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利用游戲訓練交往能力的探究
時間:2022-05-06 05:59:00
導語:低年級利用游戲訓練交往能力的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必將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本文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綱要》為指導,著重探討在小學低段利用游戲這一教育的重要手段,讓兒童在與小伙伴們的相處中培養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體驗輕松愉快的交際樂趣,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相處的社會技能,促進兒童交往能力和社會化的發展。
【關鍵詞】游戲同伴交往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不僅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必將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認為: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交往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道,并產生牢固的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可見,孩子學會交往和合作是多么重要。然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他們因缺少同齡伙伴,接觸面較窄等原因而產生了諸如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群等許多的社會性方面的問題。
小學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綱要》中的分階段具體內容指出“小學低段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同時,《綱要》也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因此,在小學低段,我們可抓住兒童最需要、最獨特的一種交往類型——同伴關系,并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天性,讓兒童在游戲中與同伴交往,使兒童能夠進行人際關系和人際交流的探索,發展人際敏感性,奠定兒童今后社會交往的基礎,促進兒童的社會化和人格的發展。
一、積極參與游戲,學會主動交往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兒童自出生之日起,就置身于社會環境中,并與他人發生接觸、交往。交往成了兒童的基本需要。而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摘自魯迅的《風箏》),是想象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游戲對于低段兒童來說,更是他們尋找朋友的精神需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游戲,讓兒童積極參與游戲,鼓勵兒童主動與同學交往。
【案例1】第一堂課。
(播放課件動畫:丁丁、冬冬見面相互作自我介紹,并向大家問好)
師:瞧,多有禮貌的學習伙伴!可是他倆還不認識咱們呢!
生:(爭著說)我們也來介紹自己!
師:好啊,做個游戲吧?這個大紙盒里有許多漂亮的小圖標,紅蘋果呀、小熊貓呀……請你隨便取一個,回到座位。(師生共同抽取圖標)
(教師很快地找到了和她持有相同圖標的學生)
師:(摟著學生的肩膀來到教室中央,握手)你好,我是××老師,歡迎你!我很愿意成為你的朋友!
生:(略帶羞澀)你好!我叫××,我在一年級5班。
師:真好,又清晰又響亮!(向全班)小朋友們,咱們開始游戲——《找朋友》,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圖標的小伙伴,握握手,做自我介紹。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師生一道游戲。而后,學生三人一群,五個一組,自由組合做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鼓勵較膽小的孩子,提醒不夠禮貌的孩子。
這是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第一堂課。老師靈活運用教材,為學生提供話題,激發了學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在活動中,老師與新學生相識了,并且讓學生和其他的同學相互熟悉,消除了緊張心理,學生在實踐中形成了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初步學會了與人交往,并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得到交際能力的鍛煉。
二、愉快開展游戲,學會和諧交往
兒童的同伴交往是他們社會化的需要,是童年情感生活的寄托。兒童通過能反映一定現實生活、參與性與自主性都很強的游戲活動,在“準成人世界”的同伴關系中,學會理解別人、關心別人,約束自己、改變自己,學會服從與支配,學會解決個人與團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矛盾。
(1)遵守規則,建立自覺意識。
低段兒童的游戲目的性、組織性已有所提高,更喜歡合作游戲、規則游戲。在游戲時,我們要給兒童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和內容,“玩什么”、“怎么玩”、“與誰一起玩”、“用什么來玩”等一切隨游戲者意愿而定。讓他們在平等的關系中,有充分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將自己的同伴進行比較,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從而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促進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健康發展。當然,與“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通行”一樣的道理,游戲中的自由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之上的。
【案例2】活動課時,凱凱忘記帶棋子了。他看到同學桌上有一副棋子,問道:“這是誰的呀?”大家告訴他是菁菁的。
凱凱連忙找菁菁:“菁菁,你的棋子借我玩,行嗎?”
“那我就沒的玩了。”
“我和你一起玩,好嗎?”
“好吧。輸了可不許賴。”
“好的。”
游戲中的凱凱顯然很有規則意識,他未經允許不擅自拿別人的東西,能用商量的語氣來提議,并愿意遵守同伴制定的規則。在游戲中,孩子知道處處要讓自己的言行符合游戲的規則,否則會遭到拒絕。當孩子在游戲中以積極的心態學習,主動遵守游戲規則,并逐步將規則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時,那他們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會自覺遵守規則。因為行為自主才具有自覺性,出于內部動機的自我控制使孩子樂意執行規則。維果茨基說過:“在游戲中,一個孩子的行為總是超越他的實際年齡、日常行為。在游戲中,他比他本身實際水平要高出一點。”
(2)角色置換,學習理解他人。
美國心理學家Hartup指出:“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受并進行積極的相互影響,對于兒童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而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太陽”地位,使得他們事事、處處以“我”為中心,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我們可以在游戲中,特別是通過表演游戲,如“乘車購物”“兩羊過橋”等讓兒童扮演不同角色,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察同伴的真正需求和情感,學習站在不同角度處理和分析問題,學習如何待人接物。歌德說得好:“要求旁人都合我的脾氣,那是很愚蠢的。我把每個人都看作一個獨立的人,……這樣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學會為人處事之道。”
【案例3】學會交朋友
1、熱身:游戲——“鏡中我”。學生兩個一組,A做動作,B模仿。
提問A:你看到了什么?——我怎么做,他怎么做。提問B:你做動作時怎么想的?——他怎么做,我怎么做。
2、看圖聽故事:《鏡子里的小花貓》,思考:鏡子里的小花貓為何那樣兇?討論:如果你是小花貓,你會怎樣說,怎樣做?為什么?小結: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
3、情境表演:小動物找朋友。(“大灰狼”和“小山羊”分別去找朋友,“大灰狼”沒找到朋友,“小山羊”找到了朋友。)
分組討論:1、為什么“大灰狼”沒找到朋友,“小山羊”找到了朋友。)
匯報感悟:像小山羊那樣真誠、善良、友好、禮貌,才能交到好朋友。
4、訓練: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朋友,想一想,你們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想和新鄰居做朋友,該怎么辦?
5、總結:要想交到好朋友,就要對別人真誠相待。常常微笑、語言親切、樂于助人、有禮有節,這樣才能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才會交到更多的朋友。
通過上面的游戲,學生發現了受歡迎的行為特征是行為舉止得體,喜歡與人合作、幫助他人,同情心強烈等。學生學著去正確認識同伴關系,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互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適當的服從,在游戲中多考慮小伙伴的意見與建議,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或看法,縮小彼此間的距離,提高人際適應性;學會分享和互助,在游戲中與同伴共同分擔憂愁和分享快樂,并通過伙伴間的相互幫助與支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協助、服務精神。特別是在競賽性游戲中千萬要避免喊一些“漏油”等口號,正確認識“靠自己拼博”和“為他人喝彩”一樣重要。
三、引導評價游戲,學會互動交往。
民主型的教師,能有效地建立起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正常的交往關系,使教育有效地滲透群體心理之中,學生人際間的關系能正常發展起來。作為教師,要強化自身“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熱愛關心學生,尊重理解學生。對孩子間的交往要以積極評價為主,因為心理研究表明低段兒童的自我評價主要以成人的評價為依據。我們應結合游戲情境來衡量孩子的行為,評價其與同伴交往時的優缺點,幫助他們學習一些交往技巧,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案例4】洋洋哭了
一組小朋友在玩“木頭人”游戲,大家玩得很開心。洋洋玩著玩著,跑出了線外。游戲小組長請他站在邊上,呆會兒再玩。于是,洋洋就哭了。小朋友議論紛紛,有的安慰洋洋,有的在勸說小組長。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柯爾伯格提出的角色采擇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不妨引導學生針對游戲中出現的問題來評一評、議一議:這時的洋洋該怎么辦?
小組長又該如何幫助身邊的小伙伴?通過學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和客觀的對他人的評價,大家覺得洋洋應該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先聽從小組長的安排,然后可以向小組長說明自己愿意遵守規則,請求允許他再參加游戲。對于游戲小組長,大家對他說的是:“如果給予小伙伴一個改錯的機會,那會更好地解決發生的問題。老師還可以告訴學生要學會恰當的贊賞,“贊美如陽光”,在游戲中對同伴豎起大拇指,說一句:“你真行!”讓贊美在調和人際關系中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實踐證明,在小學低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通過游戲這一生動活潑的形式,可提供孩子練習社會交往技能的機會,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交往,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人際智能,逐漸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只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堅信我們的孩子會健康成長,21世紀會是更加光輝燦爛的“兒童世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2002-9-25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班華.心育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賴志奎,方善森.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剖析財務會計目標
- 下一篇:青少年明星崇拜的啟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