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學情理提高課堂績效小議
時間:2022-06-30 06:35:00
導語:把握教學情理提高課堂績效小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孟子》有一句教育名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就啟示我們,要提高高中歷史課教學有效性,必須在“情理”二字上做文章,做到合情合理。
一、情感目標生活化
情感教育既是使歷史學科教育達到社會期望的重要途徑,也是高中歷史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要“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但情感目標不同于認知目標,實際效果很難把握和測定,因此,教師雖然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通常很重視情感目標,可隨著教學過程的推移,往往就忽略了情感目標或倉促收場。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教師沒有將情感目標與學生實實在在的生活聯系起來。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為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把情感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則能促使學生的情感與歷史產生共鳴,從而達成情感教育的預期目標。
例如,課標要求教學必修一專題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人民版《歷史》,下同)時,要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筆者就在情感目標中對學生提出了體會近代中國愛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精神和愛國精神等要求。在授課過程中,講述完三元里抗英、黃海海戰等內容后,筆者問學生:“在三元里人民、丁汝昌、鄧世昌等人身上體會到了什么精神?”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愛國精神,不屈不折的斗爭精神。”筆者知道,這是學生根據他們的學習經驗作出的猜測,內心未必就真正理解了這種精神。因此,筆者進一步問學生:“假如你是黃海海戰中一名普通的士兵,當時你內心會有何感受?”學生馬上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有“不怕死”“害怕”等觀點。筆者進一步闡述:“在戰場上面臨生與死的考驗的時候,我們豁出去了也許就成了英雄,但要在平凡的生活中體現這種英雄精神就很難。怎么辦呢?”經過筆者的啟發,對照前不久發生的湖北大學生因救人溺水死亡的英雄事跡,學生積極地闡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學生面對筆者的提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英雄以他們的行為告訴了我們一些什么道理呢?”學生都認為,英雄的行為告訴我們要“刻苦讀書”“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從小事情做起,遵守社會公德”,等等。聽到這樣的回答,筆者知道大部分學生已經體會到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成為“英雄”。這不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嗎?情感目標生活化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理教學設計合理化
新課改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也是課改實踐的主要場所。要把課改的理念變成現實,教學設計是關鍵。在實踐中,教學設計要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教學實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是教學設計要以課程標準為著眼點。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在目標上改變了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通過規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的教育基本目標,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感受歷史、感知歷史、感悟歷史,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對我們如何具體實施教學和達成教學目標提出了非常實用的具體要求和參考建議。如必修三專題六“人性的復蘇”的課標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筆者認為,其本質要求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個歷史事件來理解人文主義含義。根據課標要求,筆者對“宗教改革內容”進行了適當取舍,增加羅馬教廷關于教會特權和馬丁•路德關于基督教徒權利等方面的材料,讓學生進行比較,理解宗教改革的目的是以人為本,要把人民群眾從宗教教會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文主義的含義。而對新教舊教的比較內容,筆者則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只有這樣圍繞課標進行的教學設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是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
首先要尊重學生的興趣需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與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由學習興趣而引發的學習,對學習的推動作用是穩定而持久的。從問卷調查得知,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很高,但層次較低,即學生對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很感興趣,而對歷史知識、歷史規律卻望而卻步。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就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從中得出歷史知識或規律,從而不僅讓學生體驗感受歷史事件的趣味性,更能體驗感悟歷史的價值。如對教師普遍感到難上的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筆者選用了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偉人把整節課的內容串接起來,既讓學生了解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也讓學生體會到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引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同時,筆者還選用了大量的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詩詞,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其次要尊重學生的知識水平。要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讓高中生的學習從感受歷史發展到感知、感悟歷史,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利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材料輔助教學,不僅可以解決教材偏難與學生基礎較差這一難題,也能使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愉悅。比如,筆者在講授必修二專題五“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時引用了16世紀英國民歌《大國崛起》的解說詞等材料,通俗易懂,效果較好。
三是教學設計要以教學內容為落腳點。
首先要突出整體目標,強化主題教學。依據課標要求,新教材以專題的方式編寫而成,每一專題都有一個主題,主旨明確。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考慮的是把握主題,即明確專題主題,突出每節課的小主題,以順利開展整個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教學。如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主題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下分三節課,第一節課的小主題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指導理論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二節課的小主題是“社會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嘗試”,第三節課的小主題是“社會主義在一國的勝利”。考慮到知識的連貫性,筆者將必修二中的相關內容提前,即把“社會主義在多國勝利階段的典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作為第4個小主題。再如對必修二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筆者首先明確這一專題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過程”,專題下分四節課,第一節課的小主題是“資本主義市場雛形的出現”,第二節課的小主題是“資本主義市場形成的主要方式”,第三節課的小主題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第四節課的小主題是“資本主義市場的最終形成”,4個小主題都服務于專題主題。通過這種專題主題、小主題的整理,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有效性。其次要突出知識結構,強化知識遷移。在美國心理學教授布魯納看來,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授給學生學科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利用知識結構識別知識信息的意義大小,以知識結構的方式進行編碼(一個人的編碼系統就是他的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在當前和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夠用到這些東西。如在教學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教材選取了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作為教學內容。因此,學生學習本專題內容時,不僅要知道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還要知道其演變與古代政治、經濟的演進的關系。為此,筆者在講儒家思想演變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時,都聯系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背景,從而使學生感悟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這個道理,由此及彼,學生再碰上另一種文化現象時,就能從該文化所處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尋找其出現的原因了。通過這種知識結構性講授,教師不僅授學生以“魚”,更是授之以“漁”,有力地提高了歷史課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要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確定情感目標,從實際出發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做到歷史課堂教學合情合理。在歷史課堂上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充滿激情與智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快樂。
- 上一篇:現代學習工作感想
- 下一篇:透析內外因地位作用的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