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皮學生的表現和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05-06 06:15:00

導語:調皮學生的表現和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皮學生的表現和因素及對策

內容摘要:問題學生不僅存在,且有增加的趨勢。他們在學習、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缺陷,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減弱;社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響;學生主體作用衰退。當然,只要政府、學校加強管理與教育,利用積極有效的策略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轉化,成效將是非常明顯的。

關鍵詞:犯錯學生;成因;策略;轉化

問題學生不僅存在,且有增加的趨勢。一般認為這類少年兒童約占學生總數的8-10-%。他們中,有些往往表現出記憶力差,思考問題遲鈍。特別是,他們的思路在學習中常常斷線,成績差,喪失學習的信心。甚至離家出走,流落;他鄉。有些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缺陷問題,他們有的道德認識水平低,首先觀念模糊有的道德情感薄弱,缺乏同情心,是非、善惡、愛憎不分,性情暴躁,侵犯和傷害同學;有的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有的不守紀律,不講禮貌,不愛學習,形成了壞習慣;有的以上諸方面兼而有之。問題學生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而且也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阻礙了教師或媒介發揮有效的教育、教學任用,同時也阻礙了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因此,如何轉化有問題學生,努力使他們能自知、自控、自律、自強,情緒穩定,承受力強,意志堅定,從小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行為,促使他們成才,是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成因:

要轉化問題學生,首先要尋找形成問題學生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家長教育方式不恰當,有些教師專制、放任的教育教學方式,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這是形成問題學生的主要原因。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減弱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活動,給少年兒童全面系統和深刻的影響,在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一些學校教育應有的主導作用,卻因教育的部分功能減弱,而使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呈減弱趨勢。

1、學校教育被簡單化為教學,而教學又往往忽視教學目的,把教學搞成應考教學,比分數,從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放松甚至放棄對多數學生的教育,使他們成為教育的棄兒。

2、片面追求分數,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過嚴,忽視學生年齡特征與個性差異,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用成人的心理去設想學生的心理,更有些置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顧,忽視甚至取消體育、德育、美育、勞技教育,使學生的才能受到壓抑,無用武之地。

3、忽視學生的思想工作,有些教師自我中心傾向嚴重,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不了解學生,強調權力與懲罰,對學生強制命令,簡單粗暴,動輒訓斥,變相體罰和體罰。

4、學校的各種壓力,把學生封閉在狹窄的生活空間,從課堂到課堂,從讀書到讀書。沒有精彩繽繁的課余生活,只有單一化的讀書生活,這樣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心理緊張,情緒波動與挫折心理,從而產生過錯行為。

5、部分教師教學質量偏低,教學枯燥無味,課堂氣氛不活躍,死氣沉沉,令學生畏而遠之。

(二)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環境圍繞在學生周圍,對學生自發地產生影響。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外因。

1、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特別是電視具有視聽結合的特點,加上活動的畫面,最能吸引兒童,使兒童看到一些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情景,成為兒童社會化的第二“課堂”。影視節目中的暴力內容和不健康的情景,會直接誘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造成兒童情緒不穩,學習不安心,成績明顯后退。

2、社會治安秩序混亂,威脅著廣大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也并非安全區,社會上的邪惡之手時常伸入校園,使學生沒有安全感。

3、不良社會風氣,腐朽著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地區、部門、單位一手硬,一手軟,忽視精神文明建設,致使各種腐朽思想和黃色文化滋生、流行。一些學生自我免疫力差,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虜,追求享受,吃喝玩樂,喪失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熱衷于在社會游蕩、混日子。

(三)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響

1、家庭結構不良的影響主要包括:①家庭自然結構破壞。據一項調查發現,54.7%的犯罪少年是因為缺父或母、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②家庭關系結構破壞。家庭成員存在著生物、社會、心理三層關系,其中一層關系的損害往往造成其他關系的裂痕,造成整個關系結構的變態。家庭關系的破裂或交淡,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據一項對210名少年犯的調查表明,家庭關系破裂,向外找“友誼”、“溫暖”而犯罪的占41%;③家庭意識結構不良。孩子耳聞目睹家庭成員的錯誤思想、不良惡習,便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有些兒童由于無知,把家中的東西弄壞,有的甚至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嚴重損壞家中的物品及周圍環境。兒童這種行為的形成,與父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當孩子初次犯了這種行為,父母能夠說理批評,正確勸阻,則兒童的破壞行為就可以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如果父母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甚至贊賞這種行為,便會助長兒童的破壞行為,以致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些家庭雖是完整家庭,但父母與孩子分居,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中,或雖住在一起,但父母因忙碌每天早出晚歸,與孩子很少見面、交談,或者雖在一起,也天天見面,但父母沉溺于賭博等不良嗜好之中,對孩子不關心、不過問,關系冷漠,都可能使孩子產生問題。

錯誤的家教態度與方式方法。有的溺愛嬌慣,重養輕教,有的重智輕德,忽視身心健康;有的寬嚴失度,方法不當或專制粗暴,或忽視放縱,有的缺乏一致態度,要求不一,孩子無所適從或形成兩面習氣。總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全、缺乏或喪失,是學生產生過錯行為和道德不良行為的重要原因。

(四)學生主體作用衰退

相同的學校教育,相似的家庭教育,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學生能遵紀愛校、認真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卻出現問題,無疑是學生主體作用衰退。

1、文化基礎較差,失去學習信心。這些學生,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如牛負重,嘗盡了學習的艱辛,而沒有學習的樂趣。只看到學習的艱苦,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而自暴自棄。

2、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對前途、理想很淡薄,不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沒有責任心、義務感,糊糊涂涂地打發時光。

3、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種人涌向商海撈錢,一些人發了財要啥有啥,神氣得很,使一些學生認為讀書無用,經商能賺錢,賺了錢什么都有了,賺錢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因此,把闖世界、賺大錢當作奮斗目標,而不安心在校讀書。

綜上所述,導致問題學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因而在考慮對策要多元化,國家、學校、家庭、學生個人一方面要配合,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和主體作用。

二、對策

(一)政府方面

1、加強政策管理。政府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有關政策法規,強化社會和學校管理。目前,國務院已正式聘請國家督學以保證辦學方針和教育方法的正確貫徹和實施。地方政府亦應延請督學,對各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措施予以監督、考核。對歪曲國家教育目的、教學方針、片面追求應試教育的學校領導予以批評。

2、加強法律保護。要加大《義務教育法》、《青少年權益保護法》實施的力度。要加強對電影院、錄像廳、電子游戲室等娛樂場所的管理。不允許少年兒童在非節假日去那里玩樂,更不允許參加賭博、觀看放映黃色、低級趣味的影視片。

3、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高揚主旋律,強化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在社會上造成一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努力引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振興祖國和報效人民而讀書學習。

(二)學校方面

1、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智、體、美、勞并舉,全面地培養人才。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對有特殊才能、有專長的學生要發現并積極培養;開展各種競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校辦成學生的樂園。

2、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克服和消除社會和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做到防患于未然。現在一些地方由學校牽頭,成立家庭委員會,學校、教師定期與學生家長接觸,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及家庭情況,發展問題及時解決,收到良好的效果。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要予以說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忌簡單粗暴和放任自流,嚴禁體罰和各種高壓措施。

3、實施情感教育。學生學習有困難時,多一點鼓勵,少一些指責。學生問題答錯時,多一些期待,少一些挖苦。學生作業做錯時,多一些諒解,少一些批評。學生考試考砸時,多一些安慰,少一些埋怨。學生違反紀律時,多一些忍耐,少一些訓斥。同學欺負時,多一些偏愛,少一些麻木。還要切斷外界干擾的途徑。教師以博大公正的愛心,誠摯的感情,富有藝術性、激勵性、針對性的談話,從思想上保護有問題學生的自尊心,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4、建立轉化機制,措施具體落實到位。師生結成平等友好的對子,優差生之間結成互助組。開展一幫一,多人幫一人教育活動;設計并印發問題學生轉化跟蹤卡(個人檔案),實行分化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

5、利用集體威力,加強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良好的集體在轉化差生中的作用,認為集體是教育的工具。如何發揮班集體功能,克服差生學習的依賴性?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好勝心強,具有強烈的自尊心與榮譽感,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往往答問、析演等活動全被優生承包,而差生則失去了競爭機會,學習上因而產生了依賴情緒,久而久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無法完成,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和競爭性,讓優生幫助差生,讓差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優生在平等的競爭中學習,使差生心里得到滿足,品嘗到成功喜悅,依賴因素很快被克服。

差生往往自我了解不夠,自我感覺渺小,自我評價太低,自我要求不高,自我控制不緊,自我激勵不夠,使他們缺乏動力和干勁,缺乏一般學生應有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師要引導差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加強自控能力。

6、教師要加強學習,加強教學研究,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授課既要科學嚴謹,又要生動活潑。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師范教育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的《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