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道德教育

時間:2022-04-12 09:19:00

導語:小議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筆者介紹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及出現原因,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健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它對于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并且蘊藏著無盡的潛能。但是,網絡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在廣泛的積極作用背后也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并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目前中國網民已達4600萬人,而大學生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全國高校大學生經常上網的人數已達40%以上,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加強這一群體的網絡道德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是奠定網絡文明的基礎。

1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

1.1網絡言行隨意放縱,投放語言垃圾

此行為指的是網絡行為人利用言語行為向網絡投放沒有信息價值或是負價值的言語成品的行為。由于網絡發言的匿名性,少數大學生把網絡當成了“情緒公廁”,借助論壇、聊天室對他人或團體進行惡意攻擊,并且借此逃脫法律的約束。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21.7%的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在聊天室或論壇中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72%的大學生有過在網上騙人;有41.7%的大學生到過不健康的網站。

1.2網絡價值觀念模糊,人格沖突突出

調查顯示,45.6%的大學生對網絡的感覺是“放松自己,新鮮、自由、輕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現自己另一面,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網絡是虛擬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騙、保護自己”;“嘗試新的感受”;“體驗不同于現實的生活,尋求另一種感覺”;“逃避現實,對現實不滿”;“無聊”等等。

1.3利用網絡“談情說愛”

大學生正是談情說愛的年齡,網絡使兩性交往的“杯水主義”得以公開化和美化,不少門戶網站的聊天室正在淪為網絡的大本營,一些網站公開為“一夜情”大唱贊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潰。

1.4利用網絡犯罪

由于網絡上存在著“技術鴻溝”,少數大學生利用自己的電腦網絡知識,侵犯其他網民的隱私,偷竊別人的網絡財富,如破解他人的郵箱密碼,偷竊他人的偽號碼等。調查發現,4.5%的大學生有過盜用別人的密碼;有6.3%的大學生偷看過別人的電子郵件;6.9%的學生私自用過別人的帳號上網。

2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出現的原因

2.1網絡文化的特殊性對大學生的道德成長環境構成挑戰

網絡的開放性對于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是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環境因素;其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則可能導致大學生道德失范,引發人格分裂。傳統道德規范已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

2.2網絡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濫

信息網絡技術的濫用威脅著人們的道德倫理。有用無用的信息同時被生產,網絡正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倉庫。網絡環境的不可控制性從信息質量上污染了道德環境,大量信息垃圾對人們的思想構成了嚴重侵蝕。電腦技術帶給人們的一些游戲,使一些辨別能力差的大學生沉溺其中,游戲中充斥著暴力以及色情的東西,無時不在襲讀人類文明。

2.3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的網絡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原來頒布實施的一系列網絡法律法規,由于網絡應用向縱深發展,已有部分明顯滯后,一些關于網絡行為的認定過于原則或籠統,缺乏可操作性,且宣傳力度不夠,使一些網絡行為無法可依。

3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

3.1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

目前,隨著電腦網絡日益發展,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一些西方國家高等學校的教育課程,如美國杜克大學開設了“倫理學和國際互聯網絡”的課程。大學生應該遵紀守法,遵守共同的規則,做一名網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網絡道德人,就要樹立網絡道德意識,即認識到網絡道德是網絡社會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際關系調節器。

3.2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辮別能力

網絡是用來為人類服務的,而不是制約人類和支配人類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不能反過來讓網絡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覺維護網絡文明,樹立網絡自律意識,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氛圍;同時,要認識到網絡并不是知識的凈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自覺對有害信息進行抵制,識別和拒絕網絡破壞性行為。

3.3教育大學生講究網絡禮儀

目前的網絡禮儀主要有:(1)間候禮儀。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交往的起始中,問候和稱呼雙方應遵守的規則,這是大學生網民行為禮儀的初級教程。(2)語言禮儀。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交往中語言表達應遵循的規則,這些禮儀可以表明一個人的態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禮儀。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交往中所采取某種交往方式時應遵守的規則。總之,網絡禮儀是網民行為文明程度的標志和尺度。一個大學生如果連這些起碼的網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會做,很難相信他能遵循更嚴格、更高的網絡道德標準。

3.4要求大學生遵守網絡道德規范

互聯網為人們自由上網、開展各種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自由度。但是,虛擬的網上活動與現實社會的活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網絡人的自由在本質上是理性的,網絡人必須具有道德意識,不能認為匿名、數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隨意制造信息垃圾、進行信息欺詐,反之,必將受社會輿論的譴責與良心的自責。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網絡間題,大學生必須遵守網絡道德規范。

3.5幫助大學生成立網絡學習中心或建設青年網站

學校要本著“主動出擊,積極應對,把握導向”的原則,采取措施,引導青年學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網絡。為此,網絡中心和圖書館技術部可以成立網絡學習中心,對他們進行分批培訓,多開展各種涉及網絡的活動。如:計算機網絡知識競賽、電子商務比賽、網絡主題辯論等,引導他們正確用網,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或幫助他們建立青年網站,通過學習、交友、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大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凝聚大學生,使他們形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

4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4.1針對網絡進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信念、網絡道德價值觀念,明確在網絡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主要方法,其一,在學校教育中,應該設置網絡倫理教育課程或講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線的基礎教育。其次,把網德、網紀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以加強他們對全球網絡文化價值觀念的鑒別能力和抗誘自律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網絡公德意識和網絡道德水準。第三,建立健全網絡規范。目前有些發達國家的計算機和網絡組織已經試行建立一些網德、網紀,例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關于網德、網紀的聲明等。我國也有地方出臺了若干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第四,應盡快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加強對網絡行為的監控。目前我國已經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他們為網絡道德教育建設提供了保障。而在學校中把網絡法規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網絡進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據網絡的特點和學生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的學習心理特點,積極地開展包括網絡道德在內的系統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點,通過“在線指導”、“網上論壇”等形式,開展以網絡道德教育為主題的討論。

4.3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時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校園文化是在大學校園環境下,由一定數量的個體行為形成的一種共存文化現象,以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反映了“大學人”這一亞社會群體的特有的生活狀態和獨特的文化心態,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廣泛的積極意義。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中校園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園文化活動來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4.4通過品德課程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陣地,它能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例如,在討論遵守社會公德問題的時候,可以對出現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進行剖析;在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教育時,也可以把這作為一個切人點,讓學生自己分析并對網絡道德、網上的行為進行規范,從而增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

4.5通過法律課程加強網絡道德意識

法律和道德從來都是相互補充,道德對法律也有促進作用,當前由網絡引發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網絡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逐漸成為新的熱點,在法律課程的教學中加人網絡的法律問題,可以讓大學生了解網絡的行為也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違法和犯罪。在法律課程中強調網絡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將對防范網絡違法與犯罪起著重要的作用。

4.6利用文獻檢索課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科技文獻檢索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了解信息、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文獻檢索課要和信息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如何組織信息、如何尋找信息和如何采用批判性思維利用信息,使他們能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另外,積極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網站,介紹一些好的信息等,這些都是避免他們上網“閑聊”、出現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