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思考
時間:2022-10-29 02:08:00
導語: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三維目標,相互滲透,互相交融。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求的多樣性和心理發展的獨特性;強調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提供了平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學目標在結構上有了重大的變化,呈現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結構形態,這三個維度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如語文課程總目標的第3條目標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則重于談習慣和方法,但其中卻有“情感態度”的內容,體現出“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的融合。又如第7條目標,雖然側重于談閱讀能力的培養,但是,“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屬于“過程與方法”的內容;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屬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容。這條目標實質上是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有機結合。就“閱讀能力”培養方面,有“教”的維度,包含預設目標,還存在著理性的靜態思考;“學會多種閱讀方法”里,則是“教”和“學”兩種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學靜態形式和動感成分的有機結合體,也是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結晶;“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強調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這可以說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支點”。之所以要強調生成,是因為教學不是一件技術活,完全按照預設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過程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學在固定之外,還有動態生成的一面,這是由教學的育人功能決定的。因此,三維目標在內涵和形態上更為豐富,有待于廣大教學工作者認真實踐、總結和反思。
然而,在三維目標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備課時就把“三維目標”并列起來。這樣,“三維目標”就變成了三個目標,自然導致一節課分為三大環節,通常做法是先解決知識與技能,再解決過程與方法,最后留出一點時間來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去年我聽一位老師教學《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時,教學情節是這樣的:第一教學情節,學生朗讀課文,勾畫出文中“艱難的國運”、“雄健的精神”、“雄健的國民”、“趣味”等詞語以及表現趣味的句子,讓學生討論這些詞句的意義后,老師歸納并講解了相關詞句的含義,這個教學情節就是解決知識與能力目標的環節。第二教學情節:學生自由讀課文,并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趣味”、“艱難的國運”、“雄健的精神”出現幾次,安排學生討論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接著教師小結,就這樣處理了“過程與方法”目標。第三教學情節:學生默讀全文后自由選讀課文,再讓學生討論文中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愛國思想,讓學生各抒己見,發揮一番,結束本節課。這是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具體方式。這樣實踐三維目標,是對“三維目標”最大的誤解。筆者認為:首先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目標,它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它們的統一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不是一種知識與技能對應一種過程與方法,對應一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就把理解“趣味”、“艱難的國運”、“雄健的精神”等重點詞句的“能力”和相應的“過程與方法”及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等起來了,這是教學的一種誤解。從這個層面上講,“三維目標”很像一條教學原則。它是這一原則上的三個維度;其實,在三維目標的實踐中,重在有三維意識。因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很難在一節課中完成見效,它們更可能是一個單元的目標,甚至是一個學段的目標。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一單元的教學總目標是以人生為話題,子目標是體味人生,關注生命;第二單元教學總目標仍是人生題材,子目標是謳歌理想,闡述信念;第三單元目標是品味大自然,品味詩文,培養愛美的心靈,發現美的眼力,也沒有走出人生觀的分水嶺;第四單元是以崇尚科學為話題,仍是人生范疇;第五單元是以品味親情為話題,也沒離開以人為本的思想;第六單元是培養人的想象力作品,還是鮮活的人本思想;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一單元以戰爭為題材,培養人的正義感,識別人生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能力,仍屬于人生觀選擇問題等等。所以,教育教學重在有三維意識。從見效的時間上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實踐過程上看,需要一定數量的實踐,量變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質的本色,才能看到三維目標的實踐效果。備課時,每節課都將其作為三維目標列出來,是讓老師上課時有三維意識,但大部分教師認知錯位,感覺就是本節課必解決的目標。其實不然,它強調的是每節課都必須注重三維意識。以往講的所謂“堂堂清”是因為那時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指向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思想是以知識與技能作為思維定勢來培養學生。正如中考、高考的標準化試題是有力的例證,教學目的是為了應試,為了百分之幾的升學率等。培養的學生純屬考試的工具,而非創造性的獨特的人,嚴重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現在情況不同了,相應地,在評價一堂課時,“三維目標”是否都落實了是很難衡量的,評價者主要應該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有“三維目標”的意識。有這個意識的教師,“三維目標”一定能夠在一定的教學時空里凸現出來。所以,語文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從中悟出生活處處皆語文的道理。
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有不少教師誤認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以通過講授來實現,通常的做法是,在知識與技能目標完成后,引申講授其中蘊含的情感體驗,科學精神、價值取向等,讓學生發揮一番,并以這種“升華”來實現新課程的理念。如上述《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教師讓學生把文中的“艱難的國運”、“雄健的國民”、“趣味”等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之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愛國,用怎樣的行動來愛國。從表面上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這種愛國精神和愛國行動這短短的一節課里是無法見效的,只要學生初步覺悟到要有這種愛國情感就可以了。要實現這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過程。因此,這種教法是不太科學的。雖然“三維目標”是并列呈現的,但它們在性質上有明顯的不同,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顯性的,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隱性的。如果說顯性的目標可以通過講授來完成的話,那么隱性的目標靠講授是不可能實現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其中,語文新課標在第四學段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說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體驗。所述的心得、看法和疑問、情感體驗、評價等都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都需要實踐和相應的時間過程,靠老師的計授是無法實現的。所以,隱性目標的實現,只能依靠創設情境和氛圍,由學生親自體驗、親身實踐來完成。
當然,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是難以測量的,而且這兩維目標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時間。的確,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測量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最佳方式。“三維目標”的實踐,正如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所說,就閱讀而言,要顧及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老師只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和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就情感態度而言,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是學生的行為,教師只能做到創設閱讀情景,把學生引入閱讀角色,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再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就有可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中,老師只起組織、促進、對話的橋梁作用。所以,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為學生的多樣閱讀需求著想。因而,教學的“三維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致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維目標是否達標,怎樣測量學生的情感體驗等等,還沒有這把尺子。但難以測量并不等于不關注。此外,雖然“三維目標”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一定有一個中心目標,這個中心目標是知識與技能有可能,正如中考、高考中的標準化試題(選擇題)是一個典范;是其他兩維也有可能,升學考試中的開放型試題不能不說是一個有力的例證,而且目前升學考試中的開放型試題分值比例越來越重,這是“三維目標”實踐中的一大亮點。我想: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反復實踐,不斷探究,認真反思,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三維目標及其中心目標的落實問題,一定會找到歸宿,產生效果,還能引領我們走出“課本是世界”的誤區,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006年9月第6次印刷。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3.中國教育報,2007
4.《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5次印刷。
- 上一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
- 下一篇:中國醫學教育特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