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課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

時間:2022-11-04 03:57:00

導語:電影課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課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電影課是德育教育的一種有力手段,可以提高人的辨析和鑒賞能力,是人生觀、價值觀、情感培養的一種新途徑。電影作為一種聲、像、藝術完美結合的技術,對教學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發揮電影在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成長、心理影響的作用,豐富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一項以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電影促進教育教學學生素質

在電影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作為一種代表當時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先進藝術文化,出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充分記載和傳播當時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能從不同的角度、階級層面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興衰,同時也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一種占領、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工具加以利用,所以電影對社會有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雙重性。

十九世紀初,《愛克司光報》副刊刊登《電影小志》的作者學淇這樣評價電影:“電影,對國家藝術之智識,灌輸文化之利器,亦為宣傳教育之善法。”從這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電影通過榜樣、偶像的力量培養觀眾的辨析、鑒賞能力,體現國家藝術文化價值,是國民普及教育的手段。因為電影是經過人為構思處理,滲透了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所以影響甚至操縱觀眾的態度和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歐美電影快速進入我國文化市場,具有五千文明史傳承的中國觀眾,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歐美藝術風格,東、西方文化不可避免的要發生對撞和融合,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影視和網絡文化,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辨析、鑒賞能力的培養,在青少年中已形成社會問題,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經過較長時間陣痛的反思,人們對青少年道德教育開始產生深深的憂慮,關心下一代的人們在內心深處詢問自己: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和教育了幾代人的中國的“紅色經典”和蘇聯的“保爾·柯察金”哪去啦?

現在道德教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首要任務,在我國創造和諧社會成為當今的主旋律,而和諧社會的條件是公民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因此基礎教育中的德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1.電影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對教學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情感受到壓抑,辨析、鑒賞能力得不到培養,制約了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單一的說教產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學習興趣,轉而尋求其他方面的刺激,如不健康書籍被學生偷偷帶進課堂,近30%的學生迷戀網吧出現過逃課現象,學生壓抑情緒在課間通過不正當行為釋放出來,損壞公物現象經常發生,臟話、嚎叫盈耳,造成“教者昏昏終日,學者昭昭無期”的教育、教學局面。

結合新課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多花些心思,慎重選擇一些能夠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情感熏陶發揮關鍵作用的影片,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豐富課堂,發揮教育潛移默化的作用。

①《白求恩大夫》、《》等影片豐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通過影片中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②《閃閃紅星》、《林則徐》、《莫忘百年國恥》等大量愛國主義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③《安娜.卡列尼娜》、《智取生辰鋼》等影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④《宋慶齡》、《亂世佳人》等影片,培養了學生對善、惡、美、丑的辨析能力。

⑤通過《鄭和下西洋》、《從大禹治水談起》、《中國的萬里長城》等影片使學生了解了我國幾千年文明史,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⑥《中國名山大觀》、《鶴舞醉江樓》、《江南逍遙游》和《中國水資源季節變化》等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美好河山和悠久的人文景觀,培養了愛護我們家園的責任感,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⑦《魯濱遜漂流記》、《上甘嶺》、《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和《漂亮的媽媽》等影片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吃苦耐勞、甘于奉獻和關心他人的精神。

⑧大量的科技影片如《地球發展史》、《伽利略對話錄》等,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培養了學習興趣,激活教學過程,擴寬知識視野,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研究學習,提高了教學效果。

⑨《摩登時代》等影片緩解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天真歡笑的同時也帶著對人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明天。

⑩通過“觀看”、“寫觀后感”和“電影評述”培養同學觀察、寫作、表達、情感共鳴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電影作為一種學生認識社會、感知世界和各種文化交流的一種途徑,為將來他們融入社會打下一定的感性基礎。

2.電影走進校園,必須思考以下問題:

2.1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耳聞目染的流行文化,鑒賞、辨析能力還不是很高,接收到的信息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電影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復雜的意識形態,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不同歷史時期電影表現的傳統、高雅文化藝術存在著一定困難,同時在篩選和接收電影中復雜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有的學生接納了積極正面的知識,有的學生形成了消極負面的行為和認識。這是需要教育者在引入電影作為教學手段和因素時,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尤其需要教育者負責任和慎重去對待的問題。

可以在形式上以點帶面,先在一個班開設電影課,觀察和分析學生的接收能力和對學生的影響作用,適時調整,擇優而用,有利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并有利于積累經驗,進一步完善教學。

電影課內容實施上循序漸進,首先要根據影片內容把影片進行詳細分類,分批、分階段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有計劃播放,才能收到電影課應有的效果。

第一批影片,以娛樂觀賞影片為主,培養學生對電影課的興趣,從精神上緩解緊張學習帶來的壓力,并把迷戀網吧的學生吸引回到校園。

第二批影片,可以和第一批影片同時播放。各學科選取一些影片內容和本學科有關部分,剪輯成代表本學科科技知識發展短片帶入課堂,活躍了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擴寬教學空間。

第三批影片,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觀看人文歷史傳承類影片,了解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豐富、擴寬知識視野。

第四批影片,有目的地利用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看前教師精心備課對影片進行歷史性的剖析,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誓言鞭策自己,磨礪意志。

第五批影片,在專業教師指導下,根據影片的藝術結構,分層播放藝術價值很高的藝術片、風光片,通過觀后模仿表演、感受討論、抒情詩會,培養學生的形象表達、鑒賞、審美能力,起到情感共鳴和宣泄的作用。

第六批影片,青少年易于接受各種文化、思想,優秀的影片傳載的先進文化、表現的高尚思想境界,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認知觀。

第七批影片,在教師的指導下,播放一些不同歷史時期反映各階層社會問題的影片,逐步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引發學生對人生價值思考,但不要操之過急,因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各階層意識形態很復雜,因為青少年辨析能力并不是很強,超出辨別能力范圍,會引起負面影響。

2.2電影課必須在全體師生互動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我們應該首先對學生情況做出正確的評估,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電影滲透教學的實驗方案。經過兩、三個月時間實驗,實驗班學生的道德素質、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大多數教師能夠剪輯建立自己的電影短片庫,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需要,靈活恰當地在課堂上、實驗室、電子閱覽室播放。

2.3我們還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在校園組織同學觀看一些優秀的愛國主義、藝術、科技影片,對培養學生道德素質、規范學生行為、提高學習成績起到促進作用。

電影是一種傳統的普及教育手段,在校園新的環境中被廣大師生接受,逐漸成為學生感知世界、了解文化、促進交流、培養素質、開闊視野的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