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教育下思政教育探索
時間:2022-11-10 02:31:56
導語:隱性教育下思政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人為本——核心理念
“火速關注”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非壓力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力求做到“三個轉變”。
(一)形式轉變:集體灌輸——朋輩教育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屬于說服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通過集體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道德理想和社會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消極、被動接受的地位,極易產生反感和不可信心理。而“火速關注”則采用朋輩教育的形式,將學生視為思政教育活動的主體,使他們立足自身需要,積極主動地開拓知識面,接受教育,并通過同齡人間的互動,達到自省自勵的效果,也真正實現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統一。
(二)內容轉變:道德說教——能力培養
1.教育內容由虛到實,由傳授理論到關注現實
傳統思政教育的內容多是社會規范、理想信念的傳授,和社會現實、學生日常生活結合不緊,易流于教條,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火速關注”針對當代學生自我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的特點,選取了國際國內要聞、社會民生以及與大學生相關的熱點新聞為主題,通過真實的社會現象和案例,引起學生的心靈震撼,并加以點撥、剖析,有效提升學生處理現實矛盾的能力。
2.由封閉式教育到開放教育
傳統思政教育更多是一種真空式的教育,象牙塔內的環境相對封閉,但隨著網絡技術的傳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也不斷沖擊著學生的心靈。本著宜疏不宜堵的理念,“火速關注”更傾向于坦然應對社會多元價值的沖擊,把種種美好的、丑惡的、正確的、不正確的現象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理性的剖析、道德上的評判,還原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教育情境。
(三)方法轉變:被動接受——慎思明辨
傳統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單向灌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火速關注”的設計力求體現觀點的碰撞。在活動中,學生不是代替老師在講堂上進行宣講,而是對于目標事件提出各種疑問,擺出各方觀點,鼓勵同學表達不同見解,組織同學開展討論甚至是辯論,營造全員參與、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氛圍。在不同觀點的抗辯、較量中,學生自然能明白什么是大是大非,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二、潤物無聲——根本目的
(一)打造陣地放飛思想
“火速關注”是公共管理系在隱性思政教育領域進行的一個嘗試,它有別于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以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能力目的,以觀看影像資料、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輕松地、不自覺地將社會規范、道德信念內化到自己的態度體系中,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活動開展三年多來,深受學生喜愛,已成為公共管理系乃至學校的品牌活動。
(二)搭建平臺鍛煉能力
“火速關注”調動了同學參與的積極性,也為他們提供了鍛煉能力的平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寫策劃方案、搜集信息、應用辦公軟件,在組織活動中,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現場控制和應變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為了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本活動以宿舍為單位輪流組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分工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三)激發信念敏于擔當
學生們除了增長知識、明確是非善惡之外,還能培養起自身的主體意識。身為當代大學生,都應該認清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肩負的社會責任,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努力使自身的發展始終有利民族、社會、時代的發展。樹立了這樣的主人翁意識,學生們才會主動地接受外界的積極影響,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和自我矯正。正如一位學生所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要與自身對話、與時代對話,與時代、社會的發展同頻共振!”
本文作者:華娟工作單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農機三項行動工作方案
- 下一篇:新時期中非貿易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