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2-26 10:01:00

導語: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1、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組織學習活動能力是指學生在課內外的知識學習、動作技能學習、心智技能學習和社會生活規范學習的活動中,組織本人或集體進行學習的能力。它包括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選擇適宜學習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評價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先導。

2、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善于通過有效方法和途徑尋找有關知識,不斷完善自己認知結構的能力。它是學習能力的重點和關鍵。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聽記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3、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知識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學生會把掌握的知識在學習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靈活、有效運用的能力。它是學習能力的升華和歸宿。運用知識的能力包括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智力技能。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其認知發展的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智力活動。關于智力的概念,眾說紛紛。我過新理學界大多認為智力是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它包含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但由于注意力與其他各種認知能力同時發生,想象力與思維力關系密切,有時甚至難以分辨,故有的心理學家注重于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研究。認為觀察是基礎,記憶是橋梁,思維是核心。對于學習能力來說,觀察、記憶、思維是它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學習能力的靈魂。

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它貫徹于學生的整個中學學習階段。中學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認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結構和發展規律,掌握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主動權,從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關于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們主要從培養原則、培養措施和培養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

1、培養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原則。這主要有五條:一是實踐性原則。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在有意識的學習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離開實踐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同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步進行,要同課內外學習實踐相結合,要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逐步讓方法自動化為習慣,讓習慣上升為能力。二是主體性原則。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生本身的努力是內因,教師的指導是外因。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已有學習能力與現實學習需要的矛盾,以強化學生努力提高學習能力的內因;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適時而科學地進行學法指導和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能力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三是理論指導原則。知為行之始。要避免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盲目性和簡單經驗總結的狹隘性,就要對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進行理論指導,例如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能力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能力培養方法的指導。四是層次性原則。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心理發展的漸進過程,是一個由量變積累到質變飛躍的過程。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規律,既要按不同年紀提出該年齡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個體的個性特點進行個別指導,因此要制定分學段、分年級的學習能力培養目標體系、方法體系和考核體系,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五是滲透性原則。由于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掌握,離不開實踐經驗的豐富,所以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要注意滲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學中,在班級、團隊的活動中,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從各學科,各活動的特點和學習實際出發,進行學習能力的滲透教育,寓隱形的學習能力發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2、培養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措施。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三條:一是加強“中學生學習能力”的理論研究,各年級教育科研機構和教育理論研究人員可從理論上對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地位、內涵、外延、結構、發展規律、培養策略等方面,多學科地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教育體系,以至建立一個新興的實用性邊緣教育科學--《學習能力教育學》,從而為中學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二是制定學習能力大綱。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中學教育的特點、培養目標和我國教育實踐,組織有關人員制定《中學生學習能力大綱》,編寫相應教材,對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任務、原則、內容、方法和考核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以便各中學貫徹實施。三是組織實驗研究。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科研單位可以選擇適當類型的、條件具備的學校進行學生學習能力的教育實驗,探索規律,總結經驗,以便逐步向廣大中小學推廣。例如上海實驗學校和杭州天長小學關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育實驗已進行多年,且成效顯著。

從微觀上講,培養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措施也有三條:一是教師培訓。用適當形式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學習論等與中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有關的教育科學,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有關教育方針政策,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改革信息,提高教師理論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自覺性。二是制定相應教學計劃。各中學應對本校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方法、考核等做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規定和安排,并由點到面地逐步實施、推行,對執行計劃情況定期進行總結、表彰,推廣成功經驗。三是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使學校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估等有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培養中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這主要有四條:一是各科教學。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和中介。學生學習能力是在掌握各科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各科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渠道。各科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作為一項使學生終生受益的任務來完成。其具體方法有:第一,樹立目標,即根據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制定本學科學習能力培養目標,使每個年級、每學期以至每節課的教學都有機地滲透培養學習能力和內容;第二,激發動機,即在教學中調動學生求知、求思、求解和講究學法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有意識探索學法、培養學習能力的強烈愿望;第三,典型示范,教師在教學中,或者自己對學習能力的有關方面進行示范,或者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習能力的典型材料,或者由學習能力發展較好的學生向本班介紹經驗,使學生得以借鑒、學習;第四,創設情境,使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組織學習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發展智力技能的情境,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有效鍛煉的機會;第五,引導點化,即教師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或能力發展上出現困難時,即使地排除障礙,點明關鍵,指引思路,使學生在學習和發展的關鍵時刻邁過難關,步入坦途。二是開設專課或講座,專門傳授有關知識,進行專項能力訓練很有必要。一般在起始年級開設專課或講座較好,若能各年級都開,則效果更佳。三是班集體建設。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學生成長最直接、最重要的環境之一。良好的班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起積極的熏陶、促進作用。在班集體建設中,首先要培養勤奮好學、求思上進、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其次經常開展有利于學習能力發展的集體活動,如進行學習方法經驗交流等;再次建立有利于養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優秀學習品質的班級管理制度。四是第二課堂活動。這是學生發展能力、特長的廣闊天地,應有計劃地靈活地開發利用。例如組織讀書會、報告會、演講會、信息交流會等對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都大有好處;組織學生競賽、制作、操作、文藝等活動,對發展學生特長,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實踐能力都有裨益。同時,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本身,就是對學生組織學習活動能力的實際鍛煉。除以上四條外,象家庭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也是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途徑。

我們相信,只要今天的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真正具備了學習能力,學會了學習,他們在未來世界的高科技挑戰中,將會嫻熟地運用“學習”的武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生活的強者、時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