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應對新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22 06:37:00
導語:教育工作者應對新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通過各種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這次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體內容、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新課程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新教材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新課程強調展示出知識產生、形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新課程強調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多研究學生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通過各種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這次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體內容。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師首先應該對這次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體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具體地說,新課程標準與原教學大綱有哪些變化?新教材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新課程、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
二、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
新課程強調“面向學生”,這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要求,獲得成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四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fā)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疑難等。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強調科學素養(yǎng)(如動手能力、科學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質)與人文素養(yǎng)(包括視覺藝術素養(yǎng)),強調環(huán)保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強調口語交際,等等。新課程強調關照學生心理,不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和概念、規(guī)律的嚴密性。
三、新課程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lián)系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資源,開展本土化教學和校本班本教學。
四、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對于這些新內容,許多對教師也是陌生的,不少教學內容也只能是現(xiàn)買現(xiàn)賣了。新教材中大量新內容的出現(xiàn)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要求教師平時就要注意通過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媒體、集中進修和培訓、參加研討會等各種渠道不斷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五、新教材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修養(yǎng),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同時把學生視為接受教育的一個完整的人。
六、新課程強調展示出知識產生、形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注意結合新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展開闡述。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編制的新教材強調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從而使他們獲得對知識本質(包括科學的本質)的準確理解,使學生了解到現(xiàn)存知識的可靠性的同時又看到它的局限性,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不斷被質疑、證偽、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發(fā)展過程。
七、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情境,合適的階段,開展非指導性教學。
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許多探究活動,有的提供了許多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結論直接呈現(xiàn)在教材中,意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對于這些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不要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當然,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應該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八、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留出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九、新課程強調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多研究學生,上課時多傾聽學生,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應,而不是一心只盯著教學內容的講解。
以前教師備課,可以比較詳細的規(guī)劃好首先拿出5分鐘時間介紹一下什么什么,然后用10分鐘講解什么,接下來的25分鐘如何如何練習,最后5分鐘總結,等等。現(xiàn)在我們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師在課前就很難預測學生某個環(huán)節(jié)到底花多少時間合適,而且即使有一個大致的設計,到了實地上課時比講解式教學也還是多了不少出乎預料的變化,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及時進行調整。另外,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傾聽學生的思考。探討式教學的過程,是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開展交流、對話等相互作用(“互動”)過程中,“視界”的交接、沖突、介入與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關注對話“現(xiàn)場”,而不要只盯著預定的教學內容。
十、新教材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便于自學方面下了苦功,如學習導語引人入勝,強調以圖代文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十一、新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要求教師首先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十二、新課程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現(xiàn)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有時教師要展開或補充,或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
新教材是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制訂的,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jù)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國情制訂的國家基本要求,可以說是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大多數(shù)學生都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一線教師最了解自己所處地區(qū)本校本班學生的狀況,因此,一線教師最有權根據(jù)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決定:在這一最低標準之外,本班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習的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十三、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shù)尖子生,這就要求教師關照個別差異,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同時,給吃不飽的學生另外提供補充性挑戰(zhàn)。
十四、新課程強調評價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利于改革的進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改進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有利于新課程實施的新的評價模式。
十五、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眾多創(chuàng)新之處,教師一定不要忘記中學是“基礎教育”,無論課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礎始終是中學階段的首要任務。
十六、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恒的不變”,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和實踐,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
教師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擊長空,做時代的弄潮兒,非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反思,不斷重建。期望每一位教師都成為有個人論文的學術研究者,不符合實際。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師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實踐者,一位積極進取、永遠向前、敢于嘗試、不斷總結的行進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機械重復的教書匠。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專業(yè)化實踐的水平才可能不斷提升,才可能不斷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 上一篇:教師隊伍建設科學化管理教師評價論文
- 下一篇:不斷完善學校活動道德教育探討論文