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生成的特性
時間:2022-03-14 09:21:07
導語:課堂教學生成的特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雅斯貝爾斯哲學觀視野下分析課堂教學生成,從中揭示課堂教學生成建構應注重知識和教學過程的動態性、保持教學雙方的自由生成性、運用教學方法的啟發性以及追求教學目標的精神成長性,以期加深對課堂教學生成的理論認識,從而為課堂教學生成的實踐探索提供借鑒與參考,實現課堂教學生成的優化。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課堂教學生成;存在主義
哲學課堂教學生成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批判,目前“翻轉課堂”的理念以及新課改都是課堂教學生成思想的體現,注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及師生間的互動與對話。而雅斯貝爾斯的哲學觀可以給課堂教學生成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課堂教學生成應注重知識和教學過程的動態性
雅斯貝爾斯認為哲學的任務在于探尋存在是什么,而“存在永遠沒到盡頭,永遠是沒有封閉的”[1],它是顯現大全的一種方式,即大全通過可認知的存在物透漏自己的“消息”,因此一切被認知的存在都是帶有束縛性的,就要不斷地從大全的內在樣式向大全的超越樣式飛躍。[2]這在教育中體現為生成,生成是反對預設的,強調受教育者主動的、自由的生成、喚醒人的靈魂,使受教育者達到自我超越,因而,課堂教學也應是生成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認為真理是相對的,這可以從他的哲學臨界境遇中找到根源,即在臨界境遇中意識到自我的有限性,與永恒而絕對的事物相比較的結果產生了人的自由。[3]因此,可以說真理對某個人而言是真知灼見,對他人就可能表現為錯誤,也就是說真理在不同時間可以是“正確信條”,也可以是“錯誤論調”。探求一體真理的一致是哲學認識論的目標,這種真理亦是變化的、運動的。因此,在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中探討的一切知識也應是“相對的”。哲學的方法是超越,個體要從實存、一般意識、自我向可能的、大全的自我飛躍進入生存,這種可能性的生存是人的本質,落實在教育中強調回歸教育本質,即教育過程是促進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個體自我教育、成為真正的存在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哲學的交往論主張這種過程也是師生間心靈溝通與精神交流的自由交往,交往的方式是對話,在對話中進行自由、全面的教學。雅斯貝爾斯還指出,在對話中不必使學生附和教師的觀點,學生得到的知識是在與教師的對話與討論中逐步形成的,要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討論的知識結論都不是永恒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是自由生成性的。因此,我國課堂教學生成建構要做好“注重知識及教學過程動態”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師應創設生成性知識及教學過程的情境,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環境,營造師生交往的機會,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來討論知識。第二,教師應激勵、引導學生勤思考勤探索,即使對陳述性知識,也要持有質疑的精神,在這種質疑中獲得發展,這種發展不僅限于討論知識方面,也包括來自教師的尊重、信任等情感體驗以及自身的思維發展、積極人生觀的形成。第三,由于教師和學生對話的答案、課堂教學過程不是固定的、不是預設好的,因此教師設置的討論問題不應依照固定的模式,應適時調整教學計劃,以師生雙方最終均獲得新的經驗為目標,使學生自由的生成。
二、課堂教學生成應保持教學雙方的自由生成性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4],即教育應根據人的可能性的本質使受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達到自由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長。這種觀點來自于他的存在主義的哲學基礎———至大無外的大全,其中,大全分為主體大全和客體大全,主體大全和客體大全自身都要不斷地完成超越的過程,即從意識向生存超越,從世界向超越存在超越。[5]可見,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受教育者自我超越和自由生成的過程,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其發展,從而使受教者發揮自己無限的潛能。把受教育者引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軌道上,使他成為“他自己”是教育者的最終任務,即真正優質的課堂教學應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但雅斯貝爾斯認為,這種自由的生成性不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括課堂教學中的教育者,因為每個個體都要注重自由和注重自我超越。即自我實現和自我教育,教育者在促使受教育者追隨自己的同時,自身也要在與其自由交往和對話中完成自身的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那些不斷自我教育以不斷超越的教育家是實現真正的教育的基礎。”[6]因此,我國課堂教學生成建構要做好“保持教學雙方自由生成性”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師應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既照顧學生的“共性”,又關注學生的“個性”,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符合自己的“生成”,在課堂與學生自由交往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進行靈活的對話。第二,教師要作為研究者,而不是教書匠,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刻意將學生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不能使用“權威”使學生“生成”。第三,教師應從幫助者的角度出發,在與學生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呈現科學的本來面目,要秉著教學相長的態度做一個好的研究者,帶領學生接觸真正的求知,從與學生的交往中得到客觀的評價從而不斷地修正,達到自我成長,最終實現雙方的“自我超越”。
三、課堂教學生成應運用教學方法的啟發性
雅斯貝爾斯的哲學觀旨在使個體發揮自身無限的潛能和可能性,達到自我生成與超越;哲學的交往是自由的,個體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實現自我超越成為“完整的人”是教育過程要達到的目標。[7]這種自我超越和自由交往是以一種“啟發、自由追問”為途徑。雅斯貝爾斯認為,經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蘇格拉底式教育是教育的三種類型。其中,經院式教育只注重以教材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教師照本宣科,教材是固定的,教師的地位無足輕重,教師無需任何創新,教師只是書本的代言人;師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具有個人主義的色彩,在這種教育中學生對教師是絕對服從;蘇格拉底式教育則要求師生可以自由地探索、思考,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這就是自我超越的途徑,[8]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運用蘇格拉底式教育使師生自由探索與交往。雅斯貝爾斯主張通過蘇格拉底式教育來獲得真理,因為受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無止境的追問與自我思索中才能清晰地意識到在真理面前自己的渺小,從而獲得求知的理性與欲望。通過師生雙方的討論與對話,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并靠學生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才能使受教育者達到自我超越。因而,基于課堂教學生成應運用教學方法的啟發性,我國課堂教學生成建構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把既定或已知的答案告知學生,應通過師生交往和對話,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獲得問題的答案,并做出結論。第二,教師要因材施教來啟發學生。同時,若意識到學生的答案是不合理的,如違背基本道德常規的,教師也不能使用權威禁止某種行為,應恰當地利用問答、啟發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能任由其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第三,師生并非屈從、依賴的關系,而是研究和合作的關系,要使學生體驗到可能的真理是通過與教師不斷地對話來獲得的。
四、課堂教學生成應追求教學目標的精神成長性
生成的動態形式是超越,靜態形式是習慣,在生成中,個體的精神內涵有不斷向上超越的潛能,個體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9]而不是不可改變、不可發展的。雅斯貝爾斯注重自由和超越,注重喚醒人的精神和靈魂,他認為個體自身的潛能是意識不到的,存在于每個個體的心靈之處。哲學上的超越要以精神內涵的超越為根基,教育要喚醒人實存、意識和精神所對應的經驗世界、觀念世界以及文化,在未喚醒之前這些都是未知的。[10]教育的本質強調人靈魂的喚醒,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也就是說,教育要喚醒個體沉睡的自我意識,對教育者來說不是傳授某種知識,對受教育者來說不是接納某種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是自己把握、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在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要注重喚醒學生的精神和靈魂,這種喚醒要在其原有的可能性和本性基礎上建立。因此,我國課堂教學生成建構要做好“追求教學目標的精神成長”特性的工作:第一,教師要意識到最終的教學目標不是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多少升學率甚至是學生掌握了多少實用技能來權衡,而是要把學生的精神成長性、整體精神得到提升作為教學目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獲得“懂得愛的教育”,而不是“答題的高手、行動的啞巴”。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自由的獲得,讓學生自己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關注學生人格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通過引導自由而獲得精神的成長。第三,教師要維護有秩序的課堂氛圍,并且這種氛圍要符合精神成長性的教學目標,即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有秩序的交往中獲得靈魂的喚醒。第四,在與學生的自由交往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對話中善于總結他人的觀點、傾聽他人不同的意見,體驗他人的感受,同時運用形成性評價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達成精神上的成長,實現自我超越。以上基于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哲學視角下的四個方面特性是課堂教學生成建構的方向,注重知識和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構建教學雙方的自由生成性、運用教學方法的啟發性以及追求教學目標的精神成長性,符合我國實際需要的課堂教學生成體系,有助于讓每個受教育者真正獲得“懂得愛的教育”。
作者:苗光宇 單位:哈爾濱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2][5]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M].王玖興,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3、3、4.
[3]維爾納•叔斯勒.雅斯貝爾斯[M].魯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5-57.
[4][6][7][8]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5、3、11.
[9]雅斯貝爾斯.存在與超越[M].余靈靈,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6.
[10]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7.
- 上一篇:競技體育舞蹈制勝規律研究
- 下一篇:跨文化心理學對少數民族教育的啟示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