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學生結伴現象教育戰略
時間:2022-10-06 04:23:46
導語:鄉鎮學生結伴現象教育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校園或班級里,常簇擁一起三五成群、形影相隨、和睦共處,彼此間保持一種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中學生非正式小團體,這就是中學生的“友伴群”現象。這種關系既標志著中學生身心發展過程日臻成熟,又映射出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動態,它的存在不僅對班級、學校、個人具有積極的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悲觀作用。作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關注和審視這種現象,輔以正確的科學引導,使之發揮其積極進取的功效。
一、農村中學生“友伴群”現象的成因“友伴群”的產生與形成,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因素與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境共同催化的必然結果。
1.內部因素的影響。①中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中學生正值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年齡轉折期,也是一個青春萌動、富有激情的特殊時期。中學生情感需求來自多元化,就情感需求的滿足而言是極其復雜的,如交流思想,開心玩樂,談情說愛,滿腹牢騷,甚至有污言穢語等。從歸屬感上說,中學生除了歸屬某一正式集體,即校、班、組外,心中醞釀還希望自己屬于某個友伴群,他們共同面對成功、喜悅,分享樂趣,面對挫折或失敗,共同分憂。②中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中學階段,自我意識明顯增強,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是中學生個性發展的標志。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有種強烈的自主意識,感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當需要傾吐備嘗的苦楚,展現他們內心豐富情感的時候,他們最多想到的是自己的同伴好友,而班主任教師和辛勤養育他們的父母,并不是受中學生歡迎的“知心朋友”,這也許是通常所說的“代溝”效應。③中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中學生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生活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最重要的渴望是友伴親密程度的增強,友伴交往的選擇性和穩定性也隨機有了飛躍性質的轉變,可見在守望特殊人生的驛站里,他們渴望理解,渴望得到社會、他人的認同和鼓勵,更想將自己的形象,推介給他人,表現自己,展現人格魅力,相互交往是他們認定的友伴之舉,也符合人際和諧的思想。
2.外部因素的影響。①社會環境因素。人的身心發展是遺傳、環境、教育及個人主觀能動性等幾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就個體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響不能低估。如小說、戲曲、電視、電影、音響制品,尤其是網絡文化等社會文化產品都會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各種社會文化的綜合浸蝕,必然在中學生中形成不同的興趣中心和議論中心,初步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中學生往往會形成親集體的友伴群,當然后者的形成還與城鄉文化的落差,地方優勢對外地入境人員的排擠思想的傳染,以及農村鄉鎮,村落之間的不和諧歷史遺留問題,血緣親疏的代傳因素等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②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美好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反班級的友伴群,其很多形成因素與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直接有關。應用Skinner家庭功能FAM量表對農村中學學生家長測試,分析結果認為:首先家庭經濟狀況好,收入豐厚,使學生失去了拼搏的動力,加之日前就業形勢的嚴峻和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低靡趨勢的影響,很多農村中學生漸漸對“苦讀上重點大學,找好出路”的人生奮斗模式,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這種偏頗的移位思想鑄就了賺錢與讀書的多少無關的觀點,故而在學校班級生活中,追求做“老大”的欲望愈來愈強。其次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低,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不堪,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以為,打是教育孩子的唯一途徑。再次,家庭生活方式重物質財富,輕精神培育,隨著人們經濟消費觀念、消費層次的轉變,很多農村家庭追求住房條件的檔次、購車的款式等品位的提升,但往往忽視了家庭藏書等精神文化的發展,尤其對孩子成長中優秀書刊的讀物,很少投入,不關心孩子的教育成長,當孩子遇到問題求助家長時,家長只能以“去問教師”之辭推托,家長對孩子而言是一片“精神沙漠”。最后,家庭結構不良,據調查,在反班級的“友伴群”中有幾種比較典型的家庭結構。失和型家庭,父母離異或再婚,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幸福;溺愛型家庭,家庭條件優越,學生自小養尊處優,養成任性、自私、蠻橫的個性;打罵型家庭,父母冷眉橫對,母親百般嘮叨,或長輩因工作、生活上的不順意,把罪過殃及于孩子,拳打腳踢,孩子在惶恐里度日,暴力高壓中喘息;放任型家庭,孩子脫離監護人視線而單獨居住,平時不聞不問,花錢多少無所謂,飲食衛生,質量好壞不關心。③學校因素。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以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班集體、同學和同伴都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特別是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量言行的標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著巨大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教師的不同氣氛區中,學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教育心理學家勒溫等人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表明,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教師所管轄的班集體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師氣氛區中,學生的欺騙減少。在放任自流型教師的氣氛區中,學生任性,經常發生失敗和挫折的現象,尤其是教師對學生不公正的評價,漠視的態度。也易形成反集體的友伴群。
二、農村中學生“友伴群”現象的教育策略
1.調查摸底,有的放失。教師要以人為本,用真誠的問候表達愛,用熱情的幫助展現愛,用理解的安慰濃縮愛,用會心的微笑表達愛,用構建創意的活動播撒愛,把博愛注入學生的心田。通過深入細致的了解,客觀準確的調查,寓情寓理的分析,對友伴群的現狀、性質、背景,以及活動方式,包括各成員的詳實情況,核心人物的準確定位等,應全面掌握,有的放矢地做好幫扶引導工作。做到逐點深入,逐層突破,整體推進。
2.具體分析,區別善待。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友伴群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區別善待,對癥下藥,引導教育過程中要大力扶持積極型的、耐心誘導無害型的、科學教育消極型的、堅決遏止破壞型的。利用友伴群成員之間情感密切的特點,培植他們取長補短,互幫互學,和諧、和睦、和平地友好相處。
3.鎖定“核心”以點帶面。友伴群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擁有威信高、能力強、影響面廣、言談舉止敏捷、鼓動性極強的優勢,教育活動中借助這種優勢,大膽創設能發揮“核心”人物特點的活動情境,使其帶領“友伴群”成員,執行和完成特定的任務。特別對不良品德的核心人物,更要春風化雨般地感化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切忌恣意誹謗,挖苦諷刺,甚至粗暴對待的教育方法。這樣會使他們與教師之間的位阻升值,對抗心理加劇,沖突機會增多。
4.柔中克剛,調整時空。“友伴群”的形成、發展與時空變換,柔剛相濟,政令順意等因素密不可分,時空調整意向可以阻止“友伴群”成員的機遇和同步活動,減少他們接觸的機會,柔性化的管理和剛性化的落實也能動搖他們的信念,必要時還可用調換位置、轉換班級、正常轉學等形式防止不良“友伴群”的產生。
5.健全組織,發展個性。健全班級體正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于中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活動,是減少和消弱不良“友伴群”的根本措施,通過各項文體、教育教學活動、以及主題班會等形式增強班級凝聚力,構建和諧、快樂的良好氛圍,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愿望。
- 上一篇:當今農業保險不足及趨勢
- 下一篇:中學宣傳旋律體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