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技能
時間:2022-03-15 09:40:00
導語:地理技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1995年第3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發表中國科學院陳述彭院士就中學地理教材的看法答中學生問:“中學地理教材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科學的進步……我希望中學教材有更多的地理科學基本知識和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提高環境意識,了解社會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995年第10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牛文元研究員的《面對21世紀的地理學》一文,其中提及地理學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地關系的研究為指導,朝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和諧、互補等目標前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并指出在今后15年中,地理學應高舉可持續發展的旗幟,為解決中國的一些問題貢獻出特別的力量。
21世紀的中學地理教學當然要順應國內外教學改革的潮流——“教會學生學習”,現代教學論認為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有兩應兩不應的要求:(1)受教育者不應死背大量知識內容,而應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2)受教育者不應被要求什么都知道,而應知道如何尋求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如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指導學法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即教會學生吸收信息、運用方法對知識進行加工組織的能力。
綜上所述,對照新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1997年試用、2000年全國通用)規定的地理教學內容要點(包括知識要求、智能訓練要求與思想教育要求),它將作為編寫新教材的依據、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依據。由此可見,21世紀初期,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可列出下列圖式:
(附圖{圖})
對上圖說明如下:
二、人地關系
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教材也曾強調以“人地關系”為地理教學的指導思想,然而實際上教材中的反映顯得枯燥,不著實際,或者泛泛而論,缺少生命力。曾任國際地理學會主席的懷特撰文說:“由于忽視了人地關系的總體把握,地理學失卻了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能服務于全球問題的機會”。看來,整個地理學界都存在著人地關系思想如何具體貫徹的問題。最近我國新編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試圖在此問題上大膽地進行探索,力求在地理教學上對人地關系的結合點能有所突破,這意味著充分體現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智力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德育價值和美學價值等等。學一點,用一點,從而顯示出地理知識的生命力。
三、可持續發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發表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很快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識。總書記在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也提出:“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目前,世界各國針對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正在努力尋找一條如何實施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五個因素相互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細觀這五個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正好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所以,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點就成為中學地理教學的主旋律,也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
四、高一年級《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
由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1)生態可持續發展、(2)經濟可持續發展、(3)社會可持續發展、(4)人口可持續發展、(5)區域可持續發展等主題。據此,剖析高中新地理教學大綱規定的高中一年級《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要點,大致可以概括為四、三、二、一4個字。
所謂“四”,乃指教學大綱第一至第四單元,以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等四大環境取代了傳統的四大圈層知識體系,構建一個新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知識體系,這成為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它們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闡明四大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多領域的生存空間和多樣化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人類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或破壞浪費,并正在為改善環境質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總之,這四部分知識的本質,是在探討什么是生態的不可持續發展、怎樣才是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三”,指新大綱第五至第八單元,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人類的旅游活動等,這四個單元涉及的知識,基本上是討論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的發展概況,一方面側重“人與物”的共同發展,以及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旨在研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另一方面,也談到“人與人”或“人與社會”如何協調發展,才能達到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二”,指新大綱第九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問題和第十單元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兩大問題存在著聯動關系,造成全球性的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嚴重性是由于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片面追求單一性目的發展經濟所帶來的苦果,也就是生態不可持續發展和經濟不可持續發展釀成的后果。如果這些問題能獲得很好地解決,那么,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都可以朝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第九、第十單元還是全書的歸納和總結,并上升到理性認識,明確什么是不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內涵、原則和實施策略,進而呼喚全球直至個人共同努力,為實施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所謂“一”,即指新教學大綱和新教材自始至終皆以人地關系為指導思想。
五、高中限定性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
高中限定性選修課程是指高中文科學生二三年級必選課程。也是文科學生高考的考試內容。
高二年級地理選修課,是以專題形式探討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與文化景觀、領土與國力等人文地理內容,重點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突出社會可持續發展、人口可持續發展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所起的重要作用。
高三年級地理選修課,屬于區域地理研究范疇。從空間維度考察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全球各地區—各國家—各省、市—各縣、鄉鎮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均有不同,各自的區位優勢也有差別,因而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和步驟就會因地而異,各具特色。
大綱以中國作為區域地理案例,了解中國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區域差異,以及在區域國土整治和開發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而樹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原則——兼論發展觀的演變(二)
人類歷史是一部發展史,在每一個歷史進程中,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進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范圍和深度就會不斷擴大和加深,導致“發展”的內涵愈來愈加豐富,人們的發展觀也隨之而不斷地變化。
一、發展觀的演變
1.產業革命前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生活在純自然環境中,采野果,打野獸,人們的生活、生存主要靠適應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自然環境本身則靠系統內部的平衡以及靠系統本身的功能調節來維持穩定。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人類選擇了較優越的自然環境從事生產活動,基本上能達到滿足人類最低的生活需求,加之農牧業本身的生存性與農牧業產品的可再生性,能使生態與生產實現自然循環。所以,人與自然、環境的發展總體上是協調的。那時,還沒有現代工業、農業,污染物排放量也不大,并不危及環境容納、清除這種代謝產物的能力。
2.產業革命后——20世紀50年代以后
50年代,很多大國邁向現代工業發展階段,人們唯一追求的是盡快實現工業化,認為環境是一種“公共財富”,是一種特殊商品,它能夠供每個人消費,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獲得和享用,只從短期利益著想,盡可能去多占用一些公共資源,多生產一些產品,認為:只要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能滿足人類生活的較高要求,就叫做“發展”。這種經濟奇跡掩蓋了資源的耗減和“三廢”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根本沒有考慮環境資源是有限的,更意識不到環境的管理與保護問題。甲廠排放廢物,乙廠也在排放,誰也不愿多花錢去清除治理環境的污染物。
60~70年代,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大規模地興建了污染較為嚴重的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工業,現代農業也廣泛使用增加型技術,如發展石油農業,大量投入化肥、農藥、地膜等。此時,人類雖已進入現代化社會,但同時也進入環境嚴重污染的時代。大氣污染、氣候惡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人們逐漸覺察到經濟高速增長的代價換來的是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而且也認識到環境資源并不是無限供給的.于是不得不著手污染后的治理工作(即先污染、后治理)。導致人們誤認為經濟增長加治理污染就等于發展,并未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環境質量下降,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造成的。直到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才將“發展”看作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協調發展的過程。
80年代,人們進而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人口過多過快地增長,直接增加了環境壓力;二是植根于社會經濟不合理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機制。經過眾多的生態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的潛心研究,才促進人類“環境與發展”這個問題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即解決好環境問題要求把人口、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從相反(掠奪式開采環境資源)轉變為相成(既保證人類需要,又保護環境質量)方向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也稱為布倫特蘭委員會),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這是人類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90年代,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會議上,發表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很快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公認,也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行動綱領。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里約宣言”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這一定義的進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時間維度,提醒人們注意:當代人對自然資源的主觀要求和有目的的活動,不能削弱人類未來生存條件的基礎,貽害后代人的生活質量。
如果說這一定義還有欠缺之處,那就是應當把空間維度也提到一定的高度上去把握。所以,1995年11月2日國際保護聯盟(IN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等三組織在一份特別報告中又指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社會各階層的努力,國際的、地區間的、國家級的、省級的以及最基層的。其成功與否則取決于這一戰略與當地的實施機制及自然環境結合的程度。”這樣,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維度就有了“質的規定性”,即:
1.部門持續發展例如,工業持續發展、農業持續發展、交通、住宅持續發展等等。
2.區域持續發展例如,區域間的、國家的、地區的、城市鄉村的持續發展。
3.全球的持續發展
這樣,把持續發展的一般原理與各地區、各部門的實際發展戰略密切地結合了起來。
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及其特征
“今天的人類不應以犧牲今后幾代人的幸福而滿足其需要”,這是可持續發展的總原則。可持續發展觀相對于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觀而言,具有以下幾個特征,或實施持續發展的幾個具體原則:
1.系統性一般將持續發展系統看作是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5個子系統有機的組合狀態和協調發展的運作過程。可持續發展既然是由5個子系統組成的一個大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結構,就必定會產生整體功能。
2.和諧性從表層狀態分析,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主體,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改善的和諧協調發展;從深層次思考,可持續發展將促使人類的觀念,從單純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化為“與自然界協同發展。”以求人與自然互惠共生。
3.公平性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滿足人類需求、改善生活質量,特別注重公平性原則,它包含:①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優先考慮縮小貧富差距,給全體人民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②代際間的公平——指明任何一代對環境、對資源都不能處于優先或絕對支配地位,要留給子孫后代以同樣的公平利用資源和環境的能力和權利。③地區間的公平——既要滿足本國、本地區人群的基本需求,又不對他國、他地區人群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
4.持續性強調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離開資源的永續利用,便無從談起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意味著在進行資源開發時,必須在后續時段中,使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至少不能低于目前的水平。可更新資源要使其增殖、再生;不可更新資源要能找到替代資源。
5.漸變性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同環境的發展過程、發展規律達到統一,這是一個發展過程,由傳統發展模式轉化為持續發展模式也是一個發展過程;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是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生活消費模式,這更需要一個漸變過程。所以,持續發展是漸進的,但必須是不間斷的、高效的質的變化。
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和行動綱領,涉及每個人的利益、后代人的利益。所以,需要全世界的人們共同關心,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很廣,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人口持續發展、區域持續發展等等。以下將分別加以闡述。
[附注]本文及以下連載文稿,主要參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國家科委科技司、山東師大、山東資源與環境學會主辦)雜志上刊載各位學者、專家的論文中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論點、資料,進行整理匯編而成,特致謝意。
生態可持續發展(三)
生態可持續發展所探討的范圍是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即研究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尋求改善環境、造福人民的良性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經濟更加繁榮昌盛地向前發展。
一、人類生態環境
1.主體人類(活動)
2.環境要素環境資源既包括土地、水、礦物、生物等自然資源,也包括生存空間、容納污染物能力的資源、充足的陽光以及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幽美的風景等(在日本,把后三者稱為社會的最高財富)。
3.環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①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物質來源。②它承受著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和各種作用的結果。
4.人類與環境二者的相互關系圖示為:
(附圖{圖})
分析上表,得出以下結論:人類與環境、資源的關系是需求與供應關系、排放與納污關系、改善與被改善關系,這些關系最終都涉及到環境承載力(或環境容量)問題。
5.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的科學定義: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作用的閥值(或對人類活動支持能力的閥值)。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可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提供的物質、能量的限度方面加以衡量。有學者將它表示為:
人類經濟活動(載荷現量)/環境承載力
此值>1,表明人類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索取,大于環境對經濟活動的支持度,環境已嚴重超載。
此值=1,表明環境基本處于滿負荷狀態。
此值<1,表明尚未滿負荷,允許進一步發展。
這里不能不提到環境承載力還具有“可調節性”特征,它可因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而發生變化。例如,跨流域調水,可使缺水地區的環境承載力提高;濫伐森林也能使該地區承載力下降。
由此說明:提高環境承載力和調整人類經濟發展行為是協調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的兩條基本途徑。
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環境系統(或資源生態系統)的穩定,取決于其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的流量等級和節律。它與自然界的演化發展(包括突發事件的出現)有關,更多地受人類活動強度的影響。當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強度和排放的廢棄物沒有超過資源生態經濟及環境承受能力的極限時(即上述人類經濟活動/環境承載力≤1),既能滿、足人類對物質、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環境質量,給人類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加之,生態系統又能通過自身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環境自凈能力,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和正常運轉。這樣的良性循環發展,不斷地產生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就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反之,人類的干預程度超過資源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閥值(即超過承受極限或上述公式的值>1時),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會發生質的變化,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能力也不再能起作用。于是,系統內的營養物質循環、生物小循環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大循環都受到嚴重的障礙,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處于破壞狀態,環境趨于惡化,人類面臨著自然界的懲罰,這種惡性發展,是生態的不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惡化、生態失調、對持續發展的挑戰
近些年來,全球面臨的四大問題已對人類生存條件構成了現實和長遠的、直接和間接的、地區和全球的威脅。這四大問題的威脅是:
1.溫室效應及氣候變暖地球的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4~0.5C,導致海平面上升10~15厘米,致使沿海城市、港灣、工業區、農田,將可能面臨“沒頂之災”,生物自身的生長節奏也被嚴重打亂,甚至出現部分物種瀕臨滅絕的危險。
2.臭氧層損耗及氟氯烴污染問題臭氧層被稱為“人類核保護傘”。1995年10月10日的一次觀察,南半球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積已達兩個歐洲大小,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報告不無憂慮地指出: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增大。它將打亂生態系統中復雜的食物鏈,導致一些生物物種的滅絕,地球上2/3的農作物會減產。據統計,大氣圈中臭氧含量每減少1%,皮膚癌病例將增加10萬人。
3.生物多樣性銳減及森林死亡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指出:整個地球環境現已全面惡化,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有150~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全球森林以每年46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這意味著“大自然總調度室”將失去作用,森林“基因寶庫”也將不復存在。
4.資源空心化、生態失調地球上的資源數量有限,自從人類進入高度文明社會以來,在200多年傳統工業以及之后的現代農業促動下,人類按主觀要求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濫采、濫墾、濫伐、濫牧,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些發達國家采用了跨國資源掠奪,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生態侵略”,從而導致了全球性的資源、能源危機,“資源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人類不得不大聲呼喊:“地球只有一個”,“保護地球,保護人類自己”。
以上所述,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危機已構成對“可持續發展”的空前挑戰。
四、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任務
環境是人類生態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物質資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體人類,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類。因而實現環境生態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唯一選擇和基本任務。
1.資源的永續利用資源數量的有限性以及可更新資源再生能力的有限性,制約著人類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耗竭速率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增殖速率。如果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強度超過資源承受的閥值,人類需要通過投入必要數量的活勞動力及物化勞動來人工繁殖這些資源(如人工造林),使這些資源年更新總量的增長等于或超過其利用數量,才能保障資源的永續利用。須知資源永續利用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不可更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特征決定了資源利用要開源與節約。例如,加強勘探新資源、開發新能源、向海洋要寶、開發太空資源、尋找代替資源以及解決貧礦、伴生礦的采、選、煉技術研究和利用問題。總之,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
2.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利用與保護是辯證統一的,光利用不保護,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或短缺,光保護不利用,環境資源的價值無從發揮。保護是使資源增殖,保護是為了更好、更多地、永續的利用。破壞性的開發利用固然不對,但封閉式的保護觀念也應改變。正確的理解,應當把保護資源與持續發展統一起來。例如,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采取了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相結合的途徑,已使258個種和種群、植物354種、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針對不同的資源可以采取不同的保護利用內容,對于可更新資源應合理有效地利用、促進更新充分利用;對于不可更新資源要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尋找替代資源。
3.環境保護與提高環境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環境保護包含自然環境與資源和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兩大部分,前者上文已經說明。所謂污染即指將工業三廢、農藥、化肥和生活污水、垃圾等,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環境。為了防治污染,很多國家制定了環境立法,進行環境管理、監督,規定了污染物的排放標準,要求在生產、生活活動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棄物以及對環境的損害速率不能超過環境的納污、同化、降解的自凈能力。例如,中國政府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三大環境保護政策和環保技術政策、環保產業政策等。
總書記在第四次全國環保會議上也強調:“如果在發展中不注意環境保護,等到生態環境破壞了以后再來治理和恢復,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價。”“任何地方的經濟發展……都要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這樣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續的。”
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加強國際合作、積極行動,為促使全球社會呈現出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保護地球,為人類營造一個清潔適宜的生活和勞動環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