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2 11:13:00

導語: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家助學貸款誠信資助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國家助學貸款的現狀和原因,對于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基于誠信的資助模式,認為通過誠信教育,個人誠信體系的建設等多種方式,促進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

關于誠信簡單的定義就是要真誠待人,信守承諾。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外發達國家信守的生活準則。然而,在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在經過了四年正規教育的貧困大學生中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違背當初的承諾,沒有按誠信歸還銀行的貸款,這是新出現的一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值得全社會進行探討。

一、國家助學貸款的現狀和成因分析

先看一個調查結果,據《中國青年》雜志報道,北京市工商銀行從1999年9月開始向各高校貧困生發放助學貸款。當時北京市共有43所高校與工行簽訂了合同,貸款總金額達4·3億元人民幣。根據合同,學生一畢業就需將分配單位地址及時通知工行,畢業后一年內開始持原有貸款存折按季度存錢還款。但是,當這批貸款償還期到來時,卻有119名學生一畢業,各種通訊方式都不通知銀行,原來貸款填寫的家庭住址、通訊方式也多有變更或不詳。這119名學生借了數百萬元,占該還錢人數的10%。這個比例相當之高,說明大學生的誠信急待提高。深入分析其他原因,主要的體現形式是國家助學貸款的形式單一,貸款風險大,僅僅注重學生的貧困程度,而忽略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的考核。另一方面,貸款不還對于無誠信的大學生潛在的風險根本不存在或者較小。據統計,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間以及個人的逾期應收帳款發生額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在我國,這一比率卻高達5%以上,且呈逐年增長勢頭。事實上,社會上的失信現象還遠不只上面這些,可以說“信用危機”正在向我們逼近已成無可辯駁的事實。

(一)從社會層面分析。我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年輕人缺乏理想和信仰。有的大學生甚至明確表示其將來的工作就是一切為了錢,追求名利。這可能是創業初期為了生存不得已的想法,但當經濟狀況發生改變后,大學生應該隨時調整自己的世界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發展史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到一定程度誠信是至關重要的,即使迫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加入到違背誠信的行列中去。從長遠來看,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而我們現在的社會誠信制度還不完善,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認為缺乏誠信也無所謂,不會對他的事業和前途構成威脅。

(二)從法律層面分析。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軌階段,各種市場交易制度、規則的建立尚處在逐步探索、發展與完善中。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自然就無法實現社會信息網絡的資源共享,對于守信者的保護力度不夠,也就使得失信者感覺不到違約的嚴重后果,事實上,大學生貸款違約后對他本人也確實很少產生影響。這就會造成不少“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守信者走向失信。

(三)從道德層面分析。在我國目前的制度和經濟體制及道德框架下,誠信者并不是受益者,有時甚至是受害者,讓人顯得有些不知所措,“誠信不能當飯吃”也為不少人所認可。這就容易引起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爭討一頓“免費午餐”·而在發達的美國,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他就會真的沒有飯吃,無法生活。

二、建設誠信框架的高校學生貸款制度及建議

誠信,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個人都是一筆可貴的資源。從宏觀上講,誠信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校貸款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貧困生的誠信檔案。當然,目前社會上信用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了。所以也制約著大學生貸款制度的有序實施。在西方社會,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誠信的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和發展,正所謂“無信則難以自立”,也就是這個道理。為此,筆者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基于誠信的貸款制度。

每個人當沒有制度約束時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這是人的本性。要使社會有序發展就需要法律和制度。對于高等學校的大學生,首先要把他的誠信和就業后的單位掛鉤,如果違約還貸,企業則不能錄用這樣的學生或者即使企業錄用,我們還可以類似美國社會一樣,讓違約者將來不能有房貸或晉升的機會。也就是說,通過誠信制度所建立的一系列措施,要讓無誠信者在社會上無法生存下去。(二)經濟上,要盡快建立起一套個人的信用體系制度

信息經濟學告訴我們,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必然的特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與交易的效率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與交易相關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交易相對方的信用狀況。應當指出,信用體系的建立是一套社會系統工程,其具體內容和架構設置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但針對高校貧困生的人群畢竟是少數,所以可以建立他們的數據庫,定期評估他們的信用度。

(三)拓展高校貧困生的經濟來源

我國貧困生資助資源有限·基本上包括政府,高校,銀行等多種形式,但相對高等教育的花費以及貧困生支付能力的缺口來說,貧困生的資助來源還有限。現在很多高校給貧困生提供一些讓他們自立的一個機會,如勤工助學等·再者要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實現多種項目相匹配的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模式·這樣既實現了貧困生經濟來源的多元化,也緩解了國家貧困生資助的壓力,還有利于調動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積極性,實現高校貧困生資助基金的長遠發展。

三、結束語

新的規則需要在實踐中完善,它本身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在許多方面學校不承擔風險和責任,但學校應該承擔更多的管理責任。目前由學校來認定資格,還是比較客觀、公正、可行的。學生品行、學習成績、信譽達到什么程度,學校最清楚。未來制定什么制度,只能在實踐中磨合。但基于誠信的高校貧困生貸款應該是解決目前助學貸款困境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徐孝明·國外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財會研究,2003,(4)·

[2]教育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領導小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第二集)[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教育財會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