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02 09:31:02

導語: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研究

摘要:中國社會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未來高校教育的必經之路。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人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積極心理學的實質是尋求人文關懷,本文通過探索貧困大學生的積極適應模式,搭建人格健全教育模型,從而幫助貧困大學生更好成長和獲得幸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貧困;人格健全;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現狀及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和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積極心理學的開源巨著《積極心理學導論》中宣稱:“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盵1]馬丁•塞利格曼在1998年就提出心理學應該通俗化,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學術研究和交流,而應該成為有用的心理學,成為象牙塔及大眾之間的橋梁。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層面:第一,個人主觀層面,指個人積極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如幸福感為核心積極情緒,希望、快樂、樂觀等強調人生的不同階段和狀態中人以積極的狀態感受生命;第二,個體層面,指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的研究和塑造,如愛的能力、幫助別人的能力、自信的能力、規劃的能力、創造的能力、觀察的能力等,關注通過能力提升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第三,群體層面,指研究積極的組織體驗和社會系統,比如和諧的社區、良好的家庭關系、自由的學校平臺等,將個人體驗、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環境聯系起來,從而使人有責任,敢于擔當,博愛利他。心理學研究中,大量的關注點在于消極面,如各種心理問題抑郁、痛苦、悲傷、疾病等及其破壞力量,主動關注積極面的研究較少,如關于人類美好的幸福、愛、勇氣、健康等及其建設作用。2000年,社會學家戴維•馬爾斯(DavidMyers)做了一項關于“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比率的研究。他以1967—2000年(積極心理學形成期)公開發表的心理學論文為調查對象,在這些文章中,研究憤怒的文章有5584篇,研究沮喪的有41416篇,研究抑郁的有54040篇;研究喜悅的文章有515篇,研究快樂的文章有2000篇,研究生活滿意度的文章有2300篇。結果發現,關于消極心理與積極心理研究的論文比例達到21∶1。[2]不論是心理學方面的學者或研究人員,還是普通社會大眾,他們已經習慣于這種不夠健康的偏見研究。其實,積極心理研究同樣重要,是時候轉換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了,從更正面、更積極的角度探求人為什么會成功,怎樣才能幸福。這場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與變革,也吸引了國內研究者通過學習來了解、研究和探索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內容。2003年國內研究者提出:“積極心理學,其理念、行動,勢將會對現代心理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使現代心理科學更加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應用,并卓有成效地開辟人類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陽光大道”。[3]

二、貧困大學生的群體特質及分析

(一)貧困的定義及在校貧困生的經濟現狀。英國的奧本海默(1993)對貧困的理解幾乎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他指出:“貧困是指物質上的、社會上的、情感上的匱乏,它意味著在食物、保暖和衣著方面的開支要少于平均水平。”根據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的定義:所謂貧困,是指人類基本能力和權利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4]現階段,我國的“貧困”是指經濟意義上的絕對貧困。如1998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在《中國農村貧困標準研究報告》中指出,“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依靠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種狀態”?!?000/2001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向貧困開戰》則認為,貧困不僅僅意味著低收入和低消費,而且還意味著缺少受教育的機會、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差。[5]針對成都某高校在校理工科學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10分,其中男生253人,女生57人。家庭所在地為農村的占比是47.0%,鄉鎮或縣城的占比是33.2%,地級市或省會城市的占比是19.2%,可見農村生源比例占比較大。農村生源家庭的收入來源以務農、外出務工為主,所占比例高達83.7%,這些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也偏低。農村家庭學生的整體經濟狀況不佳,70%的學費會通過校園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解決。生活費問題主要通過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等解決。在校生中約30%的學生,主要大學費用來源于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和兼職工資,基本不從父母那里獲得費用支持。獎學金及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每月補助在貧困生的每月生活費中所占的比例達到80%以上。貧困生通過參加勤工助學或兼職崗位來緩解經濟壓力,在讀貧困生中88.9%的學生參加過勤工助學或兼職。貧困生在爭取獎學金中大多持有更加積極的態度,獲得獎學金的比例達69.8%,遠高于平均比例47.3%。(二)貧困生的積極特質。以往研究過多地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消極面,本文主要關注貧困生群體優秀的品質和心理積極面。通過問卷調查,貧困大學生自我認可和其他教師同學認可的貧困大學生身上明顯的積極特質有5個。自立自強:因為面臨經濟壓力,貧困大學生通常需要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分配開銷,同時尋找勤工助學崗位,來緩解經濟壓力。所以,大部分貧困大學生表現出明顯的自立自強。理性節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越發豐富,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誘惑越來越多。貧困大學生更珍惜物質生活中食物、水電、服裝、電子產品等的購買和使用,更加理性,生活也更加節儉。樂于助人:貧困大學生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心關注更多,他們感恩的心更強烈,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幫助他人,回饋社會。積極上進:貧困大學生更加明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改變家庭命運的道理,更愿意主動積極爭取各種成長的機會,努力學習,獲得良好的學業表現,從而在未來有好的發展。意志力強:生活的不易,讓貧困大學生早早學會面對困難,通過努力和堅持,去改變現狀。所以,貧困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意志力更強,能堅持戰勝困難,解決問題。

三、構建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模型

基于積極心理學,本文轉變以往針對貧困生教育成長的消極角度,比如經濟壓力大,自卑心理強,不自信等,而從積極角度關注貧困生的優秀品質,比如理性節約、自立自強、踏實肯干、善良樂觀等,從而探索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模型的構建。(一)積極心理學普及教育。對于積極心理學,絕大部分學生感到新奇,未了解過這個領域,但普遍認可校內教師培養和活動開展會對自己的性格養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影響自己的人格健全和優秀品質的養成。針對學校在人格健全塑造方面開展的工作,81%的貧困大學生肯定了學校的培養效果,僅有19%的人認為基本沒有效果。同時,62%的貧困大學生認為培養效果不夠顯著,應加強,僅21%的貧困大學生認為培養效果十分明顯。針對這一現狀,首先應改變心理學與學生個人健全教育的傳統觀念,讓學生從意識上改變,從觀念上改變,多關注自己的積極心理、優秀品質、個人魅力,主動發揮積極情緒、積極品質、積極關系帶來的個人成長等。1.將積極心理學的觀念融入新生普適性教育。大學新生入學時,應在大學新生教育環節加入積極心理學的內容,讓大學生了解積極心理學,樹立積極心理學觀念,并有意識地把積極心理學作為終生幸福課的基礎帶入未來的生活學習。2.開設有趣的積極心理學理論課程。在大學生通識史教育、全人教育過程中,重視有趣的、學生接受度高的積極心理學理論課程的開設,讓大學生科學認識積極心理學。3.將積極心理學變成一門有用的、可實踐的幸福課程。在貧困大學生熟知的事情和行為中,通過不斷實踐積極心理學,讓貧困大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成長,從而推進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4.開展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在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培養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人格品質三方面。[6](二)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模型的構建及實施途徑。通過調查了解,貧困大學生認為在成長過程中,與成長進步、幸??鞓逢P系最大且最有促進作用的是樂觀、勇敢、奮斗、幫助父母分擔等?;诜e極心理學的三個層次———主觀感受、人特質和群體支持,并與貧困大學生最突出相關的積極方面相結合,我們構建了以“主觀感受:樂觀,勇敢;個人特質:設立目標,培養自信;群體支持:幫助別人,組建團隊”為主要內容的人格健全教育模型,真正落實積極心理學對于人的成長所發揮的積極有效作用。1.培養貧困大學生樂觀、勇敢的主觀情緒,是人格健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樂觀是不管面對什么樣的環境,即便面對非常不利或者危險的環境,也能積極適應,敢于夢想。樂觀是相信會成功,相信這次雖然沒有成功,但依然能從發生的事情中學到東西,所以樂觀是積極心理的前提。勇敢是指不管處在什么條件中,即便是弱勢或者困難的局面,也能積極嘗試,敢于行動。勇敢是相信會實現,相信勇于行動才有實現的可能,它是積極心理的保障。2.引導貧困大學生設立目標,培養自信,不斷完善人格積極品質。調查發現,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在高中時有一個十年目標,即最大程度地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這個目標又拆分為多個階段目標,即考上本科,考上研究生,找一份好工作。每個階段目標又有多個小目標,正是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才讓學生越來越相信自己,縮短與大目標的距離。曾經的十年目標,更多的是源于生活的直接壓力,單一而有局限性。在大學階段,我們要健全人格教育,回歸設立目標的本質,它也是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即發現幸福的真諦,收獲人生的幸福,從本質出發,多元設立人生目標。既要設立長遠的大目標,也要設立一個個小目標,一一去實現,從中獲得自信,有所成長。3.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尋求幫助,是社會人人格健全教育的體現。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說幫助別人時,自己也會有所收獲。而幫助別人,是獲得快樂最簡單有效的一種方式,是將個人體驗、積極品質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的最直接的方式。從貧困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們常常是幫助的客體,而實際上,作為實施幫助的主體,將為貧困大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加積極的作用。貧困大學生學會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應學會尋求幫助。尋求幫助是認識自己與社會正確關系的關鍵一環。主動尋求幫助的人,清楚自己的長處,并有效發揮作,從而建立人與社會之間更加良性互動的關系。

四、結語

學校不斷探索學生人格健全機制,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進行講座、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培養和造就會生活、會創造、能適應激烈社會競爭、經受困難與挫折考驗的心理健康且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重視貧困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現代教育面向未來社會所做的必然選擇,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的“希望工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通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層層推進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新模式,也是幫助貧困大學生個體追求終身幸福、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1):5-14.

[2]王滟明.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M].中國華僑出版社:11.

[3]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1-87.

[4]劉佳琛,孫時進.高校貧困生心理隱患的社會成因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06,(6).

[5]楊昌江.貧困生與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6]何瑾,樊富珉.團體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3):397-402.

作者:李麗娟 李花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