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與師德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7 03:28:00
導語:新課程與師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是責任感的原動力。
“愛”要求教師讓每一個學生充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價值,并為實現這種價值而奮斗。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教育應有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品德的高尚,成為一種積極人生態度的動力。要把教育的長短效應統一起來,因此“愛”應有理性,不失尊嚴,對任性、不禮貌及思想行為上的誤區決不姑息。教育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教學教育中應更注重師生雙向交流,互相尊重。“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是一種強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這是一種要把你認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東西獻給學生的愿望?!保ㄌK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只有“愛”才是教育的原動力,才是教育的源頭,沒有了“愛”,哪怕方法再多,仍只有兩個字——“空虛”。
愛是溝通心靈的橋梁
在學校里,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群體,教師與這個群體及群體中的個體的交流都是靠“愛”,靠情感來維系的。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知識的傳授也靠情感維系嗎?那么你能否認“愛”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的特殊意義嗎?年齡越小,情感在傳授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學生的愛出于“信任”和需要,教師面對這樣的信任與需要別無選擇。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長期不斷的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建立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構建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需要我們用我們的力量、智慧、信念以及人格的魅力去取得學生的敬佩。師生之間構建情感橋梁的“愛”對于雙方而言不啻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愛意味著對個性的尊重。
對學生的尊重要求教師在與學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師的架子,視學生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隱秘,甚至學會運用他們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語言,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我們應該承認每一個個體與其他人的不同,不去評價孩子的個性,只評價他的做法。尊重學生還意味著為學生的每一點變化喝彩。愛的藝術正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使他感到在勞動中、在付出中取得成績的喜悅。應該個別面對每一個個體的人,不僅指教師的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時間上的耗費,更主要是指“愛”,每一個學生對“愛”的不同需求教師都應盡力滿足,充滿愛的教育過程才能培養出性格健康的人。
“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領域所能擴展的范圍內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狀態只能從審美狀態發展出來,而不能從自然狀態發展出來?!?/p>
——席勒
撒播撒美的種子
做為人民教師,首先要學會在自己的心靈中播撒美的種子,這樣才能收獲更多的種子去開發學生們的心田!這種播撒需要選擇,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辨別真假、善惡的本領和對人類生活的摯愛。為自己播撒美,自己才能成為美的化身。根據長期的理論與實踐,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老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師如父母”不僅表明了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也說明了老師對學生行為和心靈的導向作用。因而,老師只有自己“美”起來,才能成為美的使者。為學生播撒美是教師職業的追求。一個教師的工作過程就應該是不斷地播撒美,他只有不乏種子,不乏精力,不乏辛苦,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才能使自己美的種子不斷在學生的心田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師德是教師的靈魂,美是師德之魂,只有不斷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的教師,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楷模。
擦亮美的眼睛
播撒美的種子固然重要,但若不能發現美之芽、美之花、美之果,就會失去播撒美、養育美的動力。美需要發現,需要閱讀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已有的美,采擷新的美的種子,為播種打下基礎。我們常說老師要有“愛心”,可有的老師為什么總是缺乏愛心呢?原因不是他不愛,而是沒有愛的動力、愛的技巧!而為什么他不會愛,無動力呢?我們常常責怪他們缺乏“愛心”!其實,非也!他們在受到批評時不也是滿腹怨言,心酸委屈嗎!其實,他們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朵美麗的花,無人舍得毀之,反而常受人澆灌及自覺保護,除非品德極壞、明智故犯之人才會去破壞美好的事物!美是愛的前提,沒有美便談不到愛!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讀過《丑小鴨》后就覺得“丑小鴨”可愛的原因了!我們的學生中有白天鵝,更有丑小鴨,我們只有擦亮美的眼睛去尋找,才能發現他們身上星星點點的美!有了這些美,就有了愛的源泉,有了愛的澆灌,美的種子才可能播撒并茁壯成長,才可能使“灰姑娘”早日煥發出照人的光彩!發現美,不只是變換觀察的角度,降低美的標準,因為“美”沒有原則,美是一種感受,只有我們老師使自己的靈魂充滿美的本質,拓廣心胸,才能擁有透視“美”的目光,去無限貧瘠的荒漠中找出美的金種子!
追求美的身影
美是永恒的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青春的美不見了!容顏的美消失了!生理性的美很難永駐,精神的美是否是永恒的呢?美的身影,才能使自己的心田不會荒蕪;因為精神之美如不培育,也會消失殆盡,甚至蛻化變質!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只有站在時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的美永葆青春!試想一下,對新技術視而不見,對新知識充耳不聞的人,其靈魂能不腐朽嗎?而腐朽的東西會是美的嗎?做為老師職業的特殊性,她不僅要求教師要超越自己的同齡人,還要超越自己的學生,因為我們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因此,做為一個教師,要善于更新觀念!“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是觀念的更新,思維的創新,沒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為和結果!沒有人不喜歡美的人,沒有不想追求美的身影的教師,只有追求不到或半途而廢的人,這便是為什么一些人掉隊了,變化了的原因!因為追求"美"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持久辛勞。特別在我們中國正飛速發展、快速改革的今天,在這科技浪潮洶涌澎湃、信息技術席卷全球、知識世界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教師若墨守成規,必然受到歷史的嘲弄,從而失去應有的風彩!
升華美的心靈
有些教師外表美了,知識充實,觀念也很新,但仍然不能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難得學生的愛戴,其因何在呢?
美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她是“和諧”、是“簡單”、是“真與善”的完美體現;美是師德之魂,也是師德的組成部分!只有將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師德的系統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個社會和時代中去,才能使其發光,去感染別人,教育學生。這有一個美的溶解和升華的過程!只有經過這個過程,我們才會得到辯證的美,而不是機械的美!
只有經過認真的美的實踐,縝密的美的思維,才能將自己支離破碎的機械美,揉成一團,使其變成閃光的美的太陽!!做為老師,我們只有善于總結,才能使自己發現的美與現實中的美及學生中的美互相碰撞,放出燦爛的火花!老師不僅要播撒美、追求美,我們還要培育美的思想,這恐怕也就是我們師德之魂—“愛”與“美”的升華了!
只有“美”才能使老師自發地去“愛‘學生而且“愛”得其法;也只有“美”才能使學生也“愛”自己的老師,使老師的“愛”得到應有的、豐厚的、自然的、永久的回報!如此相互滋潤,焉能沒有師生深厚的情誼、師德永恒的美的青春呢!
我相信,德與美不可分割,愛與美更是相輔相成的。因而只有不斷培育我們美的師德才能培養學生美的品德。只有把我們的愛心化成陽光雨露,才能使學生沐浴其中,茁壯成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新課程的召喚下完成我們新的歷史使命,擔負起培養未來社會推進者的職責!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
——馬克思
【內容提要】新的課程需要新的教師,新的教師必須具備新的教學理念和與時俱進的師德表現。教師只有將愛與美統一在一起,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楷模。
【關鍵詞】新課程與時俱進師德愛美統一
- 上一篇:個私協會工作匯報
- 下一篇:計生協會會長科學發展觀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