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現狀及對策綜述

時間:2022-03-03 10:52:00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現狀及對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現狀及對策綜述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現狀分析,指出了高校連續擴招對體育教學資源造成的影響,并提出了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

一、引言

高校體育教育資源是指高校所擁有的能夠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水平、掌握體育基本知識、豐富文化生活、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多種有形和無形的支撐狀態,即開展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類條件及要素。體育館、運動場地和各種體育器材、體育工作者和學校體育人口數量等屬于有形的物質資源。學校對體育的投人力度、學校的發展水平、體育課的質量、體育科學研究、師資力量、體育傳統和習慣等屬于無形的非物質資源。高校體育教育資源的配置間題是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擴招背景下,如何以現行體育教育改革為目標,選擇合適的體育資源存量結構調整和增量資源的優化配置方案,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面對21世紀經濟社會和新的人學人口高峰的到來,1999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進一步擴一大高等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教育階段轉型的重要策略,但是,高校擴招也帶來了種種發展中的問題,其中學生數量的快速增長與教學資源緊缺的矛盾尤為突出。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原來就比較緊缺的體育教學資源與日益增加的學生數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為了完成體育教學的任務,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積極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緩解這一突出矛盾,成了當前高校體育改革販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現狀

1.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教育的主體,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部分組成。受教育者受人口變化影響,直接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的規模和質量。教育者在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一定規模的學校教育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師,同時,教育者的質量也是影響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數量的多少,決定體育教育的質量和體育教育的平衡問題。影響學生數量變化的直接因素是教育系統本身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如體育教育經費、體育設施、師資隊伍等,而這些因素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教育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制約。

學生數量的多少,決定體育教育的質量和體育教育的平衡問題。影響學生數量變化的直接因素是教育系統本身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如體育教育經費、體育設施、師資隊伍等,而這些因素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教育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制約。1999年擴招以前,高校體育教育基本保持相對平衡狀態,學校體育教育緊緊圍繞著相對固定的受教育者展開,各項體育工作都能夠很好地正常運行。從1999年擴招至今,高校受體育教育人口劇增,原有的體育教育平衡被打破,學生數量超過了體育教育系統所能承載的最大容量。體育教育系統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體育教育資源供應量跟不上受體育教育人口數量增加時,必然會影響系統內部各結構的功能狀態和協調程度,原有的體育教育系統失去平衡。但是,我們在強調體育教育系統本身平衡的同時,并不意味著要犧牲那些超過教育人口容量的受教育人口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就要求社會和學校加大體育教育的投人,加快體育教育的軟件和硬件建設,改善育人環境,促使高校體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高校體育教育系統中,體育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是決定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數量、本身素質、教學活動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人數的劇增給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并對這一群體在新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實際情況在短期內不能滿足新要求、新標準時,二者便發生矛盾,供求關系處于失衡狀態。擴招后體育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調。自高校擴招以來,高校體育課師生比例由1998年的201:1上升到2008年的520:1。這種比例的失調,必然導致體育教師的超負荷工作,大部分教師不得不應付過多的教學工作量,這樣體育教師有限的精力和體力就很難保證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從而導致大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也出現不平衡。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師資隊伍體育教學和科研狀況的發展趨勢,是師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招后由于體育教師缺編,為緩解教學壓力,高校短期內引進大批年輕教師,原有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教師的專項結構被破壞。

2.財力資源。財力資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財力資源不足,就會限制教育的規模、數量和質量。體育教學中,體育經費的投人問題是困擾和影響高校體育工作開展的突出問題,經費投人不足,體育設施和器材的建設受到制約,同時也影響到體育教學質量。在體育教學中,財力資源主要是體育教學經費。如果體育教學經費不足以滿足擴招后高校一切體育教學活動,那么將影響體育教育系統的平衡。

高校擴招為其自身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高校為解決擴招后基礎設施(如教學樓、學生宿舍、學生食堂等)的燃眉之急,往往首先將擴招后增加的經費投人到這些地方。高校體育經費主要靠學校撥款,與擴招前相比,多數高校的體育經費都有所增加,相對于增加的學生數量,經費的增加仍不能同步。

3.物力資源。學校教育的物力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財力資源的物化,它構成了學校和課堂的物質環境。物力資源低于基本的需求時,必然限制教育系統的規模、數量和質量。在高校的體育教育中,物力資源是指高校的場館、器材和體育教材。體育場館、器材是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保障,其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我國高校持續擴招對高校體育場地和器材等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各種場地所容載的學生大幅度增加,有的高校學生數量達到擴招前的近十倍。在如此擁擠的場地里安排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運動訓練,勢必影響到體育教師和大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導致體育教學質量的下降,出現學生數量和質量的矛盾。另一方面,高校體育場地不僅在數量上不能滿足擴招后的需要,而且在質量上也不盡如人意。體育場地、器材本身就屬于耗損比較嚴重的一類資產,擴招后學生人數的劇增,學生對場地及器械的使用頻率加快,則加劇了場地、器材的耗損程度和速度。然而高校體育教育經費既要維護場地器材,還要大量增添新的場地和器材,所以在有限的體育教育經費下,場地器材的養護、維修和增補很難保證體育教學及其他活動的需要。

體育教材是高校體育教育功能實現的保障,是重要的物力資源之一。體育教材不僅保證了高校體育教育的均衡發展,又保證了高校體育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體育教材跟不仁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就會導致與社會的沖突和矛盾,導致教育自身的功能失衡。

4.信息資源。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離不開信息的傳遞。通過信息傳遞把系統內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使系統處于有序的動態平衡狀態。體育教育存在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要保證體育教育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與所處環境進行信息的交換,針對不斷進步的社會需要,及時調整內部結構和功能,保證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連續擴招使體育教學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信息發送者、傳遞途徑、信息本身和信息接受者四個要素之間的暢通。

三、優化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必須配備合格的師資隊伍。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統一認識,把高校公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當做一項長遠的戰略工作。尤其擴招后出現的師資緊缺、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學校要加大力度投人資金、提供條件、改善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使高校公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有成效。

2.擴大經費來源。一方面學校相應地增加體育教學經費;另一方面面對市場經濟,高校體育教育本身要建立多元投資體系,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在不影響體育教學和正常體育活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逐步擴大體育教育產業活動,緩解擴招后體育經費的不足。(1>高校可以利用體育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對社會和學生舉辦有關項目的體育培訓班,運動技術指導、承接各種體育比賽等。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進行科技成果的產出和轉換,以及人力資源的輸出。(2)在不影響正常體育工作的前提下,利用閑暇日和課余時間,向社會提供娛樂消費,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供場所,進行適當的有償服務。(3)充分利用人際關系,爭取政府對體育教育的支持和幫助,爭取廠礦企業資金投人和贊助。

3.合理開發高校體育人力資源。在學生數量急驟增加、教學內容不斷豐富的情況下,僅靠增加年輕教師的數量,不利于學校師資隊伍長期規劃建設。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校際、省際甚至國際的合理流動,是高校體育教師社會化的重要標志,是今后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趨勢。學校間體育教師的交流和交換,實現人才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人才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能,有利于高校間人才資源的共享。返聘退休教師、校外專家、教練和體育指導員擔任部分教學工作,緩解教學壓力和人員編制。

4.挖掘體育教學內容。針對目前體育教學形式,必須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增添新教材,改革舊教材。教學內容應跨越時間、空間的界域,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民族的與世界的相交融。在利用好學校體育資源的同時,積極開拓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減少競技體育內容,增加趣味性、娛樂性強的自然休育和休閑休育內容。

5.合理利用場館資源。目前部分高校的體育館僅供學校體育代表隊和經營使用,在教學場館緊缺情況下,應合理調配場館的使用時間,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同時還可適當利用校外體育設施資源,緩解校內場館不足的壓力。

6.加大信息數量和種類的投入。高校要不斷擴大信息來源渠道,提高對學生輸入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結合不同的學生群體,輸人不同類型的信息,便于學生選擇和吸收。積極創造條件,保證信息傳遞通道的通暢,以提高信息傳遞的效果。教師應加強自律,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信息更新能力和教學水平,保證信息傳遞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