加以傳授,美術鑒賞教學也不例外。比如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鑒賞教學,“具有不同文化意識、美學觀念和審美風貌的中西藝術,當作用于欣賞者時,便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效應。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比較鑒賞法使學生既能與東方畫家的審美意念共鳴,又能理解西方畫家的情感與藝術語匯,以此達到一石二鳥之目的。
什么樣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呢?又如何比較呢?教材中也給了一些提示,如同樣以精美絕倫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現貴族婦女生活的傳世名作《簪花仕女圖》和《蒙娜麗莎》。首先從表現內容上找出差異,前者于公元八世紀出自中國盛唐宮廷畫家周昉之手,后者則為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晚年的不朽之作。兩者作品產生年代雖有先后之分,但都產生于太平盛世,畫家都以嚴謹的寫實畫風表現了特定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端莊與安詳。只是前者內涵著閑適與自得的心態,后者則表現得優雅而神秘。其次要主要引導學生花精力對在表現形式上的差別進行探究。《簪花仕女圖》是典型的中國畫長卷,在高46厘米,寬180厘米的畫面中,展示了采花、看花、漫步、戲犬四個情節段落,刻畫的六位婦女或呼應、或獨立、或聚、或散;散點結構的畫面沒有背景襯托,只畫了兩條狗、一只白鶴、一棵花樹,作為點綴,并以此建立人物間的情節關聯和畫面結構。《蒙娜麗莎》則是典型的西方油畫肖像,在高77厘米,寬53厘米的畫幅中,截取主人公胸像,集中全力于人物面部那“神秘的微笑”以及那雙富有青春氣息的手的刻畫。畫面背景也是西方式的一絲不茍,明暗光影、空氣遠近,表現性的環境襯托,在再現的可視可感上,體現了典型的西方審美追求。常言到不比不知道,對于東西方在藝術風格上的差異這下就了然了。所謂鑒賞我認為一定要有別于以前的欣賞教學模式,在感受,體驗與識別方面狠下工夫,給學生提供多看和多比較的機會和正確的引導。
高中人教版美術新教材在編寫時大多是基于比較的方式編寫的,如將中西建筑的比較,中西造型觀念的比較等。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能夠在未來的美術鑒賞中加以運用,等于教會了一種鑒賞的方法。
二、追根求源,親身體驗是中學生鑒賞美術知識的捷徑。也使美術鑒賞教學由靜態轉向動態。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理解很膚淺,知道畫家畫了些什么,但不了解畫家是如何畫出的,只是看熱鬧,看不出門道來,對于藝術品的鑒賞仍然是個睜眼瞎。因此我在教學中先確定美術教學的脈絡,把課程分為鑒賞、繪畫兩部分,賞、技同步推進,分階段交叉授課,這樣的教學方法在中國畫的鑒賞教學、書法藝術上更為可行,因為中國畫的技法程式在創作中占有突出地位,無論花鳥、人物、山水,工筆還是寫意所需的工具材料簡單,教學內容亦可從臨摹古畫進行,從繼承古人的“筆墨規矩”入手,體悟“古人之神妙”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千講不如一練,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較大,美術教學改變知識講授過多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生還是相當歡迎的。西方繪畫油畫技法的學習讓學生親身體會不太可能,但可通過素描臨摹和寫生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民間美術可選擇剪紙這些簡單易行的種類在教學中實施,總之,只要我們大膽去探求切實可行的教學法總會找到。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隨著教學條件的逐步改善,我校高中部都配有多媒體教室,這使的上美術課時可圖、文、聲、并茂,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但這需要老師課前作更多的準備,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術老師一起,把美術知識分類做成了教學課件,雖然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現在上課只要課前做一些小的調整和補充,就可以了。多媒體教學把教學素材逼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容易對知識理解和產生興趣,有些教材內容可適當加入視頻,比如一些名家繪畫示范vcd,探索欄目出的《千年書法》等與美術有關的電視節目等.都可通過剪輯加入課件.使學生產生興趣,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四:宿州是書畫之鄉,有很多書畫名家,且有書畫藝術的優良傳統,充分利用地方資源進行教學也是切實可行的辦法,我校的藝術展室有很多宿州書畫名家的書畫作品,和學生歷屆書畫展、藝術節的作品,新生入學我們帶領他們參觀,并對學生們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此外,宿州展覽館不僅有很多名人字畫,靈壁奇石,還有很多書畫藝術展,帶領學生去開闊眼界,拓寬學生的藝術、文化視野,努力去挖掘在我們身邊可利用的美術資源吧!
五: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一節課老師講的天花亂墜,學生要么如癡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課以后,結果都是啥也不會,(美術課又不考試,我們干嗎費腦子記呀,主科還記不完呢!----學生如是說)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教出一大群忠實懶惰的聽眾,卻無法使孩子們成為有藝術頭腦,能獨立進行藝術思維的人。因此我認為老師可以“懶”一些,深圳中學的房尚昆老師的作法值得借鑒,給學生一些課題讓學生進行分組研究,集體備課,最后每組推選一位學生來上課,老師呢,當學生當助教都可以,讓學生在收集,準備的過程中,體驗鑒賞文本,收集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帶來的成功與滿足,享受學習的快樂,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自主學習,先行學習,合作學習應該替代傳統的教學方式了。
教無定法,一個教師如果每次上課都是一層不變的教學方式,那只能說明你是個確實懶惰的教師,學生一定會對你產生審美疲勞,好的教師,應當總是能給學生驚喜,讓學生體會學習美術的快樂,那么每一課都沒有固定的模式,老師就要不斷的實踐、反思、總結,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 上一篇:美術教學法運用管理論文
- 下一篇:市司法局機關作風建設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