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實踐探析

時間:2022-08-12 10:30:04

導語: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實踐探析

摘要:人文素質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質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質狀況對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師范生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其所具備的人文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的質量。文章提出發掘和利用專業課中蘊含的豐富人文資源,在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實現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從而達到全方位、全過程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師范生;人文素質;實踐探析

人文素質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質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質狀況對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人文素質關系到師德的養成,決定了他在教學工作中能否體現人文關懷精神,善待學生,引導學生在身心等方面健康發展。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聽到某孩子由于受到教師的言語不當而討厭學習的事例,也會在媒體上看到某些師德敗壞的教師傷害學生的典型案例報道。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讓人文精神欠缺的人做了教師,將不利于祖國的下一代人才的培養。因此,培養師范生的人文素質有重要意義。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高,文化素質偏低。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卻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內顯著提高這部分學生的素質,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1-7]。高職高專院校也意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除了開設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質課程外,還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措施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些活動的開展卻絕大部分是由公共課教師和輔導員等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完成,專業課教師的參與度往往不高。而學生在校期間所受專業教育的時間最長,與專業教師的接觸最多,如何發揮這部分教師的作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中的人文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形成專業課程教師和人文課程教師共同體,達到全方位、全過程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一、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人基本的素質之一,它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內化和升華。而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良好人文環境的熏陶,以及實踐內化,最終形成優秀的人格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質是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達成的,除了家庭的熏陶外,學校實施的人文素質教育在公民人文素質的養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素質是教師職業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

職業素質是指滿足職業生涯需要的某種特定的素質,它可以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以及自我意識的修煉形成。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教師職業素質必須高于一般行業的要求。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總則第三條對教師的定義是:“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從中可見教師工作職責的重要性。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可用八個字概括:“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教師的職業素質包含哪些方面呢?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葉瀾認為教師素質包括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多層復合結構特征的知識結構,發展新的多種能力的能力[8];林崇德等人認為教師素質包括職業理想、知識水平、教育觀念、教學監控能力以及教學行為與策略[9];馬一寧把新時代教師的素質概括為五個方面: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育理念及科研精神,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健康的身心素質[10]。不管從哪些方面來闡述教師的素質,其中處于基礎的、核心地位的素質卻是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教師的職業素質的核心,它決定了教師的職業意義和價值。教師的工作目標是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國家為了提高民族素質,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九年是孩子的重要成長階段。這個時期的少年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處于逐漸形成的階段,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他們影響很大,而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其內在的人文精神的體現。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教師會尊重、理解學生、善待學生,學生也會感知來自于教師的包容、接納、尊重、愛護和關懷,這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在良好人文氛圍中成長的孩子除了喜歡學習,還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養成良好的人文修養。因此,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達成教育的最終目標,這也是教師的職業意義和價值所在。

三、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探析

人文素質的培養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也是各高校人才培養的任務。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各高校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從人文課程的開設和第二課堂的開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專業課程的教學時間最長,學生與專業課教師的接觸也最多,如果能夠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發掘專業課所包含的人文素質內容,把它有效融入課堂教學,達到全方位培養人文素質的目的,則這些高師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將更上一層樓。下面結合物理教育專業的情況淺談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一)從物理學中發掘美的素材,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界是非常美妙的世界,所以物理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物理學的美是科學美,它與一般的藝術美不同。科學美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包含的審美因素,它是由于事物內在的和諧秩序而具有的美。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把科學美歸納為三類:現象美、理論描述美,理論結構美。科學美在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引導科學家去發現隱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普遍真理,自然界的和諧以及它存在的簡單性。因此,科學美的發現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才能更好地欣賞。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融入科學美的元素,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來認識物理、學習物理,感知物理學中的美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物理學的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第一,簡潔美。簡潔是物理學的一大特征。物理世界看似紛繁復雜,物理學家卻用自己的慧眼和審美觀,經過努力研究,發現了隱藏在事物表面下的簡單規律。物理學家相信簡潔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如愛因斯坦所說,“Ifyoucan'texplainitsimply,youdon'tunderstanditwellenough.”和“Whenthesolutionissimple,Godisanswering.”牛頓也說過自然界喜歡簡單。因此物理學家發現的物理規律無不以極其簡潔的形式出現,這種簡潔集中體現在物理公式上。如牛頓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第二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通過三個簡潔的公式描述了所有低速宏觀物體運動所遵循的規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簡潔地給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系,打開了應用原子能的大門。麥克斯韋則把電磁關系統一于四個優美的方程中,即麥克斯韋方程組。開普勒繼承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利用第谷多年的觀測資料,發現了行星的運動規律,即開普勒三大定律。他的三大定律描繪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簡單和諧的圖像:行星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動,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行星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與它的公轉周期的平方的比值是常數,即物理規律的簡潔并非意味著物理學的簡單,它體現了物理學的博大精深。第二,對稱美。物理世界具有對稱美。對稱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如物質結構具有對稱性;平面鏡成像中的物像對稱性;單擺運動的對稱性;電生磁和磁生電的對稱性。對稱性還體現在具有相反性質的事物都是成對出現,如正負電荷、正反粒子、正能量和負能量、引力和斥力等等。在物理學中對稱性還被賦予新的含義,即某種變換下的不變性,因此,物理學中的對稱性與守恒量相對應,如時間的平移不變性對應能量守恒,空間平移不變性對應動量守恒,空間轉動不變性對應角動量守恒,空間反演不變性對應宇稱守恒等。因此,對稱美廣泛存在物理學中。第三,和諧美。物理理論和物理世界都具有和諧美。首先,物理學理論具有和諧美。物理理論的和諧美是指理論本身的自洽和理論之間的和諧。如動能定理與動量定理本身是自洽,但同時它們又都表示某種累積效應,前者是空間上累積,后者是時間上累積,它們反映了物理理論的對應關系的和諧美。從物理累積效應角度看,它們又具有互補關系和諧美。愛因斯坦拋棄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但是當物體做低速運動時,相對論力學仍還原為牛頓力學,這種還原反映了物理學理論的和諧美。其次,物理世界也是一個和諧的世界。微觀層次,在原子內部,核外電子圍繞核做圓周運動;宏觀層次,行星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太陽系圍繞銀河中心做圓周運動等。第四,統一美。物理理論具有統一美。如,做低速宏觀運動的物體的運動統一于牛頓的經典力學;微觀粒子和波統一于波粒二象性;電、磁和光現象統一于麥克斯韋的電磁波方程;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則統一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而弱電統一理論則實現了更大范圍的物質世界的和諧統一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物理學中的這些美學元素,不但從物理學的角度還從美學的角度講解物理規律、物理模型和物理圖像等,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物理學的美,并學會欣賞這些美,讓枯燥的物理知識變得形象生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二)利用物理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方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也為研究自然科學提供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物理學的關系非常緊密:一方面,物理學中可以發現很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又給物理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首先,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關注物理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事例,及時地給學生闡述相關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物理學中包含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有:世界是物質的,如人們在認識電荷是怎么發生力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場”這種特殊物質的存在;對立統一觀點,如引力與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等;抓主要矛盾觀點,如物理學中有很多理想模型,如質點,剛體,理想氣體等,這些模型的提出都是物理學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經典創造;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觀點,如對光的本性的認識,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這理論曾經一度占據主要地位,當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做出來后,人們又相信光只有波動性了,直到20世紀初,光電效應的成功解釋,人們才意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次,辯證唯物主義也為物理科學的研究提供方法論。科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發現了“CP對稱性破缺的起源”就是在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研究而獲得重大突破[1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物理知識與辯證唯物主義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既學到了專業知識,又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論,達到提高學生思辨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文素質的目的。(三)學習物理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巴斯德曾說:“科學無國界,而科學家有祖國。”物理學家中存在很多愛國故事。在物理教學中穿插物理學家的愛國故事,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在講授核裂變時,讓學生閱讀學習“兩彈一星”元勛的愛國故事,了解這一代科學家們為了祖國的強大,不顧自身生命的危險,兢兢業業奮戰在研究和試驗的前線,成功研制了兩彈一星,所用時間比當時任何一個核大國都短,使我國立于核大國之列,擺脫了國際上的核恐怖和核威脅,給祖國的長期和平創造了條件。如鄧稼先,他于1950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毅然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1958年領導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八年隱姓埋名研究原子彈,遠離家人,默默無聞地工作,為祖國成功研制了原子彈。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發掘和講解科學家的愛國故事,培養學生愛國敬業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

四、結語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發揮全體教師的智慧。除了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和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外,作為物理專業課教師,積極主動地發掘專業課中的人文素質的資源,如美學、哲學和愛國主義資源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內容,形成人文素質培養的共同體,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進一步為師范生的職業素質的養成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楊翠云 侯英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