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缺少母愛的孩子重展笑顏

時間:2022-05-06 05:44:00

導語:小議缺少母愛的孩子重展笑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缺少母愛的孩子重展笑顏

【內容摘要】工作中發(fā)現很多缺失母愛的孩子,少言寡語、自卑消沉;邋遢成性、自暴自棄;唯我獨尊、性格孤僻;品德不良、違紀成性。雖然這些同學占得比例不高,卻是教育者更應去了解,去關愛的一個群體。本文從分析缺失母愛的孩子一系列的問題入手,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闡述了幫助他們找回自我、重展笑顏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為更多關心、關注這一群體的同行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缺失母愛;分析;策略;重展笑顏。

“家”,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母愛”,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種天生的倦戀。在兒童的眼里,家和母愛都是心靈的棲所,成長的港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由于父母離異、自然災害等種種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兒童仍要面對家庭破碎的境況,承受著失去母愛后的自卑與傷痛。缺失母愛的環(huán)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因此這部分孩子的教育問題顯得十分重要。

一、對缺失母愛的孩子的分析

缺失母愛就是孩子童年就失去母親,缺少母親對自己的關愛。造成缺失母愛的原因很多,如父母離婚、天災人禍造成的傷亡或其他原因致使母親的離去等等。由于缺失母愛的成因不同,及個人本身所擁有的內外在的資源不同,面對沒有母親的感受及造成的影響也就有所不同。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我發(fā)現這類孩子容易出現以下幾種問題:

問題一:少言寡語,不愿敞開心扉與別人交往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中就談到,兒童在出生至十八個月時就要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親的關愛不夠,甚至沒有,孩子就會對人、對世界產生恐懼,充滿不信任,可見母愛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類型的學生女孩子居多。她們童年失母,父親的心態(tài)、性格也是沉默不語型的,孩子無法得到細致的關愛。情感易陷入憂郁、沮喪、悲觀和苦悶狀態(tài)。初中階段的她們正是身體發(fā)生變化的關鍵時期,比如她們第一次來了月經,沒有母親的關心,又不敢和同學交流,她們常常會感到害怕;學習上更無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績漸漸下滑,可內心深處她們又渴望進步,卻自感力不從心。這在無形中會增強她們的自卑感,削弱她們的自信心。她們不愿意同學老師問家事,不愿意學校開家長會,但內心卻無比渴望親情、溫情。

問題二:邋遢成性,讓人對他避而遠之

有些孩子從小就沒有母親,父親又忙,生活上沒有時間照顧他,一切都要他自己做,洗衣做飯,整理物品,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常常因為貪玩而忘了換下的衣服還沒洗,自己的東西還沒去整理,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習慣,衣服臟了干脆不換,自己的物品亂放,甚至臉上臟兮兮的也不會覺得難受。

問題三:唯我獨尊,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

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最為中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這句話表明,幼年的經歷影響一生,其中母愛對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

很多家長因其子女失了母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認為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便想從金錢和其他物質方面給孩子補償,對子女過份地寵愛嬌慣,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為是否正確,一概予以滿足。家長的這種“親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這類家長不知道初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長中,因為父親的寵愛,讓他們(她們)覺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理所當然的。這類型的學生總是惟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偏激,沒有集體觀念,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同時受不得一點兒批評,更承受不了挫折與打擊,表現出極其脆弱的心理狀態(tài)。

問題四:品德不良,聽不進師長的規(guī)勸

初中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易受外界影響。有些家長在孩子母親突然離去后因工作繁重,常常無法在家陪伴照料空閑下來的孩子。這樣,學生在冷清的家里絲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情關愛,對家毫無留戀,覺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親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關照自己。故此,放學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與“朋友們”浪跡在網吧、游戲機室,深夜都不愿歸家。這種類型的學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漸產生對道德規(guī)范錯誤的認識,缺乏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不正確,容易接受“朋友”或社會消極評價的影響,不易接受學校、家長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和評價,這對周圍的學生影響極壞,是典型的雙差生。

二、讓缺失母愛的孩子重展笑顏的策略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孩子,他們最缺乏的就是親情、溫情和愉快的心境、歡樂的笑聲。作為班主任老師應做到從眼前的一點一滴做起,給孩子以充分的愛,用理解和體諒來喚回那份失去的感情:

1、充當母親的角色,關愛他們的生活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民族的未來掌握在母親手里。”母愛的作用顯而易見,可想而知,一個孩子沒有了母愛,對他的影響有多大,所以作為一個班主任老師,我們要盡量彌補孩子沒有母親的遺憾,多給孩子一些慈母般的關愛。

我班的慧慧從小沒有母親,父親一直在外打工,和爺爺在一起,瘦小的她一直是個乖乖女,從來不會違犯紀律,只是很難看到她的笑容,她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老師會批評她,同學會譏笑她。見到老師很害怕,總是低著頭,怯怯地說“老師好”,聲音低得只有她自己聽得到。一開始,我只是在她的周記上寫到:“聽到你的問好,老師很開心,希望你也開心哦!”那天我仔細觀察,她可開心啦,第一次看到她笑了。9月20日是她的生日,這天我叫同學一起為她唱生日歌,祝福她生日快樂,她感動得哭了。

以后的日子,我經常和她談心,告訴她有什么話可以和老師說。有一次她一個人在教室里偷偷地哭,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問她什么原因,她只是一個勁地哭,后來經過我耐心地勸說她才告訴我,她來那個了。我給她詳細講了這是每個女孩子都會遇到的,給她買了紙和衛(wèi)生巾等,告訴她注意哪些事項。從那以后,她有什么話都會和我說,漸漸地發(fā)現她開朗了很多,常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學在一起說笑、玩耍。

2、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著名專家孫云曉說“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班里的寧書靜同學從他記事開始就沒有見過母親,父親每天打短工,根本沒時間管他,從小他就養(yǎng)成懶散的毛病。因為成績差(入學摸底語文10分,數學2分),沒有老師看得起他,同學也討厭他,沒有人愿意和他玩,甚至經常有同學欺負他。如果有人罵他打他,他就用拳頭來還擊,打不過別人時會找棍棒之類的東西。因為小學落下的功課太多,他連自己的家庭住址都不會寫,上課根本聽不懂老師講些什么,無論老師怎么說,他都不會拿筆寫字。

開始我也很少去關注他,有一天他又和同學打架了,我把他叫到辦公室,看到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在我面前,天氣那么熱,他卻穿著一件厚厚的棉毛衫,而且肩上都裂開了,褲子還是小學的校服,已經太小了,早不適合他穿,全身上下臟兮兮的,身上還有一股濃濃的汗臭味。我內心有些震撼了:“這是我的學生嗎?為什么我一直沒有注意到他?”那天我沒有批評他,心平氣和地和他聊,了解他為什么打架,也從他那里了解到他爸爸很少管他,也很少給他買衣服,我對他說:“以后別打架了,回家后洗個澡,身上臟了,同學也不愿意和你玩,如果你乖些,老師給你買套新衣服。”聽到這些他有些驚訝,一個勁地點頭。

那天晚上我到店里給他選了一套衣服,第二天當我?guī)Ыo他并幫他穿上時,他可高興了,看到他靦腆的笑容,我很欣慰。從那以后,有時間我會幫他洗洗衣服,偶爾送他一些如香皂、洗發(fā)水等東西,也經常問問他的飲食起居,他都樂意和我說,每次在路上看到我都會說“老師好。”雖然他現在學習成績依然不很理想,但他會拿起筆寫寫字,會和同學在一起玩耍嬉鬧,能看到他開心地和同學在一起,這對他來說已經是個質的飛躍,同學們也不會因為他成績差而歧視他了。

3、做孩子的引路人,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得讓孩子明白酸甜苦辣都有營養(yǎng),既要表揚,也要批評,不能一味地遷就孩子。班主任老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和家長一起探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那些溺愛型的孩子家長,應該告訴他們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能會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擊、挫折,如果孩子只能聽表揚,不能受批評,那是非常危險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路標,如今路標已經缺失了一半,作為父親更應該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一定要讓他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抽煙、喝酒不可以,吸毒更不可以,要從小就讓他知道是非對錯。在學校,老師也應該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個健康的人格。

4、家校聯系更緊密,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對于沒有母親的孩子,我們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們外,應該和他們的父親多聯系。我們可以在一定時期暫時替代他們母親的角色,可我們始終無法替代家庭教育。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走出學校,定期對沒有母親的孩子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具體的家庭境況,與家長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使他們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時向家長提出中肯的建議,希望家長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逛逛街,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能多感受一份家庭的樂趣。要多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打個電話、留個字條,讓孩子知道你再忙也在關心著他,這會令孩子感到愉快。對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們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輕易給孩子潑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家長更多的是在旁邊鼓勵,與孩子站在一起,這對孩子來說是最高興的事,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支持和愛,他們的孤獨感才會漸漸消失,也才能夠敞開心扉去感受生活的愉快。

2008年的教師節(jié),總理在與八位來自基層的中小學教師的座談會說到:“對老師來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溫總理的這番話,一語道破了教育的真啼。常常在想,對于那些本來已經擁有著一份完整的愛的孩子,我們的關愛可以讓他滿心歡喜,那么,對于一個缺失了母愛的孩子,他們的需要是不是更容易滿足呢?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句好聽的話語,都會讓孩子心潮激蕩,刻骨銘心。愛是一種賞識,如果我們能用愛心去呵護,用愛心去啟迪,缺愛的孩子一樣能在關懷、溫暖的懷抱里茁壯成長,他們的笑顏可以依舊,他們的人生燈塔一樣可以燦爛無比。

【參考文獻】

[1]黃金生:《家庭結構缺損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九江學院學報》,2005年2月期;

[2]王詩堂:《對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探討》,《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5期;

[3]傅安球:《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4]呂斐宜:《父母離異兒童社會交往狀況研究》,《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23;

[5]蘇暢:《單親家庭與完整家庭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比較研究》,《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9,1;

[6]李曉芳,楊淑紅,王敏娜:《單親家庭子女個性特征和行為問題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

[7]何宏靈,劉靈,楊玉鳳:《單親家庭兒童個性和學習成績研究》,《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