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探究

時間:2022-12-18 10:53:26

導語: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探究

一、高職形勢政策》課教育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分析

目前,在全國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國家要求高度重視,而學校又不知如何執行。另一方面,思政教師花了許多精力投入教學,學生往往只重視專業技能,無法實現教學效果。高職師生更多精力忙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和“技能大賽”,忽視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授課課時被專業教育擠占,考核形式隨意。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處于非常尷尬的困境,存在的問題可以列舉如下:(一)學校不重視,《形勢與政策》課學分少,和專業課教學各自為陣。目前,大多數高職有著自己的行業特色和專業優勢。部分高職領導為了學校發展,提高就業率,對專業課程相當重視,甚至學校的《形勢與政策》課也要為這些專業課讓路。甚至有的學校領導認為,只要大學生學好專業技能,《形勢與政策》課可以少上,或者不上。其實忽視了做事和做人的關系。只會做事,不會做人,不是健全的人。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學會做事,才能做成大事。按照教社政〔2005〕9號文件精神,高職專科的“形勢與政策”課只有1學分。學分太低,學生也不重視,理論課時嚴重不足。平時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各自為陣。學生更多忙于實習實訓、頂崗實習,技能大賽、考證等,根本不把《形勢與政策》課當回事。(二)課程研究和課程建設不完善,教學內容。不成體系有些高職沒有專門成立《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任課教師都是帶其他思政課的老師兼任或者是輔導員和學校行政工作人員兼任。因為課時特別少,平均一周每班不到一節課,一學期才4-8節,沒有思政專任教師愿意上這一門課。缺乏課程研究團隊,課程研究和課程建設很不完善,它的教學實效性很難保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由于每年都要更新,擔任這門課的兼職老師幾乎不研究內容體系。每年根據國家下發的教學要點臨時準備點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不成體系,教學條理性差,教學效果不能保證。(三)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缺少學習積極性。由于學校重心在于專業教育,《形勢與政策》課基本上是以講座的形式開課。教師基本上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灌輸,從頭到尾是老師的填鴨式的“滿堂灌”。巴西的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灌輸式教育所采用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講解,這種方法學生只能接收、輸入并儲存知識,把學生變成了任由教師灌輸的“儲存器”。由于教師根據國家下發的教學要點臨時準備內容進行上課,有的老師連PPT都沒有,就是一張嘴、一支粉筆從上課講到下課。在當前信息時代,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師生課堂幾乎沒有互動,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自己的事,甚至低頭玩手機打游戲。學生是人到心不到,缺少學習積極性。(四)大班上課,缺少課堂監管和任務約束,教學實效性差。學校安排《形勢與政策》課基本上是合班上課的大班,有的幾百人大教室上課。教師根本無法認識每個學生,無法進行課堂管理。一個100—200人的大班,課堂紀律實難管理,教學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大學生表面上上了《形勢與政策》課,實際上沒有收獲。由于每學期課時特別少,上完課大都沒有考核,有也是簡單寫個總結,或交一份學習心得體會,學生一般會從網上找點材料拼湊完事,沒有明確的任務約束,教學實效性很差。(五)《形勢與政策》教育與職業教育基本脫節。目前國內教育理論界關于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與現代職業教育問題研究的必要性問題,幾乎空白,更談不上有可執行的方案了。當前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與現代職業教育存在脫鉤現象。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教學無法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從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橫向層面上關注大學生們的思想問題,卻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發展縱向過程中思想的動態性轉變。[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忽視了大學生主體的實際需要,單純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忽視了大學生綜合就業能力培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符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無法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總而言之,高職普遍存在忽視《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問題。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所以,高職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大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與困境,作為一線思政課教師,我們要更新觀念,積極摸索,探尋最佳教育教學途徑。

二、借鑒職業教育項目化理念,重構高職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體系借用項目任務教學模式,結合創新的高職教學模塊內容,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表達溝通能力。所謂項目教學法,就是教師學生通過共同實施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任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行為導向”教學法。一個項目工作任務的完成,原則上結束后應有一件比較完整的作品。項目教學法一般是先練后講,先學后教,類似于當前流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法。[2]課程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途徑,因此,要遵循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律,構建系統性、層次性、針對性的進階式課程體系。[3]在國家大力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能力本位”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必然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為此要進行改革,主動銜接綜合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關注大學生綜合就業能力的培養。《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主要是根據國家教育部每學期下發的教育教學要點來確定,既要尊重過去歷史,更要著眼目前現實和未來。教學中不僅要傳遞大量的新聞信息,而且更要對大量最新時政信息進行提煉和總結,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因此要有相對穩定的基本理論框架,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勢觀、政策觀與方法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在實踐中對國內或國外產生重大影響的典型戰略思想和決策;變化較大最新發生的國內時事熱點;受偶然因素影響而變化的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引起普遍關注的國際熱點事件。根據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借鑒專業課項目化教學理念,改革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分模塊按項目重新整合高職《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體系,設計出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任務項目。從教學困境和學生需求出發,結合高職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整合。見表1:在不違背“05方案”的基礎上,按照現代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創新培養方案的需要,重構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學生即使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都可以攜帶《形勢與政策》課的項目任務書,進行學習。圍繞大學生綜合能力素質適應“校企合作”的要求,把課外社會實踐和課堂實踐結合,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中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等綜合就業能力。

三、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維度,創新高職

《形勢與政策》教育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7年)指出,要進一步辦好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實施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完善教材體系,提高教師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一)運用“互聯網+”,開創思政智慧課堂,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針對現代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背景下,學生頂崗實習的實際情況,高職組織實力較強的《形勢與政策》課專任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結合教育部下發的教學要點,在進行課程研究和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拍攝成教學視頻。把《形勢與政策》教學視頻傳到學校網站,利用互聯網,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可以在線學習。頂崗實習的學生帶著《形勢與政策》項目任務,利用互聯網在線學習網絡課程,提高了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慕課、翻轉課堂等互聯網教學創新的特點之一是將學習的主動權和學習責任交給學生,學校和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監督,通過適度的他律來實現學生的自律。[4]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不僅有專業實習任務,而且也有《形勢與政策》的任務項目,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作為校方,可以定期派出指導教師督導組進入企業等實習單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培養進行檢查督導,頂崗實習任務完成時由單位和學校督導組共同鑒定學生實踐學分。開創思政智慧課堂,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當代大學生是95后、00后了,他們現實感弱,習慣互聯網思維。像《王者榮耀》這種游戲能有近2億的玩家,大多是大學生,為拯救思政課堂的“低頭族”,開創思政智慧課堂,讓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參與課堂討論學習。思政智慧課堂可以從課堂管理、教學互動管理、課程數據統計管理、考試管理、教學資源管理、消息管理六大模塊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高職要適應信息化、個性化、自媒體的新形勢,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以創新思維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新路徑。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思政教師要會用網,用好網,以“互聯網+”思維創新思政工作。借助自媒體,引導時代新潮流,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以網凝聚學生,以網服務學生,做好學生成才成人的引路人。在自媒體時代,思政教師應全程參與、融入、見證學生成長,在《形勢與政策》教育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二)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形勢與政策》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形勢與政策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學會正確思考、分析和判斷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內外重大事件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教育教學中要求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僅體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而且可以結合了解的最新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去鍛煉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職要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首先是觀念的改變與意識的創新,讓學生在受教育中創業,在創業中受教育,培養成創新型人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容也應包括宣傳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從本質上說是素質教育,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創新為前提的創業可以包括創業意向、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教育,主要是通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借鑒項目理念,采用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素質。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為切入點,創新《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構建教育教學新模式。結合高職學生實際,借鑒項目教學理念,重新整合教學專題內容,設計任務項目,比如上文第二部分表1設計的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自覺培養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培養了創新精神,鍛煉了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教育,運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不是片面追求直接結果,而是在受教育的大學生內心播下創新的種子,用理論、實踐去滋養,待時機成熟自然發芽,開花結果。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雖有差異,但在為社會培育和輸送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教育目標上,創新創業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二者具有一致性。“雙創”教育嵌入《形勢與政策》教育,要求二者結合,雙方互動配合,適應新的人才培養要求。“雙創”教育不僅要嵌入《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而且要嵌入《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項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業素質。這樣,對推進我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也是時展的必然趨勢。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培養人才,事關大學生的事業之路、創業之路、人生之路。(三)適應創業需要,實行彈性學時為貫徹執行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精神,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17年9月1日施行)明確規定,大學生可以申請休學去創業。國家從制度層面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進行鼓勵和制度保障。為此,從教育教學角度,為了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滿足大學生創業的需要,高職《形勢與政策》可以實行彈性學時。對已經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安排較少學時,引導他們在工作中適時學習《形勢與政策》,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全面貫徹黨的方針,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工作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思政工作與專業教育同行,形勢與政策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實行“課中課”創新模式。中國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被稱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現代職業教育的今天,可以嘗試把思想政治工作應用于專業職業教育。思政教師相當于專業訓練比賽的“政委”,專做學生思想工作和形勢教育。專業教師相當于“軍長”,專門帶學生“打仗”。思政工作與專業教育同行,思政教師和所有專業教師一起實現全員育人。形勢與政策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實行“課中課”創新模式。《形勢與政策》課中有專業課,專業課中有《形勢與政策》課。《形勢與政策》課中有專業課,就是在形勢與政策教育中介紹專業發展前景,社會經濟發展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分析專業就業形勢,培養專業訓練中應有的職業道德素質。專業課中有《形勢與政策》課,就是專業教育伴隨育人教育,讓大學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介紹專業技能必須在一定的國際國內背景下發揮作用,專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國家大政方針對專業要求。在專業實訓課堂體驗、感受思政課要點,不僅實現了思政課“課堂之外建課堂”,創新了“實訓課中的思政課”教學模式,而且實現了思政教育的雙促進效應。專業課堂促進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思政課也促進了專業技能訓練的效果,實現了雙贏的互動效果。形勢與政策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實行“課中課”創新模式,真正實現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五)參照專業技能大賽,探索課內實踐新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快樂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形式和載體,是激發當今大學生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動力因素。[5]大學生只有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形勢與政策》課,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高職教育教學綜合改革中,《形勢與政策》教育改革,可以參照現代職業教育要求,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通過課內實踐完成項目任務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為培養學生的就業軟實力,增強竟技能力,參照專業技能大賽模式,進行課內實踐教學改革。結合重構的教學內容體系和模塊項目,每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外調查準備的基礎上,課堂通過比賽完成項目任務。進行成果匯報比賽,由學生代表作為評委,任課老師也作為評委之一,5-7個評委現場打分,比賽成績作為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的考核成績。讓學生參與評分,使學生成績評定更公平、公開、公正。學生作為評委、主持人、記分員等比賽工作人員,抽簽決定出場順序,主持人現場亮分,排出名次。這種學生學習成果的分享,通過比賽模式,鍛煉了學生創新精神、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閆軍秀.當代高職院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職教論壇,2013(26):10.

[2]朱景平,朱中原.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5(6):18.

[3]李越恒,張彥忠.基于精細化管理理論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7(3):66-67.

[4]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職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97.

[5]閻占定,陳靜.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快樂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2012(4):36-36.

作者:朱景平 朱如超 高理想 單位:1.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2.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