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農民主體教育地位的探討
時間:2022-04-16 05:00:00
導語:詮釋農民主體教育地位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真正從業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和培訓,農民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農村依然表現出農民素質偏低的現象。只有加強對現有農民的教育,重視對新一代農民的培養,突出農民是受教育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農民教育主體探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能否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只有不斷分析研究新時期農民教育的特點,完善農民教育體系,改進農民教育方式,使真正的農民內在素質“質變”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具有更可靠的保障。
一、農民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長期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多渠道、多形式農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村依然表現出農民素質偏低、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得不到充分應用、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產品競爭能力不強、農民收入不能穩定提高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歸根結底在農民教育中,真正從業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和培訓,農民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一)“農民”定義上的不清晰,使得農民教育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農民是指農村中從事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居民,而人們習慣上不是以農村居民的職業特性界定農民身分,往往是以農村戶籍為依據,將農村戶籍的居民統稱為農民,模糊了農民與農村居民的概念。農民教育則應以農業科學技術為內容,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村居民為對象,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為目標的教育活動。由于“農民”定義不清晰,使得農村開展的各種技能培訓和教育活動,自然也就納入農民教育的范圍。同時由于農業生產經營的特殊性和鰓決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從業農民從未設定也難以設定年齡界限,在年齡段上也不易明確農民教育應突出的主體對象。習慣上或廣義上的農民概念,極容易忽視真正從業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的受教育問題,使得農民是農民教育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二)對解決“三農”問題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農民教育的方向發生偏移
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村增收、農民致富的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我國有8億多農村居民,農村勞動力4.8億左右,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只需2億,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培訓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對增加收入,富裕農村,改變農村面貌等有著積極作用。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增強農村勞動力輸出后從業的適應性,有必要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高素質的農民為基礎,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同時,并不能放松或忽視農民教育工作。事實上在農村教育和培訓過程中,往往出現重勞動力轉移培訓,輕農民教育現象。農村勞動力轉移又是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體對象,這部分農村勞動力通過培訓得到轉移后,農民教育又不能同步開展,更突顯農民素質低下和農民老齡化問題,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三)接受教育的需求意識不強,使得農民自我放棄接受教育的主體地位
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知識具有眼見為實的特點,農民獲取的農業科技知識較多的是通過農民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示范影響,加之“學者不農、農者不學”的傳統意識和傳統耕作方式的沿襲,影響了農民接受教育的主動性。農民接受教育在時間和經濟上必須有一定程度的付出,農民的收入狀況和接受教育后獲得收益的滯后性,同樣影響農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更突出的是農村勞動力中38%左右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49%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接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難度,降低了接受教育的欲望和信心。農民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某種程度上是自我放棄接受教育的主體地位。
(四)農民教育的體系雖然健全,但培養新一代農民的重視程度不夠
建國以來,我國十分重視農民教育工作,高等農業教育、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無論是教育職能,還是地域分布的覆蓋面上,都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民教育體系,這是由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農民教育或農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然而,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加之社會對學農、務農的偏見,農民教育體系中培養新一代農民的職能有所削弱。農業院校不斷向多科性、綜合性學校發展,農科專業學生數在學校中只占30%左右,同時學生“服務農村、獻身農業”的觀念比較淡薄;農村職業教育并沒有突出培養新一代農民的辦學理念,往往偏重于以勞動力輸出為培訓導向;農村基礎教育不僅缺乏對學生“學農、務農”的必要引導,往往以跳出“農門”作為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動力。現代農業是以相對完善的生產條件和物質裝備為基礎,有效運用現代化的生產手段、農業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等要素來組織和經營,要求農民需要具備農學、機械學、管理學、信息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要取得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不能僅僅依靠對現有農民的教育和提高,更重要的是確立培養新一代農民的教育理念,著力于對新一代農民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二、突出農民是受教育的主體地位的措施
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理念不可動搖。發展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惟有進一步重視農民教育工作,加強對現有農民的教育,重視對新一代農民的培養。只有突出農民是受教育的主體地位,才能提高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一)推行農民登記制度,合理界定農民教育的主體對象
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歷來沒有從業條件和職業要求,使得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不能顯現。推行農民登記制度,就是從職業特性和年齡要求上明確農民從業條件和職業要求,從機制和制度上確定農民的職業身分,真正意義上賦予農民與工人、教師一樣具有職業內涵。農村居民通過系統的農民教育獲得“農民從業資格證書”,使農民有表明職業身分和職業技能的“工作證”,或是農村勞動者從業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準人證”。只有推行農民登記制度,合理界定農民的職業資格,規范農民的從業條件和職業要求,才有利于突出農民是受教育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教育的針對性,讓從事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真正得到教育和提高。
(二)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職能,調動農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
農民無論是受教育的程度,還是收入水平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的素質狀況和收入水平直接關系到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民教育不僅是要加強引導,使農民從關心自身利益的角度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覺性。農民教育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國家必須從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建立相關保障機制,推動和促進農民教育工作的開展,調動農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
1.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農業,從制度上調動農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實行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小規模、家庭式的經營方式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在保持農村現有行政組織體系的框架下,注冊成立多種形式的農業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新型的農村政企關系,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農業。農民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下,必須主動接受教育,獲得“農民從業資格證書”,使農民更新傳統農業和經驗農業理念,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真正在素質上“質變”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同時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農業,能夠有效地開拓農村就業市場,吸收更多的接受高等農業教育的學生回到農村創業,從而改變農民的整體素質狀況。
2.進一步調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式,讓受教育者有施展才能的空間。由于土地是農村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了顯示公平,農村居民均享有土地承包權。隨著農民家庭人口的變化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分散、小規模的土地承包經營方式必須調整,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狀況必須改變。鑒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和農村居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的特殊性,農村居民可將土地承包權以入股的方式流轉到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并參與分紅,使土地相對集中達到適度經營規模,實現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的分離。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將通過農民教育取得“農民從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吸收為職工,參加生產經營活動并獲得勞動報酬,同時在失業、養老、醫療服務等方面納入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實行農村居民土地收益與農民勞動收益的分離。
3.建立健全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機制,讓農村居民獲得基本保障。確立農民職業化,提高農民教育的成果,離不開社會保障機制的支撐,實行農村居民土地收益與農民勞動收益的分離更離不開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建立健全農村居民轉移后的社會保障機制,解決其離開土地后的后顧之憂。農村居民轉移到城鎮后不論從事何種工作,往往都被稱謂“農民工”,在社會地位和勞動報酬上均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公平。農村居民通過技能培訓后轉移到城鎮就業,國家必須實施強制性政策措施,使之在失業、養老、醫療服務等方面納入城鎮社會保障機制,保障農村居民轉移后的基本權益。
其次,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機制,讓老齡農民老有所養。目前農村還沒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老齡農民不得不依靠承包土地的粗放經營來維持生計。如果讓老齡農民在維持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退出農事操作,必須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使老齡農民的生活通過承包土地的股份分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等途徑得到基本保障。
(三)完善農民教育體系,注重培養新一代農民
農民教育過程中除對現有農民進行教育和提高,更應該注重對新一代農民的培養。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農村青壯年農民的比重越來越低,文化層次低、老齡化和后備力量不足的現象表現更為突出,培養新一代農民工作更為重要。農村基礎教育在培養對象和教育內容上,必須增加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教育內容,同時開設必要的農事操作課程,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農業的品質。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更應以農業職業技能教育為辦學宗旨,以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農民為辦學目標,確立培養新一代農民的教育理念,成為培養現代農民的主要基地。高等農業教育應引導學生以農村為發展空間、以農業為求職取向,立志農村、服務農業,獻身于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國家應對學農并從業農業的學生在助學貸款、減免學費和畢業就業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鼓勵學生到農村創業和發展。
- 上一篇:淺談稅制轉型和稅收制度
- 下一篇:小議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